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对女性公众社会心态的影响

2015-06-27维,韩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失联公众问卷

罗 维,韩 蓁

(1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710600;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710061)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对女性公众社会心态的影响

罗 维1,韩 蓁2

(1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710600;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710061)

目的 调查女性公众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认识及归因,对安全教育的心理需求,探索为女性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方法。方法 媒体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发生后3个月,自编《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调查问卷》对女大学生、女生母亲、女教师3个群体共计1 200名女性公众展开问卷调查。结果 58.39%~78.53%的女性公众归因于女大学生缺乏自我防范意识(χ2=31.001,P<0.001);50.0%~58.11%的女性公众关注失联事件(χ2=26.803,P=0.001),28.31%~40.76%的女性公众出现担心、伤心、焦虑情绪(χ2=47.439,P<0.001),34.1%~47.0%的女性公众限制出行;女生母亲比女教师认为女大学生遭遇危险的可能性更高(χ2=31.001,P<0.001);安全讲座、宣传单、座谈会是女性公众更为接受的预防方法(χ2=168.392,P<0.001)。结论 失联事件对女性公众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新闻报道依然是影响社会舆论的主要方法,加强教育和社会监管的同时,个人需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隐患意识。

失联事件;女性公众;群体恐慌;风险社会;网络舆情

2014年8月份媒体曝光苏州、济南、重庆三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8月9日,重庆女大学生高某错搭黑车失联,8月19日经公安部门确认被害;8月12日,离家返校的大二女生高某失联,8月28日,警方通报其因遭抢劫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金某前往火车站转车,乘黑电动车被劫持,受到殴打、性虐4天,后偷发短信报警得以获救。多次事件引发社会的哗然大波,再次将女大学生安全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失联事件的出现迅速引发“多骨诺效应”[1],2014年9月份媒体频繁报道女生失联或遇害的同类事件,话题的网络舆情热度在10月份慢慢降温。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和突发事件的日益增多,当代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2]。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频发,是充满危险、不确定感、不安全感的现代风险社会的偶发现象,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威胁,使得公众担忧自身的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恐慌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丧失信任后的应激性反应[3]。这与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女大学生形象特征有一定关系,女大学生多被描述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弱势群体,并突出了女性遭受生理伤害的形象[4]。多起失联事件集中短时间暴发带来群体恐慌现象[4],并持续引发长尾效应[5]。女大学生、女生母亲、女教师作为女性,是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最为相关的心理群体和生理群体,值得引起关注[6]。本调查针对这3个女性群体开展实证调查和数据收集,主要了解女性公众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认识及归因,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问题,调查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而寻求合理的预防危险的策略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问卷

收集数据的时间为第一起失联事件发生后3个月,于2014年11月至12月对在校女大学生、学生母亲、女教师3个群体进行。通过前期深入访谈、整理资料,编制《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调查问卷》,分为女大学生版、家长和教师版,22个题目分4个部分:①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基本归因;②失联事件对公众生活造成的影响[7-8];③女性安全意识调查[9];④希望接受安全教育的方法与形式[10]。影响部分5级计分,1分为影响最小,5分为影响最大。

1.2 调查方法

研究以分层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向女大学生发放800份问卷,剔除缺失数值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为97.63%,其中大一学生198人,大二学生195人,大三学生197人,大四学生189人,年龄为20.97±2.85岁;向女生母亲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年龄为43.13±5.88岁;向女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占比95.5%,年龄为35.52±6.21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女性公众对失联事件的基本看法及归因

女性公众普遍将失联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当事人本身和环境,而较少归因于犯罪者,具体数据如下:①普遍归因于当事人:58.39%~78.53%的女性公众认为失联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的性格问题,缺乏自我防范意识;20.49%的女大学生、22.28%的女生母亲认为由于女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衣着打扮;②归因于犯罪者:23.56%的女教师、25.74%的女大学生认为是坏人有预谋的犯罪;③归因于环境:31.94%~32.98%的女教师认为是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23.36%的女生母亲认为是教育缺失,19.59%的女大学生认为是环境影响。

表1 女性公众对失联事件的归因(多选)[n(%)]

注:3组间归因方式比较χ2=66.623,P<0.001。

2.2 失联事件对女性公众造成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公众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普遍较为关注,对失联事件清楚了解,专门搜索相关报道,关注事件发展的进展。其中,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关注度最高的是女教师,占58.11%,关注度较低的是家长,占比50.0%;同时,17.8%的女大学生,11.96%的家长,5.76%的女教师对本事件关注较少,对失联事件了解较少(χ2=26.803,P=0.001)。

