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言语本体 落实语言实践

2015-06-25徐蔚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段词语文本

徐蔚

[摘 要]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只有教师具备语文意识,从解读文本入手寻找语言实践的训练点,从优化教学设计着眼提高语言实践的效果,才能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位,真正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键词]

言语本体;语言实践;细致解读;优化设计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尽管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要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但在阅读教学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在此,笔者从把准语文教学方向、提升语文教学动力入手,探讨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位,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细致解读,把准目标——把准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聚焦单元目标,读出文本的语用点

《语文》四(上)第四组课文“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的喜爱和赞美。本单元的主题目标是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显然,选读教材《麻雀》一课是这一单元的拓展。读出编者的意图,在确立目标上才会与本单元目标一致起来。以下是磨课的过程。

[第一稿教学目标\&最后一稿教学目标\&(1)理解“摇撼”“无可奈何”等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动作描写体会老麻雀誓死保护小麻雀的爱子深情。\&(1)通过板画理解“扎煞”,积累“绝望”“无可奈何”等词语。

(2)通过串连角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老麻雀誓死保护小麻雀的爱子深情,并且学会迁移运用,领会弱小战胜强大的力量。\&]

通过上述磨课的过程,我们清晰地看到:第一稿的教学目标偏向人文内涵的分析,过多地引导学生去感悟人文价值,并且没有放在单元整组教学的视野中。研读文本后,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目标——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我们发现这篇课文最大的语用点是老麻雀精确、生动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执教老师和备课组老师再次深入文本解读,结合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注重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目标——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老麻雀誓死保护小麻雀的爱子深情,并且学会迁移运用。最后一稿的教学目标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注重词语教学与概括段意的方法引领,既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把学段目标看作“经”,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单元目标看作“纬”,经纬结合制定课时目标方显精确、高效。

(二)聚焦文本特点,读出文本的增值点

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语言现象,可能是一个词、一个标点,也可能是一个句式、一个语段、一串词语,这些都是作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的良苦用心,需要语文教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文本中独特的语言现象,挖掘文本的语言教例。《语文》三(上)的《盘古开天地》是一则学生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在文本细读后,笔者发现第二、三自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抡起”“猛劈”“顶着天”“蹬着地”这些动词用得准确而生动。再读课文,会发现“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个句式长短一致,结构相同,标点一致,“缓缓”与“渐渐”的使用,又使句子在整齐中富有变化和文本特点笔者依据第二学段目标,确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创造”。运用找反义词理解“浊、清”的意思。

(2)背诵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体会句子的整齐与变化。

(3)比较、推敲“抡起”“猛劈”“顶天”“蹬地”等动词,认识关键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尝试练习用关键词语概括自然段主要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能合理想象,补写一两句。]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既关注语言现象,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凸显了第二学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和以段的训练(段的概括、理解、积累)为重点的年段特点。结合文本特点制定的目标使教学告别情节分析的模式,语言训练扎实到位,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吸收和积累。

二、精选内容,优化设计——提升语文教学的动力

(一)关注语言形式,比出语言之精妙

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语言创造和价值。”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背后的秘密,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语文三(上)《花钟》一课是文艺性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丰富而有变化美。以下是第二稿的教学实录。

师:作者把牵牛花当作人,写出了牵牛花的样子,写得多生动呀。还有哪些句子也把花当作人来写?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生:昙花含笑一现。

师:哦,花像人一样会笑呢!(出示两幅图片和句子)你看,蔷薇和昙花都张开花瓣在笑呢!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采访朗读者):你为什么把绽开笑脸和含笑一现读得不一样呀?他们的笑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绽开笑脸指开得时间长,开得很开心;含笑一现指昙花开得时间很短。

师:这两种笑能替换吗?

生:不能,换了就不能抓住花的特点了。

师:你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好。

师:你看,作者根据花的特点用了不同的词,写得多生动呀!这一段中像这样的描写还有吗?

