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常态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5-06-29鞠秋云
鞠秋云
(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沈阳 110032)
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矛盾依然突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大,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有数据表明:我国1978-2012年城镇化率百分点与人均GDP对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9,意味着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以新常态思维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1 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习总书记曾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这个大逻辑之下,中国经济出现新的趋势性变化,与之相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
1.1 “以人为本”是新常态
我国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50%仅用15年时间,英国用了50年、美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35年。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三无农民、空城鬼城、大城市病、城乡一体化局面尚未形成等问题和挑战。习总书记在辽宁调研期间曾指出:今后要在提高城镇化内涵和质量上下功夫。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可以看到:“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要明显提高”;在2013年年底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我们看到:要推进“有质量的城镇化”;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后面简称规划)里我们看到: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那句“让居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则准确彰显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着力推进人口城镇化,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好现有的“3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人口落户城镇”能够有效解决进城农民一直“悬在半空”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融入城镇生活之中;“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目的是让进城农民出棚上楼,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可以逐步减少中西部人口大规模“候鸟式”的迁徙,促进中西部地区城镇的健康发育。新型城镇化核心在写好“人”字,以人为核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1.2 增速放缓是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发展快的过程。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2014年达到54.77%,36年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02个百分点。但近年来,城镇化率增速逐年放缓(见表1)。这是城镇化由追求速度向关注质量转变的必然结果。周一星等国内专家修正并改进了Northam的“S”型曲线,将城镇化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城镇化率在50%~80.96%之间被称为减速阶段。据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会达到60%左右,2033年会达到70%左右,2040年会达到75%左右。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增速放缓是常态。
表1 2010-2015年城镇化增速统计
1.3 产城融合是新常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一份报告显示: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的比重将提高0.2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将提高0.8个百分点、GDP增长速度将提高0.7个百分点左右①侯永志等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若干典型问题研究。。作为载体和平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乡巨大的市场需求得以释放,引领四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以产业为支撑,如果没有产业为支撑,城市建得再大再漂亮,也只能是“空城”、“鬼城”。兴城先要兴业,产城融合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城镇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进行功能定位,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产业。城镇有了产业作为支撑,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就业,有了业才会乐业,而后才会安居。
1.4 布局不断优化是新常态
我国城镇化发展仍存在结构和区域上不平衡的现象,这包括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不协调、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规划》提出,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如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等城市群,引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提出,要通过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连接,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引导,适当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今后,城镇布局不断进行优化是新常态,更加充分地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
1.5 生态文明导向是新常态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新型城镇化战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考虑了生态的承载能力。未来20年内,我国整体上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化为指导,进一步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现实问题,自觉走出一条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
2 以新常态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把握好“四个关键”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常态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要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新常态思维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应把握好四个关键:
2.1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关键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新型城镇化是个方向,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一部分领导干部政绩功利心太重,追求短期效益,存在着诸如忽视城市发展与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制度不以人为本的实际情况,快速推进城镇化,依靠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最终达到提升个人光鲜业绩的目的。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会议上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中组部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要求,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导思想,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规划、更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2.2 有效解决“半城镇化”问题是关键
半城镇化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半城镇化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人口扣除按户籍统计的城镇人口后的差额。截至2014年底,我国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人口约为7.49亿,按户籍统计的城镇人口约为5.07亿,半城镇化人口约为2.42亿。半城镇化人口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不能和其他市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所以很难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成为城市边缘人,甚至出现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半城镇化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未来每年大约有1400万农业转移人口要进城,半城镇化这个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农民工能和市民一样拥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力。一是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问题,让农民工真正实现身份的转变;二是居住证制度的落实,让居住在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即使不落户城镇,只要符合条件也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2.3 集约节约用地是关键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在世界排名靠后,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要占用大量耕地。有数字统计,1996-2012年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1亩=666.7平方米),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00年-2011年间,我国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5,远远大于国际社会公认的1.12的合理阈值。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城市,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需要相应扩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那么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就要节约土地,不能搞“摊大饼”式的发展。那种大拆大建、人为造城的思路是错误的,那种把农民赶到楼上,但是农民下了楼还得去种地的做法是典型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触碰的情况下,城镇化建设用地从哪里来?集约节约用地是关键,要统筹兼顾,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用地效率。
2.4 关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是关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上海以 88.02%的高比例高居榜首,北京以 86.30%排在第二,天津以78.28%位列第三,西藏以22.75%垫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剩余18个省(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些省(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也体现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东部地区,获取资金、人口、技术、财富、工业、商业、就业的机会更多些;在中西部地区,仍存在着因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缺乏支撑、就业机会减少、集聚产业、资金、财富、商贸和人口的功能相对较弱的现状。“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缩小中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城镇化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环节之一。
3 结语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就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否则就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患上“城市病”,影响现代化进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②选自:2014年9月16日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要用改革的方法,创新的精神,新常态的思维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樊继达.新型城镇化:症结诊断与提升方向——基于234名厅局级公务员的调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0).
[2]沈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学内涵及推进途径——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J].南方论刊,2014(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Z].2014.
[4]陈彦光,周一星.城市化Logistic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 Northam 曲线的修正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