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来源分析
2015-06-27严新凤秦玉宝陈智聪余文龙房宏霞
严新凤 秦玉宝 陈智聪 余文龙 房宏霞
·短篇论著·
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来源分析
严新凤 秦玉宝 陈智聪 余文龙 房宏霞
流动人口是结核病疫情控制的三大挑战之一。深圳市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庞大[1],结核病控制工作难度较大。
2011年底深圳市重新进行区域规划,龙华、观澜、大浪和民治4个街道从宝安区分离出来,成立龙华新区。2013年1月龙华新区建立了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深圳市龙华新区慢性病防治中心,承担新区结核病患者管理和宣传、督导、培训等防治任务。肺结核患者发现和治疗工作仍由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承担,因诊治与管理分别由两个机构负责,暂时出现结核病患者2个机构间往返就诊、治疗管理的局面。为更好开展新区结核病防控工作,方便结核病患者诊疗,2014年1月龙华新区慢性病防治中心成立了结核病门诊(简称“新区结核病门诊”),结核病患者发现和治疗工作也转入新区结核病门诊。
本研究回顾性对比分析了新区结核病门诊成立前后各一年龙华新区登记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来源是否存在差异,以查找龙华新区肺结核患者发现工作薄弱环节,为制定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发现工作提供依据。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1.资料来源: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简称“专报系统”)。
2.研究对象: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登记并进行网上报告的现住址为龙华新区的肺结核患者458例,其中深圳市户籍11例(占2.40%,11/458),流动人口447例(占97.60%,447/458);2014年1月2日至2014年12月31日深圳市龙华新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登记并进行网上报告的现住址为龙华新区的肺结核患者493例,其中深圳市户籍9例(占1.83%,9/493),流动人口484例(占98.17%,484/493),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P=0.586)。本研究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为931例流动人口,占登记患者的97.90%(931/951)。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检索方法:登录专报系统,在患者病案管理页面,按现住址浏览,录入时间截取研究对象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查询并导出患者病案信息。
2. 研究对象与排除标准:本研究中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定义为非深圳市户籍患者。排除标准:排除首次管理单位和现管理单位均不是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或龙华新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患者;排除深圳市户籍患者。
3.统计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户籍地、职业、就诊来源、地域(街道)分布、时间分布等。
使用SPSS 16.0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将收集的数据导入数据库,进行逻辑性审查,对存在逻辑问题的数据,与患者联系核实并更正。患者性别、户籍地、职业、就诊来源、地域(街道)分布分析采用χ2检验;患者年龄资料为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方法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研究对象总体情况
本研究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931例,其中男642例(占68.96%,642/931),女289例(占31.04%,289/931);年龄12~82岁,中位数27(23,35)岁,其中15~44岁患者828例(占88.94%,828/931)。患者的职业分布:最多的患者为家务及待业者464例(占49.84%,464/931),其次是工人(占39.74%,370/931),第三位是服务人员(占2.36%,22/931),第四位是在校师生(其中学生14例,教师1例;占1.61%,15/931),其他职业60例(占6.45%,60/931)。患者户籍地分布:省内其他地市145例(占15.57%,145/931),外省786例(占84.43%,786/931)。患者就诊来源:转诊例数最多,占61.98%(577/931);其次是追踪,占19.23%(179/931);第三位是健康检查确诊患者,占11.49%(107/931);第四位是主动就诊患者,占6.23%(58/931);另外还有患者密切接触者检查确诊患者,占1.07%(10/931)(表1)。
二、两年患者来源人群分布情况
