在情境中的学习
2015-06-29沙莉
沙莉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情境认知教学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设置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仍尚在探索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探知与确定。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4-02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教学理论进行摸索、质疑、发展与完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近年来人们不断探讨的热门话题,它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活跃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一、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杜威、维果斯基、乔纳森、布鲁纳等。其课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其实是一种学习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在这里,我们着重从情境认知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按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指导整个教学设计(语文)。
二、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设计
基于情境认知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藉此让学生将其它学科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辅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教学要设计在一个大情境中,可以使学习者与教师从多个侧面来审视情境中的每个问题。在学习中,学习者(新手)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中的情境要能与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建构的内部知识体系产生有利迁移。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
1.教学设计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体验情境化认知。新课程的改革提倡“大语文教育”。从此方面来说,语文教学的外延是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通,努力以大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情境创设语文学习的课堂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扩充、深化和联想。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一旦我们将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与教学的情境有机联系,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新编的语文教材要求突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每篇教文都可以说是生活的知识化表现。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深入生活的内容和情感,拉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例如教学《陈情表》,可以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联系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口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体会离别之忧、舔犊之情,教师在自身情感激励的基础上联系文本进行教学,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全面。这种联系生活的情境认知将客观的生活(亲情生活)与主观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图式”、“同化”、“顺应”的认知过程中完成自我意义上的建构。这样,学生就不难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深沉的爱以及辛劳的抚育,自然会产生回报亲恩的感情,而课文中出现的疑难点自然也迎刃而解。
2.教学设计要注意与艺术的多种形式巧妙结合,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情感审美特征。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它与艺术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使学生能够认识生活中的美、表达生活中的美。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建构主义中情境认知理论,我们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育情境的审美设计。在教学课堂实践环节,我们应当结合文本,利用角色扮演、音乐熏陶、图文介绍、戏剧展示等多种艺术形式,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大胆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使课堂气氛从沉闷枯燥转向清新活泼,引导学生的“愉快学习”。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可以引导学习者用图画去再现学习内容,了解构图美、动态美、朦胧美、崇高美。而教学《雷雨》时,可以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将课本上静止的符号式的人物转化为鲜活的现实人物,使搬演者和暂时的观众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本,并且伴随着情感的投入得到审美品质的提高。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尝试(适量性尝试,切不可使语文课堂成为四不象的杂耍场),将情境化认知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语文教学迸发新的生命力。
3.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信息化时代,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中设置技术化情境,更要促使学生充分地应用技术,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看教师操作和表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增强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校本资源,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技术,增强信息获取、加工、整合和表达能力,学会高效率的学习(通常,这些能力要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的“预习”环节中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动感优势和信息搜集整合优势,创设活动型语文课堂的情境,以不断完善语文教学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发展。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基于情境的教学设计思想应表现出一种真实的情境,激发学习者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客观活动(包括社会生活、艺术活动、信息技术活动等)是个体建构知识的来源。因此,真实情境中的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懂得知识,还要使学生能够利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意义建构和意义建构的必要能力。
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的反思
建构主义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理论,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其课程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近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都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鉴了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传统教学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的做法比较而言显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我们也应当建认识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还没有形成稳定、清晰的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坚持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真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建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11月。
[3]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载自《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