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一个学习的真相
2015-06-25李志欣
李志欣
现在作业成了中小学生学习的代名词,成了孩子们童年和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学校,作业是老师主要推动学生学习的手段;回家后,作业是家长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作业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形式。
我近期读了美国艾尔菲·科恩撰写的《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科恩针对美国家庭作业的现状,通过充分的调查(他总共引用了300本参考文献),摆出了让人信服的事实。科恩指出,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家庭作业相对于孩子的其他各种学习活动,是一种假象还是一种真相,我们该如何还孩子一种学习的真相?科恩在书中陈述的诸多观点和论据或许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繁重的作业,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它在毁掉孩子美好童年,毁掉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对责任的承担,千篇一律的作业实质上是在放弃孩子,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过多的作业使我们的孩子拥有越来越少的自由,使我们的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放弃布置作业会造成教师学生家长心中的恐慌,害怕孩子会被勤奋学习的孩子落下。通过布置作业来管理孩子学习是一种自我安慰,教师留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无效的一种补救,是家长控制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多数人都明白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在做着未来悔之晚矣的蠢事。但是为什么布置作业还在一代代重演?这种明知故犯的思维惯性为何有如此的力量?该书指出家庭作业存在的假象:“看似存在即合理的作业背后,有着很多荒谬的逻辑。人们总是假设作业可能带来较高的学习成绩以及其它诸如自律和责任等美德;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方针;家庭作业有助于改善学习技巧,做好时间管理;家庭作业是保持学生乃至学校竞争力的基础。”
看着孩子每天趴在书桌上忙着做作业的情景,我们都会感到心安,但是大家知道吗?因为作业多,老师没办法也没时间用心设计更加有效有创意的作业,只能布置一些抄抄写写的或是现成的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题。批改时,只能一个对号或错号或只是签字写上日期。学生每天只能机械应付作业。学校因教师间不正当竞争而使教育失去它的本质,无暇设计育人目标的课程与活动,致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个性不能张扬、特长得不到培养。教师不再认真备课、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只好用作业来补救。孩子的未来岂止一个“心安”能够搪塞?
家庭作业的这种假象后面,隐藏着孩子学习的所有真相。但是,这些属于真相的一切有效的思想与行动,一切与之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却被无情地忽视了。作业成了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救命稻草”,成了学校、教师、家长管理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近十年,许多有关作业的教育实验正在风云突起,不断更新迭出。作业类型不断翻新,分层型作业、社会实践型作业、探究型作业、听说型作业、游戏型作业等;作业操作方式也在尝试变革,如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探索、错题完善作业的创新、家长申诉、学生作业免责制度的尝试等。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纳入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一个主题之下。这些改革尝试与国家法规,似乎都展现了国家与众人对孩子课业负担太重的关注以及希望解决的决心,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无法跳出“家庭作业的假象”这一惯性思维方式的藩篱,仍然按照以前的传统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减负问题越喊越严重,越减负担越重的原因。
去年教育部出台减负十条令,其中要求小学不能布置课下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也做了相应的减负要求,这就是打破社会惯性的一种突破性规定。早在1900年,美国的沃尔克将军就针对当时美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提出了实施“零作业”的举措,但是,一百年来,大家争论不休。一代人受到伤害后,他们会用同样的方式来伤害下一代人,按照家庭教育有关理论,这像是家庭教育的轮回现象。社会上还有一种现象,某些看似不合理,一旦被炒作起来,它会慢慢变成常态,成为一种社会惯性,也就是假象成了真相,真相却被掩藏,不再被人去关注。
我向大家提个建议:期望大家减少对家庭作业的过度重视,少去研究它、炒作它。比如,作业经验研讨会、作业设计创新评比等这样的活动不要再举行了。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取消家庭作业,在中小学实施“零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作业是学习、理解、消化、巩固所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但‘过多的作业,特别是‘过多的作业汇成了‘题海,使之成为了应付考试的常规‘战术的时候,教育就成了一种单纯的训练,成了一种纯工具性的机械的练习和训练,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本真,教育的这种‘异化极有可能压垮我们的孩子还未成形的稚嫩的双肩,换言之,就是有可能压垮中国未来希望的脊梁。” 肖教授的呐喊体现了一种民族担当精神。大家似乎都把精力和本事用在了争夺孩子的课下时间,争夺的工具主要就是家庭作业,而争夺的结果却是对任何孩子都没有好处的。
详细分析:其一,对成绩好、认真听话的孩子来讲,他的时间就几乎全被作业占据了。他没有多少时间用来发展个性,发展特长,他更失去了创造发展的时空。他的思维被限制在重复的作业里面,得不到解放;他陷在沉重的作业里面,得不到自由。长久下去,一个本应灵气十足的孩子就会成了一个做题的高手,应试的机器。其二,对成绩稍差,但认真听话的孩子来讲,他害怕被落下,他要追,于是他学得非常累。压力不仅会摧垮他的身体,更会摧垮他的精神。对成绩好,但不听话、有个性的孩子来讲,他将是被打磨的对象,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被消磨掉个性。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这种博弈无异于将他们早早地推上竞争的舞台,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就值得人们深思了。逃学、厌学、沉迷游戏使太多的学生成了问题少年。
只是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只是控制作业的总量,又何其艰难。国家规定好课后作业量、作业类型后,谁来负责落实?更别提那些难以控制的隐性的作业。比如有老师会对学生这样说:“这张题可以不做,但下节课我要讲。”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就不敢完不成了。学校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但我可以布置背诵作业。甚至有老师指导学生不允许告诉检查人员布置了作业,当检查者问卷调查或询问学生时,学生便只好说谎。在过去,为了应对学校的政策,教师们能想出很多对付策略。甚至动员家长参与其中,变本加厉地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以上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真实现状,家庭作业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
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中,科恩提出“内定政策”这一概念。当前几乎所有的学校的内定政策,即规律地指派家庭作业,给孩子一些功课回家是规则,没有家庭作业则是例外。在这种内定政策下,布置作业是成立的逻辑,否则,就是错误的逻辑,不管作业内容与形式是什么。他建议,学校和教师应该首先设定“没有家庭作业”为内定值。只有当作业真的重要而值得时,才能给予布置。
任何科学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分国界的,无独有偶,北宋镇实验学校改革的基本路径,就是把“零作业”作为学校的内定政策。内定政策一旦确定后,便自然引发教师去思考再也没有课下家庭作业后的课堂是什么样子,该怎样备课,学生课下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需要家长怎样的观念来主动配合等诸多问题。内定政策的转变,势必导致改革开始阶段不得不来做一个减法,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了这项改革的本质与真相,实际上是让教育重新从原点出发,革除过去违背教育规律、泯灭人性的无效劳作的负担与行为,在此基础上,又不得不开始做一个加法,去寻找符合教育规律,依靠科学的教育之路。
我呼吁并推行的“零作业”改革的终极目的是期望有一天能够还孩子一种学习的真相,重建我们的教育。重新建构不是暗示我们去做一些花样翻新的加法,重新建构的目的是唤醒与良知,其宗旨自然就是努力让老师创生自己的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适合的课程,学校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如此一来,教师、学生、家长都得以减负,自由的思考回来了,智慧在这里产生,能力在这里锻造,生命在这里绽放,公民在这里诞生。
本栏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