2013年登记患者447例,2014年登记患者484例。两年登记肺结核患者年龄(Z=-1.402,P=0.161)、性别(χ2=0.001,P=0.973)、户籍地(χ2=0.013,P=0.91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职业(χ2=138.586,P<0.001)、就诊来源(χ2=42.102,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有统计学意义的2个指标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发现患者职业中家务及待业(χ2=108.027,P<0.001)、工人(χ2=28.247,P<0.001)、服务人员(χ2=17.056,P<0.001)、其他职业人员(χ2=51.292,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家务及待业人员比例远高于2014年,工人、服务人员、其他职业人员比例远低于2014年;在校师生(χ2=2.783,P=0.09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就诊来源中转诊(χ2=22.413,P<0.001)和健康检查(χ2=34.667,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患者来源于转诊(242例,占54.14%)的绝对数与相对数均低于2014年(335例,占69.21%),而2013年健康检查(80例,占17.90%)的绝对数与相对数均高于2014年(27例,占5.58%);追踪(χ2=0.031,P=0.860)、因症就诊(χ2=2.788,P=0.095)和患者密切接触者检查(χ2=0.260,P=0.61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2)。
2013年和2014年登记患者户籍地省份分布排前4位的省份为湖南省、广东省其他地市、湖北省、广西省,两年患者户籍省份分布间差异无统计意义(χ2=21.990,P=0.400)(表3)。
三、两年患者来源时间与地域(街道)分布情况
从2013年和2014年登记肺结核患者的登记时间分布来看,两年患者登记最多的月份均为6月份,最少的3个月份均为2月份、1月份、12月份。两年肺结核患者登记趋势均呈现2月起逐渐升高至6月达第1个登记高峰,后逐渐降低至8月达低点,9月(2014年是10月)出现次高峰后降低的趋势(图1、表4)。
两年登记患者数最多的街道均是观澜街道,其次是龙华街道,大浪街道排第三位,民治街道较少。两年各街道患者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45,P<0.001)。进一步统计学分析发现,大浪街道(χ2=2.040,P=0.153)和民治街道(χ2=0.360,P=0.540)两年患者登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澜街道(χ2=8.381,P=0.004)和龙华街道(χ2=10.967,P=0.001)的患者登记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澜街道登记患者数明显降低,而龙华街道有明显增加(图2)。
表1 不同性别、职业、户籍地和就诊来源的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患者2013年与2014年分布情况
注a:各职业间总体比较χ2=138.586,P<0.001;b:各就诊来源间总体比较χ2=42.102,P<0.001
表2 2013与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注Z=-1.402,P=0.161
表3 不同户籍地2013年与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构成情况
注 不同户籍地比较χ2=21.990,P=0.400
表4 2013年与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登记数量的月份排名情况
图1 2013与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登记数量的月份分布
图2 2013与2014年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登记数量的街道分布情况
讨 论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肺结核患者的绝对数仍然很多,疾病负担严重,防治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2]。而结核病防控的关键措施是结核病患者的发现和管理。因结核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人口流动对于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是结核病控制的重要内容[3]。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占全部登记患者的97.90%(931/951),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工作在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尤为重要。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来源,有针对性地制定患者发现工作策略,对做好龙华新区结核病患者发现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深圳市龙华新区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以青壮年为主,15~44岁患者占88.94%,男多于女,该年龄构成与深圳市[4]、江苏省[5]、广州市海珠区[6]、北京市通州区[7]报告情况基本一致。
患者职业分布情况:2014年家务及待业人员比例远低于2013年,有职业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2013年,这一方面可能与龙华新区工厂企业林立,工人数量多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医生在接诊患者时更容易取得患者配合,能获得患者真实就业信息有关。
患者就诊来源情况:深圳市龙华新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主要以转诊为主(61.98%,577/931),其次是追踪(19.23%,179/931),患者主要来源于综合医疗机构报告,这与深圳市宝安区[8]、北京市通州区[7]、天津市[9]情况接近;2014年转诊患者(69.21%,335/484)明显高于2013年(54.14%,242/447),说明龙华新区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现工作更依赖于综合医疗机构转诊。这提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应将综合医疗机构作为患者发现的重点监控场所。2014年因症就诊患者仅占4.96%(24/484),虽与2013年(7.61%,34/4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低于内蒙古息烽县(占81.68%,1262/1545)[10]、青海省(62.24%,8788/14119)[11]、山东省滨州市(56.13%,8029/14305)[12]、北京市平谷区(25.93%,146/563)[13]和北京市通州区(8.59%,17/198)[7]。