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15-06-25王玮凌继尧

创意设计源 2015年2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王玮 凌继尧

[摘要]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在传递深厚文化信息的同时,为景观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并作为主要的元素在空间关系、民居建筑、园林小品和植物等方面影响着景观设计作品。本文论述了中国民俗艺术对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影响,说明了中国民俗要素在景观中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俗要素;双重指向性;景观设计

一、引言

民俗性设计是为了展示民俗艺术,我们能够运用本民族独有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及艺术手法来反映本民族人们的生活,使艺术作品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景观设计中,影响景观设计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十分突出,一般来讲生产力低下、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地区,自然因素对于景观设计所起的制约往往是难以逾越的;而在经济和文化较发达地区,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显著。本文将从民俗艺术学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因素对景观构成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园林民俗性分析

(一)象征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象”与“物”加以区别,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即所谓物质上的形式、精神上的意义。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人们的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在物理世界之外重新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民俗的象征性是民俗文化的意义所在,设计是一种物化的过程,对民俗进行设计就是将抽象的民俗性具象化,从而借助各种形式来表达一种精神象征。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去接受、表达、体现、强化并发展民俗的内涵,最终赋予其丰富的外在表象与艺术形式(图1)。设计的民俗性关键是体现其内涵与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民俗性通常通过植物、山石、地形、道路、水体、建筑小品等外在形式表达出来,如梅兰竹菊等,它们会在一定的民俗生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信息并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从而超越单纯物态的性质,最终得到升华并且带上主体的理念、情感与品质,成为主体的思想与人性的一种延伸。

(二)地域性

民俗是艺术的开始,作为一种民间创造,它既是生活的一部分又是艺术表达的一部分。民俗艺术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它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特征。当这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时,就成为具有民俗地域特色的地方性风情。民俗地域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如北京的天桥、杭州的西湖、南京的泰淮河(图2)等都能体现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传承性

我国著名民俗艺术家陶思炎先生定义,“民俗是在一定社会氛围中世代传袭的行为模式”。其中时代传袭指在这个国家的民族内部,一代又一代人所累积的设计经验与心灵体会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传承。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民俗文化会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不断更新并得以传承下去,形成中国传统园林特色。由此可以理解,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园林几千年来变化较少,相对稳定地发展,而西方的设计风格变化较多,这与我国的民俗艺术具有较强的传承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基于民俗艺术发展变化来探讨不断完善的新的景观设计之路,是景观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独特性

把握中国传统园林中民俗要素的独特性,对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这一整体性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一树、一池、一山、一石、一亭等景观元素成为设计者和欣赏者的精神寄托和认同载体,同时与先贤的灵魂联系一起,构成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基础,也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

三、民俗要素的双重指向性

(一)艺术的自由和无限的意义

人作为生活在世界上的精神实体,具有内在的自由性及无限性,而自然作为人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想法不断在它身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与自由之目的的载体,因此也具有强烈的自由性和无限性的深刻意义。人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一种活动,人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也构成了人类的历史。

艺术活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样为自然的无限世界及精神的无限世界这二者共同影响,从而也就包含了这二者的片段:当民俗要素成为艺术活动的对象时,它们的片段就被分别称为民俗要素的表、里指向性(其对应关系见表1)。可以这样说,民俗要素的双重指向性,既概括了民俗要素构成内涵的一般规律,也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民俗要素在艺术理论研究中进行了定位的尝试。

(二)民俗要素的双重指向性

民俗要素的双重指向性也可以理解成民俗要素中象征功能的双重指向:在民俗艺术象征中,一方面象征具有外在指向性,即民俗要素引申的属性一一即将接受者进行导向被象征物,象征物继而成为被象征物的核心载体,而被象征的事物往往会隐而不见;另一方面来说,象征物又会具有强烈的自我指向性,即民俗要素自身的一种属性一一它会服务于被象征物,但自身并非无足轻重,它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名花祥物不仅因其本身而受到人们的珍爱,而且还带有民俗要素引申的属性,即文化的判断、情感的寄托和象征的联想。如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这些自然花木的审美意向,具有不同的意蕴,显示出不同的气质与情调(图3)。