生:写睡莲从梦中醒来,烟草花苏醒。

师:同样写苏醒,作者的用词也不一样呢。用词丰富,文章就生动多了。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舒展开花瓣,也不一样。

师: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感受开放的不同样子。

师:我仿佛看到万寿菊旺盛地开放着,月光花则慢慢地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多美呀!

师:各种花开放的样子各不相同,作者的写法也不一样,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这一稿教学时教师发现并抓住了本语段在表达上的特点——多样性与丰富性。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引导学生多次进行分类比较(同样写笑,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在比较中,学生明白作者是根据花的不同特点精确用词。而两个“醒”的对比,更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种意思用词的丰富与变化。在比较对照中推敲语言形式的精妙,学生既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又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渗透学法指导,说出语言之精准

崔峦老师提出:“对‘运用应作宽泛的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以概括主要内容为例,第二学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条目标是侧重指向“说”的,而达成目标的手段就是语言实践活动。语文三(下)《西门豹》是一篇长达3页的民间故事,概括主要内容对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呢?下面是《西门豹》教学设计。

[ 1.检查3组词语,读准字音

第一组:巫婆、官绅、官绅头子、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

第二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娶媳妇、闹旱灾

第三组:开凿渠道、灌溉庄稼

2.给3幅画排序,并简单说说图意

(1)给3幅画排序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一组词语都是一幅画(出示3幅图)。不过这3幅画的顺序和课文不一样,你能重新排列吗?请你先借助上面的词语,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然后把最正确的序号写在图画下面。

(2)看图,简单说说图意,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调查——除恶——开渠)

师小结:我们借助词语和画面简单地说一说,其实就很快地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与‘教的关系,让学生学到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方法。”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第二学段对把握主要内容的策略指导,注重了学法的渗透。词语本身就具有概括性、画面感,教师敏锐地抓住关键词语,分组出示,又巧妙整合检查预习读词语和借助词语说画面两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一读、排一排、说一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消除了学生对“你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畏难情绪。整合词语、连缀成文的策略既让学生进一步锻炼词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也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了一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三)创设语用情境,写出语言之精彩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的略读课文,作者毕淑敏非常擅长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她用大段大段心理描写表现一位母亲既想让孩子锻炼成长,又怕孩子遭受磨难的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对孩子的爱。那么,怎样长文短教、合理取舍呢?笔者认为,执教者可根据文本表达特点确定核心价值目标——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学写心理活动,走进儿子内心。

教学实录: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天气 阴

学会看病

今天早上一起床,我感觉身体不舒服。母亲发现我生病了,竟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这让我大吃一惊。

走在去医院的路上,寒冷的风吹在身上让人瑟瑟发抖。终于来到医院,我按母亲指教的过程看病,却发现有好几处是错误的。( )

看完医生,打好针,身体舒坦了许多。( )]

师:你觉得在括号处可以补上怎样的心理活动?

提示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有怎样的心理?(紧张、疑问、埋怨、不知所措……)

提示2:看完医生,打好针,身体舒坦了许多,可以补充什么内容?(理解母亲、自豪……)

生:母亲发现我生病了,竟让我独自去医院,这让我充满疑问。母亲平时不是很爱我吗?怎么这时候她舍得让我独自去看病?

生:我按母亲指教的过程看病,却发现有好几处是错误的。我该怎么办呢?回去,怕被母亲笑话、奚落;不回去,又该怎么去做呢?

……

师:同学们都已经走进了儿子的内心,现在让我们拿起笔,写下儿子复杂的心理活动吧!

教师创设从文本延伸出的语用情境,从儿子的角度迁移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既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又散发着浓浓的生活味,不得不称为一绝。经历过母亲纠结复杂的心理变化,学生感同身受,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很容易流淌笔端。这一个环节的训练,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与前一板块的教学相辅相承,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以长足发展。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倡导理性的回归。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语文意识,聚焦言语本体,从细致解读文本入手寻找语言实践的训练点,从优化教学设计着眼提高语言实践的效率,方能“撑一支长篙”,引领学生向“语言学习”的更深广处漫游。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崔峦.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1).

[3]王崧舟.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1).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学段词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找词语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