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使生成水到渠成 生成为预设增光添彩
2015-06-26许长雷
许长雷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弹性预设与灵动生成的辩证统一。精心的预设是为了促进有效的生成,灵动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且能为预设增光添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水到渠成 增光添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41
叶澜教授曾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弹性预设与灵动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生成并迅速作出判断,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让生成为预设增光添彩。
一、精心预设,使生成水到渠成
预设是指教师在备课或实施教学活动前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即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活动的问题情境,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哪些因素变化、会生成哪些新的资源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从突出教法(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解突显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怎样讲解才能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设计哪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如何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的趋势来回答;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如何避免这些错误;学生应当完成哪些作业等)向凸显学法(如何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学生可能会发现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哪几种不同的结果,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哪些帮助及如何引导、启发和点拨;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有意义、有价值,最终会获得哪些有价值的、精彩的生成等)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的生成水到渠成,让学生获得发展。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预设在台上用圆锥和圆柱演示倒沙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时预设了一些问题和学生可能的回答。如下:
问题1:圆锥的体积受哪些条件影响?
生:圆锥的高增加了;圆锥的底面积增大了;圆锥的体积受高和底面积的影响;高增加,体积增大;底面积增大,体积增大……
问题2:大家发现了圆锥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高有关,那么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大家相互讨论讨论。
问题3: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获取求一个新图形、新形体的面积或体积的?比如,三角形、圆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计算公式的?
生: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将圆形转化为长方形;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将新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
问题4: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计算?那么,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呢?
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形体的体积计算;求圆锥的体积,要先将圆锥转化为圆柱。
……
课堂上,教师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沙的变化,知道圆锥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再让学生回顾已学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使学生发现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求圆锥的体积。这样的预设,既关注学生知识的结构状态,将新知的学习和旧知建立联系,巩固了旧知,又学习了新知,并渗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的生成更富有成效。
二、灵动生成,为预设增光添彩
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个性差异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因为生成是灵动的、出乎意料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意外生成,或巧引妙导,让预设生机盎然;或随机应变,为预设增光添彩。
1.巧引妙导,让预设生机盎然
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发散性、创新性的见解或者发生意见分歧。这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使生成闪现智慧与灵动的火花,让预设充满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一节有关行程问题的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具有代表性的相遇题:“两个城市相距28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了没有?为什么?”学生看题后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得出第一种判断方法:(36+48)×3=252(千米),252<280,说明280千米的路程还未走完,所以没有相遇。接着学生情绪高涨,又提出第二种和第三种判断方法:280÷(36+48)=3(小时),说明两车相遇要用3 小时,所以经过3小时还没有相遇;280÷3-36≈57(千米),说明两车如果相遇,乙车每小时要约行57千米,因为48<57,所以还没有相遇。这时教师看到学生兴趣正浓,于是灵机一动,巧妙地进行了改动,让学生继续探讨:“如果要使两车经过3小时相遇,两车的速度要调整为多少?”“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1.5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样的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使学生对相遇(相背)问题融会贯通。听了这堂课,我认为教师的课前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既使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又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当学生的探究兴致犹存,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对知识的渴求特别强烈、探索兴趣特别浓厚时,一些“枝”(生成)虽然生于“节”(预设)外,但它却是蓬蓬勃勃、富有生机的。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顺势而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原有的预设生机盎然。
2.随机应变,让预设增光添彩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所以教师难以预设他们回答问题的种种可能。因此,课堂中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程序,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教学之中,随机应变,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为预设增光添彩。
例如,在一次“圆的周长”的观摩课上,教师出示这样一道拓展题:“地面上躺着一个底面半径为0.5米的圆柱形油桶。如果要将这个油桶滚过6.78米,要滚动几圈?”学生基本上都会应用圆周长的知识,求出油桶要滚动6.78÷(2×3.14×0.5)≈2.16(圈)。这时,有个学生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我们平时常常要把油桶滚到墙角。”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生活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个油桶离墙角的距离是6.78米,滚到墙角要滚几圈?”有的学生认为有墙与没墙的结果一样,有的学生则陷入了沉思。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如下),通过画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如果有墙挡着,最后一个半径的距离不用滚,滚动的圈数是(6.78-0.5)÷(2×3.14×0.5)=2(圈)。教师的这一随机应变,可能出于课前的预设之外,却让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拓宽了学生解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多么有价值的应变啊!
总之,精心的预设是为了促进有效的生成,灵动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且能为预设增光添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必定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