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6-26刘晓珍
刘晓珍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学生来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遥远,可以说是一个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所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突显出了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教育与拓展 践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发展的精神和要求。学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小学教育,对学生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眼显得极为深奥,但并非遥不可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在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如每周的班队主题活动、校园广播中爱国文明板块等活动中都渗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和发展。但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社会上多种思想观念交锋、碰撞,各种思潮在学校持续涌入、更新,已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各种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对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更明显。
一、社会生活大环境带来的影响
就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来说,社会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深重的。近几年,随着家乡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另外,随着外来移民的迁入、流动人口的增多,不同生活观念的摩擦,导致民风下降。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腐蚀、毒害着学生,如一些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出现一些学生一毕业就辍学回家,过早开始社会生涯。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家庭文化氛围的创造与培养深刻影响着学生。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如赌博和酗酒后的言行、长辈教育方法方式不当、父母对学生管教得过分严格等,及家庭结构缺损、成员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我曾接触过一个学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束缚了其自由,如不能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让他到邻居家去等行为,导致这个学生不会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更别提关心、礼貌待对别人了。
三、学校的影响
学校受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很多时候均“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定成败”,其教学以迎合考试试题结构和考试主要内容为主,这样学校就容易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放松或忽视德育。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越单纯越好,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严重的“错位”,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师眼中的“优生”“差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戴有色眼镜看人,只看到“优生”,看不到“差生”。
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应该侧重于文明、和谐、平等、法治、爱国、诚信和友善等方面。
1.重视文明教育
文明包括文明礼仪、文明素养等方面。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他人讲文明礼貌,这样有助于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和谐平等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所以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一视同仁,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校园文化。家庭要创造平等和谐的关系,社会也要共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大家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伦理规范。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讲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信”主要讲取信于人,信任他人。教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应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如对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的诚实与信任。当前,我国正大力倡导“以德治国”,作为“德”的内容之一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
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再是遥不可及、深奥的字眼。教师要让学生在锻炼中增长见识、磨砺品质、提升素质,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还要全面提高教师指导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炼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着力锻造和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特约编辑 严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