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回应性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的应用

2015-06-27李艳燕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策略

李艳燕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外语和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文化回应性教学引入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回应性教学;高职英语教育;策略

一、文化回应性教学

文化回应性教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之初,是为了解决解决少数族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形成的一整套教学理论和策略。文化回应性教学是用少数族群学生的文化背景、经历和视角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因为将知识与学生自有的文化背景和经历联系在一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个性化、更有意义。文化包罗万象,其中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方面包括少数族群的价值观、传统、交流方式、学习模式等。例如族群成员之间相处模式对于学习兴趣、动力以及表现的影响;族群中家长指导孩子的最有效的方式;以及不同族群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

在发展和完善了一段时间后,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回应性教学扩展到多元文化背景下外语学习的文化教学领域。文化回应性教学应用于外语教学意味着:利用学生的母语文化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通过母语文化来学习和理解主流文化。将学生母语文化作为学习外语文化的参照物,而不是学习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做简单的对比,而是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母语文化来理解外语文化,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外语文化思维。

二、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英语的课堂更需要引入文化回应性教学理念。一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多年失败的英语学习经历使他们厌倦英语学习,运用回应性教学的优势,用学生了解的知识与英语知识联系在一起,重新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而深入了解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无疑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有所促进。

(一)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文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在语法、词汇、表达等方面都与学生的母语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对于与自己母语相差甚远的一门新的语言的学习令许多学生头痛,特别是很多高职的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和本身缺乏毅力,使他们产生了逃避甚至是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在高职英语的课堂上找到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很重要,文化教学就很适合这一重要角色。首先,文化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更是具体生动,对于文化知识总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恰当选择教学内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要了解哪些文化特征和文化内容对于英语课堂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目标、团队合作和任务表现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利用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差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大相径庭,但是将已知的事物与同类的陌生的事物进行对比会有利于了解陌生事物。学生生活、成长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中,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将汉语与英语以及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进行文化交流是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任务,与外国人交流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接受到西方文化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将我国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然而,以往的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侧重于西方文化的讲授,很多英语教师却忽略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介绍以及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文化回应性教学正是通过中国文化来学习西方文化。但是教师应该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受到流行文化、媒体报道或相关评论的歪曲的影响,教学内容和形切忌流于表面。

三、高职英语课堂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策略

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同等重要。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清楚怎样才能有效的将双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结合文化回应性教学特点制定双文化教学计划

课内教学计划依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的课程设计,教师要用回应性教学优势弥补课程设计和教学材料的缺陷以提升教学效果。尽量避免有争议和负面的内容,选择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的内容。不同的文化表达不同的价值,或者相同的价值表现的方式不同。文化教学内容要进行细节教学。教师应该深度挖掘课文内容和其他教学材料设计的双文化内容,并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教学要求,增加文化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立体理解双文化知识,建立文化意识,而不是只是把双文化知识作为内容机械的教授给学生。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英语语法、语音语调、词汇和句型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难免过于枯燥。对于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更灵活、更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关于文化多样性和多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知识。例如在课上让学生结合学习的文化内容编排对话、情景剧和做发言陈述。利用学校、教室的设施传播文化,例如在学校或班级的公告栏等醒目的空白处宣传礼仪、法规、道德原则等重点知识。

(三)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

虽然学生都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经历,对于接受多文化背景知识遇到的问题大体相同,但是接触的资源却不尽相同,所以学生针对自己遇到的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帮助其他成员解决或是寻求其他组员的帮助。

(四)改变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双文化思维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训练。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人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以及其他表达方式都受文化的影响,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学生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英语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多文化背景了解多少、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能做到多少,然后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人类交流的模式是某一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人类的交流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人类交流的模式的描述并不是总结了具有该文化背景的所有人的交流模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塑造立体的跨文化意识,避免学生掌握僵化、模式化的跨文化交流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说话人为主动模式、听话人为被动模式的,也就是说课堂上大多数的时间是教师讲解,学生通过听来获取知识,唯一学生转化为说话人的主动模式的机会就是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提问,这样的交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意味着学生要用最自然的谈话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评论、反馈和提出疑问等方式主动转化为主动模式接受多文化知识。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多模拟社会场景,使学生用日常交流的思维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的地位方式与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课堂上学生是围绕某一学业问题进行思考,而日常生活人们则是以线性思维进行思考,教师只有尽量使学生用最日常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才能真正达到可以与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进行有效的交流。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学生多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介绍媒体上的关于多文化背景的节目让学生观看,例如电视节目、报纸连载报道以及影视作品。通过媒体了解多文化知识比课堂上单纯的知识讲解更能够吸引学生,效果也更好,更形象便于记忆。但是教师在选择此类节目时应避免歪曲事实的节目,并且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四、结论

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双方面的,将学生自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经历作为学习新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运用文化回应性教学理念,通过对比和类比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多文化背景知识的真正含义。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多文化内容,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课堂内课堂外多种资源,以及改变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等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多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 余娟,郭元祥. 论外语课程的文化回应性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1 (03).

[2] 余娟. 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
2016年理财策略——少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