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2015-06-28杨友宝

关键词:区县城市化服务质量

孙 旭,吴 忠,杨友宝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孙 旭1,吴 忠1,杨友宝2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发展,更应该是质量的发展.以上海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生活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上海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市化质量指数呈上升趋势,速度快于城镇化速度,且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贡献最大;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异明显,中心城核心区和中心城边缘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都较高(除闸北区外),近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很大,远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都处于很低的水平.

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

0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 173个增加到20 113个.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社会、环境、生态等问题,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是城镇化水平的上升,更应当是“人”的城镇化,应该更多地关注城镇化的质量[1-2].为此,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5].

目前,学者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的研究,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较少[6].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城镇化的质量,但主要集中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和权威性的定义[7-8].方创琳(2011)通过对城镇化质量、速度与城镇化水平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从经济、社会、空间三方面测度了城镇化发展质量[9];韩增林(2009)根据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10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分析[10];欧向军(2012)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及推进城市化的目的,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居民生活城市化、景观环境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1];陈明星等(2009)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几方面建立了基于时序数据的城镇化综合测度评价指标体系[12].

但上述涉及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多建立在传统的城镇化质量指标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的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根本区别,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集约性、社会性、区域性、协调性,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13].牛文元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包含农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14].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应当包含经济发展质量、生活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方面.而现有的城镇化质量研究多是从传统城镇化的角度选取指标,且对各指标权重多为主观赋值,对城镇化质量构成部分缺乏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新型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空间差异缺乏分析.因此,本文利用熵值法,以上海市为例,对城市内部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对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文献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理解,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完备性、精简性、普适性等原则,提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二级分层指标体系.新型城镇化质量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生活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方面(见表1).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人口城市化质量越高,经济发展是人口城市化质量的基础,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人均工业产值、二三产业比值占GDP比例、人均固定社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公共服务是满足居民生存、发展及生活,通过政府的作用,使居民受益或享受的物质条件,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支出比例、低保人口比例、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等.一般情况下,生活发展质量越高,越有利于人口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指标主要包括:人均道路面积、万人民用汽车拥有量、万人供水生产能力、人均邮电业务量、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住宅面积、人均生活用水量.本文所指的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城市内部的人工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服务设施、公园、绿地等,指标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环境治理投资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用绿地面积、万元GDP综合耗能.1.2 数据来源

表1 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

上海市历年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3年《上海统计年鉴》、2000—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各个区县统计年鉴及上海市各个区县的统计公报.由于城市内部区县的数据获取是非常困难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方面只获取了2012年的数据.

1.3 研究方法——熵值法

为避免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综合量化导致的变量间信息重叠,以及人为主管确定权重,本文采取熵值法,客观确定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权重,主要步骤如下[15]:

由于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因此在用它们计算综合指标前,先要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把指标的绝对值转化为相对值,并令xij=xij,从而解决各项不同质指标值的同质化问题.而且,由于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数值代表的含义不同(正向指标数值越高越好,负向指标数值越低越好),因此,对于高低指标我们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年占该指标的比重,

式中,k>0,k=1/ln(n),ej≥0.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于第j项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左右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

(6)求权值

2 上海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结果

自2000年以来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基本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见表2),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由最初的0.541上升到2012年的0.682.从上升速度来看,在2000—2006年间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匀速上升,基本上维持在0.6水平以下.2007—2012年间一直处于较快提高的过程中.构成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系统的经济发展质量、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等4个子系统的得分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得分变化趋势亦基本一致.2000—2012年,经济发展质量、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表2 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评价(2000—2012年)

如图1所示,2000—2006年生活发展质量指数由0.534缓慢增加到0.558,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也由0.541稳步提高到0.589;2006—2012年生活发展质量指数快速上升到0.682,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也上升到0.682.生活发展指数的变动趋势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基本一致,说明随着生活发展质量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也随之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的生活发展质量已经处于非常好的状态,只能说明在原有的基础水平上取得了进步.

