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2015-06-27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产性典型服务业

商 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商 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范畴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探讨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依然偏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密切,但是相互的影响力并不相同。文章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典型相关分析;河南省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生产性服务业一词就显现于经济学文献中。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是现代服务经济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制造业的 “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关系成为关注重点。国内外一些学者从理论层面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并且归纳出“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四种模式(顾乃华,2006a)。不同的模式实际上归结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如基于分工视角或者竞争力视角来探索其互动发展机制。总体来说,“需求论”和“供给论”只考虑了供求的一个方面,相对片面,“互动论”比较符合实际,而“融合论”将是产业发展趋势。

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数据的来源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一般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如顾乃华等(2006b)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指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江静等(2007)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吉亚辉等(2014)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二者具有协同聚集现象和空间关联效应。二是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多利用产业关联分析方法。如刘书翰(2010)采用投入产出表数据,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黄莉芳( 2011) 用中国 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但是没有考察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类似研究还有张亚军等(2014)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探讨二者关系和内生性等。

综述现有文献,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把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当成一个整体,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影响及对二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检验等,容易忽视行业异质性,得到的也只是综合性的结论。同时现有成果大多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上,由于分析方法和数据的不同,所得结论也各异。而实际上,各省资源禀赋不同,产业政策有异,产业发展也大相径庭,研究各省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尝试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结合河南省实际,探索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为相关政策部门提供理论和实际支持。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分析框架

已有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本身都包含了许多行业,一般的相关分析是很难避免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于此我们考虑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它将处于同等地位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组变量分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典型相关分析借助主成分分析的思想,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变量和制造业变量分别寻找线性组合,使其具有最大相关性,称为典型变量,它们的相关系数称为典型相关系数;然后找出第二对线性组合,使其分别与第一对线性组合不相关,但其本身具有最大的相关性,如此持续下去,直到生产性服务业变量与制造业变量的相关性被提取完为止。讨论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就转化为研究它们的线性组合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研究变量的个数。

在所要研究的问题中,用变量x=(X1,…,X4)′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变量y=(Y1,…,Y6)′测度制造业。x,y的协方差矩阵:

(1)

其中,Cov(x)= ∑11,Cov(y)=∑22,Cov(x,y)=∑12=∑21′

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需要提取若干对典型变量才能完全反映它们的相关性,假设求得的第一对典型变量为:

(2)

其中,a1=(a11,a12,…,a14)′,b1=(b11,b12,…,b16)′是任意非零常数向量,在x,y和∑给定的条件下,a1,b1使U1,V1的相关系数最大。

(3)

再在两组变量所有与U1,V1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中,找出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即第二对典型变量。第二对典型变量解释了第一对典型变量没有解释的两组变量间的最大相关关系,依此类推。典型相关可提取的典型变量最大数目为两组变量最小数据组中的变量个数。

三、数据描述和实证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所包含的行业众多,相应指标在统计年鉴上也存在着口径不一致的问题,给我们的分析带来较大困难。因此我们在分析时采用了不同的指标,在分析产业之间的相关性时,我们把制造业合并为三类:轻工业、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把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合并为传统服务业(这里现代化的物流业等其实应该归于现代服务业中,但是限于数据我们只能这样近似处理), 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合并为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单独为一类。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动态关系时,我们又采用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所有指标均用1978年的不变价格进行缩减,以便于比较。

1.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3.22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五个超过3万亿元的省份。2013年全省GDP同比增长9.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经过不断优化调整,构建了较为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河南经济保持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 058.9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7 806.39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 290.49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为12.6∶55.4∶32.0。从各产业的不同增速可以看出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意图。

(1)河南省服务业整体发展情况。2013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8.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2%,比2012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29.1%回落到2013年的28.5%,下降了0.6个百分点。近年来河南省服务业的产值不断提高,但是,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全国差距较大。就是与中部省份相比,服务业比重也是最低的。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影响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表1 2009~2013年河南省与全国服务业比较 (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服务业内部结构。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内部结构失衡。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仍很高,但相对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相对上升,地位有所提高。2013年,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前两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占20.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12.72%;房地产业与住宿和餐饮业基本持平,分别占11.48%与11.32%,而住宿和餐饮业排在第五,比重下降到9.7%,和房地产业与金融业拉开了差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科学研究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比重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它已成为河南省目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另外,服务业不均衡发展也表现在投资上。2013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 087.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962.02亿元,增长了16.48%;第二产业投资13 154.87亿元,增长率为9.13%;第三产业投资11 970.56亿元,增长24.93%。显然河南服务业投资规模略少于第二产业,但是增速最快。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增速高达43.26%,但是总额偏小,只有服务业总投资的0.18%。类似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加59.73%,只占服务业总投资的0.62%。

