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逝者的体面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市旅顺殡仪馆王德强
2015-06-28徐富海
本刊记者 / 徐富海
为了逝者的体面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市旅顺殡仪馆王德强
本刊记者 / 徐富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24小时无休息,高温作业、烟呛熏燎,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他们,克服自己心理难关,说服家人转变思想,带着一颗敬畏之心,默默地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在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扇门,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担当、团结、向上”的民政精神……他们是负责遗体接运、冰存、整容、火化,做好人生最后一站的殡仪职工。这是一群既可爱又可敬的人,是新时代最“美”的人。
7月下旬,笔者采访了这群人中的一名代表,他叫王德强,一米八的高个子,憨厚的神情,虽不善言辞,但思路格外清晰,一看便知其是位可信赖的人。傍晚,沏一壶茶,清风为伴,霞光为影,笔者与王德强坐在一起,从工作谈到事业,从殡葬谈到民生,从生活谈到人生,更全面地认识了王德强与其服务的事业,深深为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吸引,不禁充满敬佩之情。
让我们一起走入王德强的特殊岗位,感受他经历过什么心理历程,又是怎样在平凡的工作上做出了一番不凡的事业。
过难关,扎根殡葬行业
25年前,刚刚20岁出头的王德强,怀着青春的梦想,带着一颗好奇心,来到父亲曾经工作的单位——旅顺火葬场,成为当时火化组里最年轻的一名火化工。也许,当时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殡仪馆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
做殡葬行业,首先要过“心理关”。王德强也不例外,回忆起刚入行的时候,他坦诚地提到:“说句心里话,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晚上躺在床上,眼前浮现的是一具具形态各异的遗体,耳边总是传来凄凉的哀乐和逝者家属的哭声,无论如何也睡不着。”见到尸体的恐惧,工作环境的压抑,接触人群的悲伤,无不影响着刚入职的人。这一关,一般要经过两三个月,熟悉了,胆子就大了。
“心理关”好过,“亲人关”难挨。传统观念看来,与死亡相关的人或事不吉利,有些人心生忌讳,避之尚恐不及。当冷嘲热讽的话传进王德强耳朵里的时候,当有的朋友同学觉得晦气,避开不愿意见他时,一时间王德强有些后悔了,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单位领导看出了他的情绪波动,主动找他谈心,安慰他。回到家中,心细的母亲看出了问题所在,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虽然火葬场的活又脏又苦又累,但你爸爸做了几十年,是个劳动模范,他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这些话,使王德强终于跳出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决心在这个特殊行业干出一番事业来。
从那以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干就是25年。从当初一名火化工成长为副馆长,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深信,只要真诚对待丧户,学好技术,行行都能出状元。
补空白,技术过硬显身手
为了让逝者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给家属以宽心和慰藉,王德强刻苦钻研,很快成为一名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他坚信,高尚的职业素养是做好殡葬服务的理念,但精湛过硬的业务技能更是做好服务的先决条件。
起初,作为一名火化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花5000多元,自费购买书籍,学习殡葬技能和礼仪知识。他还结合工作实际,自己钻研,尽力满足丧户的要求。为提高殡仪主持服务质量,每次主持告别仪式前,他都详细了解故者的身份、年龄、经历、死亡原因和家属的相关情况,恰当地运用词语和声调,将告别仪式的主持烘托成对逝者的追念、对家属的安慰;为提高对非正常死亡遗体、腐烂遗体和严重损伤遗体的缝合、整容、防腐的技能,他克服各种困难,边工作边研究有关防腐、整容专业技术。经过多年学习,他掌握了多门殡葬知识和技能,为旅顺殡仪馆的服务填补了“遗体告别主持”和“遗体整容、整形”两项空白。2010年7月,他获得辽宁省殡葬技能大赛第三名。