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贡献最小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2000年生态环境指数在新型城镇化质量的4个维度中居于最后,至2012年仍然是最后,并且在部分年份呈现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上海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从上述评价结果看,目前上海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总体已初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自2000年以来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比以前有所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后上海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市已连续3年将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项目列为实事项目,浦东新区、静安区、长宁区、徐汇区、奉贤区等城区按照整区域覆盖的要求完善分类减量体系.当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资源需求量非常大,且污染排放比较严重,如何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公共服务质量指数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提高的因素之一,如图1所示,公共服务质量指数在2000—2012年间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公共服务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525上升到2012年的0.722.具体来看,2000年的公共服务质量指数排名第三,从2001年起公共服务质量指数仅次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这反映了随着上海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公共服务的提供速度基本上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同步.但公共服务质量指数在2009年以前,增加速度是极其缓慢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上海市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主要表现为无效供给太多而有效供给不足,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存在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图1 2000—2012年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的贡献最大,并且增长极快.从2000年的0.607增长到2012年的0.735.经济增长指数的快速稳定增长,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的贡献最大,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城镇化的动力,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基础,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城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深层次上决定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经济变量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经济增长导致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会最终促使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导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二、三产业由于聚集经济正外部性效益,倾向于在城市聚集,导致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另外,二、三产业结构变动会导致城市就业结构的转换,第一产业从业倾向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而工业和服务业又主要聚集于城市,所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迁移,促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只有城镇化进程不间断,才有可能探讨新型城镇化质量,因此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前提,而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基础.

3 上海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水平关系讨论

从上升速度看,2000—2012年上海市城镇化率由74.6%上升到89.8%,城镇化水平上升了15.2个百分点(见图2),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也由0.541上升到0.682,上升了24.6个百分点,上海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上升速度高于城镇化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海市城镇化水平的基数较高,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上升,上海市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质量速度高于城镇化水平.

图2 2000—2012年上海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趋势

从上升趋势看,2002—2005年间上海市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而新型城镇化质量在2006—2012年间快速上升,说明上海市城镇化水平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并不同步;从新型城镇化质量构成维度看,公共服务质量在2001—2005年间快速上升,基本上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趋势同步;经济发展质量在2006—2012年间快速上升,与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趋势基本同步,而与城镇化水平提升趋势却大相径庭;生活发展质量在2006—2008年间快速上升,完全滞后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表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但提升速度最慢,上升趋势不明显,完全不同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4 上海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

由表3可见,上海市静安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最高,得分为4.598;浦东新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闵行区等得分>1,为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地区;杨浦区、闸北区、松江区、青浦区、宝山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得分在-1~1之间,新型城镇化质量为一般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崇明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为低值区,其中崇明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为最低的地区.从均值来看,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均值为0.151,有10个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远远大于均值,而其余8个区县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远远低于均值,上海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呈现较大的区县差异.

表3 上海分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分

参照高向东(2005)对上海市域进行的圈层分割的方法,可将上海市18个区县分为4个圈层:①中心城核心区,包括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卢湾区;②中心城外围区,包括徐汇区、长宁区、闸北区、杨浦区、普陀区;③近郊区,包括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④远郊区,包括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崇明县[16].从区县地理位置看,除闸北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一般,中心城核心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都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心城核心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活发展质量都处于很高的水平.中心城边缘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也处于较高的位置,主要原因是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各个维度方面的指数均处于较高的位置,且各个维度的差异并不明显.近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差异很大,浦东和闵行新型城镇化质量较高,而宝山和嘉定新型城镇化质量较低.远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崇明县得分最低,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中心城核心区、中心城边缘区,远郊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处于很低的水平.

从公共服务质量的区县差异来看,上海市各个区县公共服务质量得分相对较均匀,各个区县的公共服务质量差距较小.虹口区与静安区的公共服务质量得分较高,而崇明和金山的得分较低.公共服务质量的得分均值为0.081.宝山区、崇明县、青浦区、松江区等在地理位置上大部分位于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得分都低于均值,而虹口、静安、徐汇等位于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公共服务质量得分都高于均值.事实上,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虽然存在向郊区转移的趋势,但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质量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边缘区,以徐汇区为例,徐汇区的教育服务质量位居上海第一.