失联事件对女性公众的影响:①情绪影响:28.31%~36.13%的女性公众觉得担心,40.84%的女教师觉得伤心,40.76%的女生母亲觉得焦虑,见表2。37.9%~50.7%的女性公众认为对自己的影响较大,经常与周围人讨论,反复告诫学生,3.7%~6.5%的女性公众觉得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当做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②出行影响:34.1%~47.0%的女大学生觉得外出时觉得焦虑、紧张,尽量不出门,限制出行,24.1%~35.2%的女性公众出门只愿意选择公共交通,6.5%~17.2%的女性公众觉得对出行没有影响。

表2 失联事件对女性公众情绪的影响(多选)[n(%)]

注:3组间情绪影响比较,χ2=47.439,P<0.001。

2.3 女性公众安全意识状况调查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①出行在外需要求助时,选择安保人员者占45.4%,选择固定人群者占24.1%,选择流动人口者占9.7%;②面对陌生人的求助,简单说明者占62.2%,拒绝者占24.9%,热心相助者占9.9%;③搭乘陌生人的车,绝对不会者占57.4%,视情况而定者占38.7%。

女教师、女生母亲对女大学生可能遭遇伤害事件估计:认为女大学生可能遭遇危险的比例小于10%的女教师占比68.06%,家长占比41.3%;认为遭遇危险的比例在10%~40%的家长占比48.91%,女教师占比24.61%,见表3。37.9%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较为了解,17.2%的教师觉得不了解;而18.3%的家长觉得对孩子较为了解,40.3%的家长觉得对孩子不了解。

表3 女教师和女生母亲评估女大学生遭遇危险的可能性[n(%)]

注:女生家长和女教师2组比较χ2=31.001,P<0.001。

2.4 女性公众认可的危险预防措施

对于家长方面:18.6%~26.9%认为家长应该加强与子女沟通;16.4%~22.7%认为家长应该给予安全知识;11.6%~19.4%认为家长在子女外出时随时保持联系;4.2%~9.4%认为家长最好陪同去陌生地点。

对于学校方面:19.2%~23.4%希望学校开设女子防身术相关课程;12.1%~17.0%希望严格考勤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动态;9.7%~14.4%学校定期安排安全讲座;5.6%~11.7%希望学校与家长加强交流沟通;3.4%~8.6%希望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召开主题班会。

对于政府方面:27.4%~42.2%希望加强社会治安整治;6.7%~9.6%希望政府信息透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5.3%~8.1%希望完善法律法规;2.7%~7.4%希望加大宣传,在社会上定期开展法律讲座。

宣传安全知识的形式:60.05%~66.30%的女性公众希望多开展安全讲座,女大学生更接受宣传单,女教师更希望开展座谈会、网络信息或其他方式,见表4。学校开展自我防范安全的宣传活动时,58.8%的女大学生表示会积极响应,尽量争取参加,16.3%的女大学生表示兴趣不大。

表4 女性公众认可的安全知识宣传方法(多选)[n(%)]

注:3组知识宣传需求比较χ2=168.392,P<0.001。

3 讨论

3.1 安全知识缺失,安全意识不足是导致意外事件的首要原因

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①半数以上的女性公众认为失联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缺乏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生活中的潜在危险很多,但人们习惯于责任划分,认为危险发生后他人需承担责任和后果,默认对方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导致自身危机意识淡漠,无独有偶,2014年9月一位女大学生去吃烧烤,服务员在未熄灭火苗的情况下往炉子里添加液体酒精,导致女孩身体大面积烧伤,事后店主承担医药费用,但对于女大学生却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生理和心理伤害;②女大学生热心、善良,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调查显示近10%的女大学生会寻求流动人口的帮助,并热心相助他人,三成以上的女大学生在多起失联事件发生后依然会由于各种原因乘坐陌生人的车,这就很有可能成为蓄意伤害的潜在危机,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11],虽然问题不可能避免,但需要女性在学习安全知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同时,能够时刻存在风险意识,为自己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

3.2 失联事件引发公众恐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

危险事件的发生为小概率事件,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力大,主要原因为①恐慌情绪可能来自于个体的猜测和主观臆断:调查发现女生母亲对于事件的关注最少,主要采取的应对方式是限制出行,比女教师更高估计女大学生遭遇危险的可能性,女教师对失联事件最为关注,恐慌情绪较低,这与女教师的理性认知有关,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高知群体,理性认知能力较强,出现危机时更关注事情本身,分析事实寻求原因,总结经验并引以为戒,女性需要加强理性认知能力训练,对于问题减少主观臆测,避免恐慌情绪的扩散与传播;②危机事件的接连发生可能存在模仿性和传染性[5]:2014年8月份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危机预警研究发现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带来负面影响,细节的披露会引发多起类似伤害事件,这就是危机事件后公众只能从新闻媒体中看到简单事实的关键原因,仅不到三成的女性公众认为失联事件是坏人预谋犯罪,这与媒体报道的导向有直接关系,说明新闻报道依然是影响舆论的主要方法,需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水平,客观报道事实真相,引导公众合理处置危机事件[11]。