一次,辖区街道的一位老人不慎从楼上摔下死亡,面部一道大口子。老人的儿女们不忍心老人以这样的面孔离世,找王德强商量做整容缝合。虽然这不是他的服务范畴,但面对丧户渴望的心情,他没有拒绝,答应为其服务。他克服老人脑浆和血混流在一起的难闻气味,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视觉和味觉冲击,在技术有限的状况下,扑下身子,小心翼翼地为老人清洁创伤,轻轻地把面部顶平,再一针一线地精心缝合,填充修复。整整一个下午,5个多小时,终于使老人的面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家属看后深受感动。像这样,对特殊故者整容的工作,耗时较长,少则2~3小时,多则5~6小时,最长用了8个多小时才完成,有时王德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腿脚浮肿。
行业本崇高,工作更辛苦。殡仪馆的工作非常劳累。对一些突发事故现场和特殊死亡的遗体做处理和遗体运输工作,王德强24小时随叫随到,经常是365天无休息。2011年10月8日,旅顺某建筑工地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后,在殡仪馆领导带领下,王德强迅速参与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遗体清洁、整容、火化等,忙得他三天三夜没休息。一次,铁山街道柏岚子山沟发现一具尸体,时值盛夏,尸体全身腐烂,气味难闻。因前一天下大雨,雨后路滑,车靠不到边,王德强走下60多米的山沟,在司机协助下将遗体用塑料袋包好,背到路边。还有一次,有人在东鸡冠山密林深处发现了一具已死亡多日的老人遗体,接到通知后,王德强冲到前面,上山把老人遗体装进卫生棺,又步行4里多山坡路,把老人遗体搬到车上。回馆后,王德强又与同事把老人的衣服换好,让老人体面地离世。像这样在山上、海里、路边、水塘等处发现的腐烂或无名无主尸体,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接到通知,每次收尸他都走在前面,总是把脏活、重活留给自己,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
殡葬工作不仅辛苦,更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环节,都需仔细核对,保证无差错。25年来,他始终工作在殡仪服务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无私奉献。王德强经常利用值夜班时的早、晚时间,清扫、冲洗、消毒男女公厕和冰箱尸体托盘、冰尸室、告别厅,清扫服务区,特别是下雪时总是提前自费打车到殡仪馆清除积雪,方便馆内同事上班和丧户进出。每次火化炉膛、炉条、底盘烧坏时,他总是第一个爬进窄小的炉膛,克服难闻的气味和灰尘熏呛,在同志的配合下,趴着拆除烧坏部件,再一点一点地重新砌砖抹灰。最长一次在炉膛内抢修4个多小时后,他才带着一身汗水和灰尘爬出炉膛。
工作中的王德强,仔细、认真、执着
热心公益 彰显人生价值力量
特殊的行业,总能接触到一些特殊的家庭。几年前的一个寒冷冬天,一个骨瘦如柴、衣衫单薄破旧的青年为父亲办理火化事宜。看到这位青年被寒风刺痛瑟瑟发抖的身体和绝望悲伤的眼神,王德强从兜里掏出仅有的200块钱,交到了青年手中。可能是王德强的关心温暖了他,可能是这200块钱对他来说意义重大,青年扑通跪在了地上,并道出了他的心声:由于年少无知,青年不久前刚刚刑满释放,还未尝尽亲情温暖,父亲便离他而去,目前家里的状况非常困难。本以为会受尽世人冷眼,没想到王德强却向他伸出了温暖之手。
2006年,王德强注意到一位给儿子办理丧事的老人孙金珍,20余年来她独自一人,与自己的患病儿子和收养的聋哑女儿生活。一家三口,全指着老人微弱的工资,生活得非常艰难。王德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亲自或托别人送去钱物,表达他对残疾人的关心和对孙金珍老人的敬意。
王德强积极为困难家庭、困难学生捐款。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王德强以不同的形式主动向灾区捐款3000元。他还多次为贫困家庭、贫困学生捐款,先后资助6名学生上高中、大学,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并多次向特困户、白血病儿童捐款。多年来,他为社会献爱心捐款达6万余元。他常说,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很优秀,我做不了什么,只希望通过个人绵薄之力帮助孩子们上大学,让他们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王德强发现许多人遇有丧事不知如何办理。从2001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制作联系卡片,先后向23个社区发放3000余张服务联系卡和1000余张宣传单。近10年时间,他先后为辖区群众义务服务近千人次。
多年来,他始终用一颗真心、诚心和爱心为丧属服务,用实际行动来转变社会部分人对殡葬行业的偏见,树立殡仪人的良好形象,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他先后被评选为民政局先进工作者、区“情暖滨城十大感动人物”、区“双十佳”个人、区优秀共产党员、市首届“俊”青年、省市区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2008年,他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在殡葬工作中,王德强在细微中展示着为民理念,在行动中浓缩着为民情怀,他将爱永远定格在服务对象身上,默默地做着“叶的事业”,不愧被称为“最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