表2 2009~2013年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对比 (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4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

2.实证分析

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运用R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典型相关系数及检验结果

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对典型相关系数较大,从检验结果得知具有显著性,且来自制造业的第一典型变量的贡献率高达99.1%,来自服务业的第一典型变量的贡献率也高达99.6%。可见我们只需提取第一对典型变量来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通常认为一个有统计显著性的相关系数可接受的显著水平为0.05,由表3知,在该显著性水平上,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小于0.05,是显著的。第2、3个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相对不高。图1显示了第一对、第二对典型相关变量散点图,也表明提取一对典型变量就可以满足分析需要。

图1 典型相关变量散点图

采用标准化的典型相关系数,给出典型相关模型,如表4。

表4 典型相关系数模型

由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可知,制造业的主要影响行业是机械制造业和轻工业,说明制造业在影响服务业时起主导作用的是机械制造业和轻工业,轻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轻工业产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出现这一结果是合理的。服务业影响制造业的主导行业是现代服务业,这也是符合实际的,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主,为制造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与此同时,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尽管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是总规模偏低,因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制造业的发展,比如金融业的滞后给制造业的融投资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今后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据原始变量与典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看交互效应,可以看出,三类制造业与制造业的第一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均较高,与服务业的第一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说明三类制造业是影响服务业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机械制造业。同样三类服务业与其自身第一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制造业的第一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都较高,说明三类服务业是影响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且最重要的是现代服务业。

来自制造业的第一个典型变量可以解释制造业变动的99.1%,可以解释服务业变动的96.2%;同理,通过服务业第一典型变量可以解释服务业的96.6%,可解释制造业的98.6%。由此可见,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解释能力均较大,且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解释能力要略大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解释能力,两组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动态比较

前面的分析主要是从静态或者比较静态角度来分析产业关系的,这里我们考虑从动态角度分析,结合已有分析和数据,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ε

其中,Y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近似反映生产性服务业,X1为取对数后的GDP,反映经济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X2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近似反映制造业,X3为人口城镇化率。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模型来近似模拟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规模、制造业和空间布局(城镇化率)的关系。数据是1978~2013年的,均按不变价格计算。分析结果如下:

Y=-9.106+9.697X1-0.507X2-0.415X3

(14.959) (-5.612) (-4.550)

其中,括号里的数据是检验的t值,在a=0.05时均统计显著,F=112.034,A-R2=0.907。我们看到模型拟合效果很好,能够反映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虽然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水平系数均为负值,似乎不合实际,但是我们看到在前面的分析中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及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同时河南省长期形成的优先发展第二产业的产业政策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这一点和我国整体情况类似),人为导致产业之间的割裂和“挤占”效应。同时长期以来不允许人口自由流动政策也导致了城镇化水平的低下,这些恰好反映了发展城镇化、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的必要性。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河南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依然偏低。近年来河南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增长,但这一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较低基础之上,发展规模仍然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较弱,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短板。在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融合是必然趋势,也必将大幅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河南省正处于产业调整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刻不容缓。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传统产业多,新型产业少。河南省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广告业等发展较快,但产值较低,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行业相比依然薄弱,这与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现代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如金融业发展最快,增速为15%,增加值为1181.7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48%。而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尽管发展缓慢,但是仍占绝对优势,尤其是占增加值比重依然很高,接近一半(42.57%)。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相关的新型服务业起步较晚,内部结构明显不平衡。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影响力并不均衡。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看,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解释能力均较大,且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解释能力要略大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解释能力,说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有力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反过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服务业的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不对等状态。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优化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现阶段实际情况,在“十三五”时期,积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研及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科学设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放宽行政管制,实现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合理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综合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还表现在空间布局方面,各地市应该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势生产性服务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利用现有的产业集聚园区,优化布局,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三是协调发展,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机制。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在今后的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必须适当突出生产性服务业,或者说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以避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 [J].经济学家, 2006,(6):35-41.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6):14-21.

[3]江 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7,(8):52-62.

[4]吉亚辉,段荣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科技论坛,2014,(2):79-84.

[5]刘书瀚,张 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1):65-74.

[6]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03):28-37.

[7]张亚军,干春晖,郑若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与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6):81-90.

责任编校:田 旭,马军英

2015-07-25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42400410322);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2014139)

商 勇,男,湖北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产业经济。

F40

A

1007-9734(2015)05-0019-05

猜你喜欢

生产性典型服务业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典型催开百花香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