3.3 预防危险需要多方的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①政府的有效监管是安全保障的基础:马斯洛认为安全是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这关乎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外出遇到困难求助是常见的生活场景,但热心相助引发伤害的事件多次发生后使得公众缺少安全感,政府需要继续规范社会秩序,制定政策保护、鼓励善举,严厉打击犯罪者,对于公众安全保障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1];②学校的安全教育需要继续创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39.26%的女教师希望创新安全知识宣传方法,学校教育需要抓住典型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在学生中开展普及性的防范教育,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多采用互动性的知识讲座,座谈会等90后大学生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方式进行,渗透、贯彻安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③家长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对孩子进行及时监管:学校进行普遍的广泛教育,无法涉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女大学生的母亲,四成家长表示对现在的女大学生不了解,家长将孩子的自身安全等问题更多寄希望于学校时,就会忽略自身的提高与发展,家长不能推卸自身责任,需要加强亲子教育与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引导。

3.4 结论

①女性公众普遍将失联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女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新闻报道依然是影响社会舆论的主要方法;②多起失联事件带给女性公众较为强烈的负面影响,导致担心、伤心、焦虑、等负面情绪,使得女性公众减少出行;③多起失联事件发生后,公众需要引以为戒,培养自身将危机意识作为一种习惯,有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1]王茗,周瑾莹.浅析女大学生失联背后的社会因素[N].科学导报.2014-11-14C02.

[2]Howell J P. Risk society without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The case from northwestern Michigan[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12,34(3):185-195

[3]郭明姬.“群体恐慌”的伦理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Meffert S M, Marmar C R.Darfur refugees in Cairo:Mental health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the aftermath of genocide[J]. J Interpers Violence,2009,24(11):1835-1848.

[5]刘绩宏,张海.舆论危机事件舆情、舆论的鉴别性特征及其预警应用-基于2013年舆论危机事件与普通舆情事件的实证比较[J].现代传播,2014,(7):38-43.

[6]Badri A, Crutzen R, Van den Borne H W. Exposures to war-related traumatic events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mong displaced Darfuri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An exploratory study[J].BMC Public Health, 2012,12:603.

[7]Hamid A A, Musa S A.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in Darfur[J].Int J Psychol,2010,45(4):278-285.

[8]Rasmussen A, Nguyen L, Wilkinson J,etal. Rates and impact of trauma and current stressors among Darfuri refugees in eastern Chad[J].Am J Orthopsychiatry,2010,80(2):227-236.

[9]陈峥嵘,张昌健,刘广儒.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及加强安全教育的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94-99.

[10]Roberts B, Damundu E Y, Lomoro O,etal.Post-conflict mental health needs: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trauma, depress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Juba, Southern Sudan[J].BMC Psychiatry, 2009,9(2):307-316.

[11]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61-63.

[专业责任编辑:刘黎明]

Influenc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osing contact events on female public social psychology

LUO Wei1, HAN Zhen2

(1.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haanxiXi’an710600,China;2.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haanxiXi’an710061,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attribution of female public 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osing contact event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demands for safety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to provid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female public. Methods Three months after the losing contact events,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among 1 200 females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and mothers with Questionnaire of Female Students’ Losing Contact Event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s. Results Totally 58.39%~78.53% of the female public attributed it to the lack of self-protection sense among female students (χ2=31.001,P<0.001). There were 50.6%-58.3% of the female public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vents (χ2=26.803,P=0.001), 28.31%-40.76% suffering fear, sadness and anxiety (χ2=47.439,P<0.001), and 34.1%-47.0% avoiding going out alone. Compared with female teachers, mothers thought it was more possible for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ncounter dangers (χ2=31.001,P<0.001). Safety seminars, leaflets and forum were more acceptable methods (χ2=168.392,P<0.001). Conclusion The losing contact events bring obviously negative impact on female public. Public media is still the main way to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s. While the education and social supervision are strengthened, individuals need to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losing contact events; female public; group panic; risky society; internet consensus

2015-02-04

罗 维(1984-),女,工程师,国家注册心理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研究。

韩 蓁,主任医师。

10.3969/j.issn.1673-5293.2015.02.018

R714.2

A

1673-5293(2015)02-0222-04

猜你喜欢

失联公众问卷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怀念一台机器人:2月12日,“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被宣布永久失联
问卷网
欧俄探测器抵达火星,着陆器失联
问卷大调查
高利贷危机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