从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县差异来看,静安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最高,达到1.656分;其次是黄浦区、宝山区,经济发展质量大于1;而奉贤区、崇明县、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分为负值,经济发展质量得分很低.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经济发展质量较高,而近郊区(除宝山区)和远郊区的经济发展得分较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质量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方差贡献率较高,在新型城镇化质量得分的比重很高,因此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影响,这也是近郊区和远郊区大部分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2014上海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人均GDP和GDP总量排名靠前的区县也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边缘区.

从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县差异来看,青浦区和崇明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分最高,分别为1.548和1.073,而位于中心城区的静安区、闸北区、杨浦区和近郊区的嘉定区、宝山区、闵行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分很低.这表明,总体上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远郊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差异.从生态环境质量得分均值看,上海绝大部分区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分低于-0.354,而崇明县和青浦区两个地方的生态环境质量又很高,区县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很大.

从生活发展质量的区县差异来看,生活发展质量得分>1的区县有闵行区、长宁区、徐汇区、静安区、黄浦区、宝山区;而奉贤区、崇明县、金山区等区县生活发展质量得分为负值.这说明,中心城区和部分近郊区的生活发展质量较高,而远郊区的生活发展质量很低.从生活发展质量的均值差异看,生活发展质量的均值为0.288,各个区县得分与均值之间的差异相对比较小,这和公共服务质量一样,各个区县生活发展质量分布较均匀.

5 结论与讨论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看速度,更重要的是质量.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如何科学测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已经成为学术界与政府关注的话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测度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上海新型城市化质量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质量指数贡献最大.2000—2012年,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在经济发展质量、生活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存在差异.随着生活发展质量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也随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贡献最小,公共服务的提高速度基本上与新型城镇化同步,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贡献最大.

(2)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快于城镇化速度,各维度与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很大.总体上,上海城镇化速度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并不同步,且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快于城镇化的速度.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构成维度看,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速度提升基本一致,经济发展质量与城镇化速度提升趋势却大相径庭,生活发展质量完全滞后于城镇化速度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表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趋势,但提升速度最慢,上升趋势不明显,完全不同于城镇化速度的提升.

(3)上海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异明显.中心城核心区和中心城边缘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都较高(除闸北区外),近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很大,远郊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都处于很低的水平.从经济发展质量看,区县内部之间的差异很大,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经济发展质量较高,而近郊区(除宝山区)和远郊区得分较低.从公共服务质量看,各个区县公共服务质量得分相对较均匀,中心城区和部分近郊区的生活发展质量较高,而远郊区的生活发展质量很低.从生态环境质量看,青浦区和崇明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分最高,中心城区的得分较低,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远郊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差异.

[1]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1):32-35.

[2] 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09(1):19-24.

[3]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4] 王桂新.中国需要健康的城镇化进程[J].人民论坛,2010(3):64-66.

[5] 王家庭,唐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127-132.

[6] 袁晓玲等.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1.

[7] 俞芳.城市化质量内涵研究述评[J].经济论坛,2012(12):96-98.

[8] 李明秋,郎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182-186.

[9] 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11):1931-1946.

[10]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6):1508-1515.

[11] 欧向军等.江苏省城市化质量的区域差异时空分析[J].人文地理,2012(5):76-82.

[12]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4):387-398.

[13] 盛广耀.新型城镇化理论初探[J].学习与实践,2013(2):13-18.

[14] 牛文元.中国特色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5]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16] 高向东,吴文钰.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J].地理学报,2005(4):637-644.

New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mega-cities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a case of Shanghai

SUN Xu,WU Zhong,YANG You-bao
(1.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Technology,Shanghai 201620,China;2.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s more th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ty,it should b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Taking Shanghai as research samples,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evaluate some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as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quality of life,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Use the entropy value method,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hanghai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and analyze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detail.The study found: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index appears upward trend,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and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h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center city core area and central city edge zone(except Zhabei District)has higher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the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suburbs make a big difference,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outer suburb areas are at a very low level.

new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quality;spatial difference

F 291.1 [学科代码] 790·19

A

(责任编辑:方 林)

2014-06-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07511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孙旭(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区县城市化服务质量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基于传感器数据采集的快递服务质量分析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倾听患者心声 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履职尽责 提升服务质量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