因症就诊是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一种自发行为,如何将这种自发行为转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是我们结核病控制工作中的主要内容,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就诊率及发现率[14]。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健康宣传工作,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来提高机构知名度、提高可疑肺结核患者因症就诊,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龙华新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
时间分布情况:患者登记最低的3个月均为2月、1月和12月,这与龙华新区人口多为流动人口,年底大部分来深圳打工人员辞工或休假回家过年有关。新年后外地打工人员大量涌入,会导致非户籍人口肺结核患者在3月份出现登记高峰[15],但2014年3月份患者登记数明显低于2013年,这可能是受龙华新区慢性病防治中心刚成立,综合医疗机构和患者对中心均缺乏足够了解的影响。4至7月份是肺结核患者登记高峰,尤以6月份达最高峰,这可能与这段时间外地务工人员来深圳打工者大量增加有关,也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是新员工入职体检与在职员工每年的年度体检交织导致接受检查人数增加。因此,在每年的4至7月,应及时调配好人、财、物等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应对患者登记高峰,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缩短流行期的间隔。
地域(街道)分布情况:2013/2014年均有77%的患者集中在观澜街道和龙华街道,这与2个街道大型工厂企业多,人口居住密集有关。在今后的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应将这2个街道作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防控工作的重点区域,重点加大对流动人口、工厂企业职工的结核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结核病患者的登记率,防止结核病的传播。
[1] 管红云, 谭卫国, 杨应周, 等. 深圳市跨区域流动肺结核患者综合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15, 37(5):498-503.
[2]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8): 485-508.
[3] 赵梅桂, 汪文新, 刘晋洪, 等. DOTS策略下深圳市宝安区结核病人发现及管理效果分析.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28(3): 198-202.
[4] 管红云, 杨应周, 吕建文, 等. 深圳市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10,32(9):543-546.
[5] 周扬, 许卫国, 竺丽梅. 江苏省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效果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11):1970-1972.
[6] 钟静, 麦洁儿, 罗一鲁, 等. 广州市海珠区流动人口肺结核病现状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06, 28(1):25-27.
[7] 杨超, 王晶. 北京市通州区2005—2011年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12): 843-845.
[8] 陈伟, 李建伟, 钟球, 等. 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工作现状调查. 中国防痨杂志, 2011, 33(9): 548-553.
[9] 庞学文, 兰晓霞, 扎拉嘎胡. 不同发现方式在肺结核病人发现中的作用. 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4):834-835, 839.
[10] 刘如奎. 我县2010—2012年结核病患者来源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6):103-104.
[11] 马斌忠, 李永盛, 王蓉. 青海省2009—2012 年肺结核患者就诊情况和发现方式分析. 医学动物防制, 2013, 29(12): 1405-1406, 1408.
[12] 霍丽丽, 张秀峰. 不同发现方式在肺结核病人发现中的作用.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4):389-390.
[13] 李国红, 苗润青, 于永龙, 等. 2005—2009年年北京市平谷区肺结核患者的发现与治疗管理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11, 33(6): 340-344.
[14] 张艳秋, 么鸿雁. 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方式.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7(5):313-314.
[15] 刘晋洪, 汪文新, 赵梅桂, 等. 深圳市宝安区新涂阳结核病人发现趋势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5):377-380.
(本文编辑:范永德)
10.3969/j.issn.1000-6621.2015.09.016
深圳市龙华新区慢性病防治中心办公室(严新凤、陈智聪),门诊部(秦玉宝),结核病防治科(房宏霞、余文龙)
房宏霞,Email: fanghongxia1@163.com
2015-07-30)
注:严新凤和秦玉宝为并列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