除了双重指向性外,也不乏有特殊的民俗要素体现着重指向性,如在民俗艺术中常用的“八宝图”,八宝是指和盒、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鹤之八物。其中,“松”在《史记》中有载:“松柏为百木之长也,而守宫门”;可见,松柏具有其它树种不可比及的特殊地位(图4);《列仙传》曰,“倔诠,采药父从好食松实,体生数寸,能飞,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服。时受服者,皆三百岁”;这显示出松作为“八宝”之一,除取其长寿外,还寓有烘托居室庄严肃穆之意。因此,“松”在景观园林中,一方面,松树的树形美观、针叶繁茂、色彩鲜明、寿命长、遮阴效果好,在景观园林中体现其自身特有的造园功能一一自我指向性,这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造园艺术真实的源泉和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常生长青之树,不仅历来被当作长寿的象征,而且是宫殿庙堂的守护之神,在这种情况下松这一要素内在的含义更为丰富,呈现出多重的外在指向性(图5)。它渗透着主体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不仅是生活中真实加工的产物,更是人们对生活真实的审美再创造和升华。endprint

四、民俗要素的双重指向性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

(一)应用范畴

在景观设计中,涉及居住区、城市公园、旅游与休闲地、城市广场、城市步行街道、桥梁道路及公共文化建筑等领域。

1、就中国的城市广场来说,采用历史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地方风物的雕塑进行景观设计的愈来愈多,如盘古、彭祖、后羿、炎黄二帝、楚霸王、刘邦、美人鱼、铁牛、公鸡等元素,往往比含意含糊朦胧、形象抽象费解的玻璃钢或不锈钢制作的抽象雕塑更让人接受。

2、就桥梁而言,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的神话动物及民间的吉祥图案这些在工艺美术中常用的题材被广泛地应用在桥梁的设计中,如一些桥的桥栏板、栏杆、地面和桥堍两侧会被设计的相当考究,会采用一些如螭首、龙凤、仙鹤、鱼纹、八宝纹、方胜纹、盘长纹等吉祥图案。

3、在现代室内景观设计中,无论是一个城市的宾馆、酒店或茶馆等公共建筑,还是一般的民宅居室,都广泛采用中国的剪纸、中国结、木版年画、木槅窗扇、工艺陶瓷、石雕玉雕、壁挂摆饰、珠宝盆景、仿古家具等工艺美术品以创造古朴、雅致的文化气氛,并显现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与艺术情调(图6)。

目前,运用民俗元素为主题进行城市景观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例子有:广西民族博物馆(图7)和云南保山博物馆,它们均采用“铜鼓”民俗艺术元素体现其城市特色,作为一个城市景观代表,对宣传和提升城市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景观序列、空间布局中的表现

我国传统景观艺术空间建构立意,部分来自上古神话,《列子·汤问》和《楚辞·天问》里记述:传说在渤海的东面,有一条名叫归墟的大壑,里面有五座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后来,“岱舆”和“员峤”这两座仙山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中,数以亿计的神仙们因此而搬家i因而仙山从此就只剩下“方壶”、“瀛洲”和“蓬莱”三座了,它们象征着东海仙境。自秦汉以来,该神话所反映的“仙境”就启发并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湖中建岛的传统手法,即“一池三山”模式。这种模式在秦皇汉武时期在造园中被用到极致,秦始皇在长池中作三仙岛以后,历代帝王多崇“一池三山”之法;汉武帝修上林苑,于建章宫内治太液池,武帝信方士神仙之说,在太液池中堆造三岛: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神山(图8)。

这种用古仙岛名比作“蓬莱仙境”的造园意境,在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布局中常有之,从秦、汉、隋、唐一直到明、清的园林建筑中,都继承着瀛洲、蓬莱、仙山“仙境”的老传统。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由堤岛形仿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之形,通过芝径云堤,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的独特造型,这就是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锦上添花了。这种借助于神话传说精神造园的手法,往往使得传统景观艺术更为优美、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总之,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来立意,并作为园林的意境,使园林更显得生动而神秘。

(三)植被选择中的文化意蕴

1、植被的人化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植物倾注了太多的人情,把从中获得的情感,经过心理加工后,再反馈到植物身上,从而赋予其生命的灵光。中国的桃、杏、李等树果后面都有“子”字,又称桃李为弟子、梧桐为贵孙枝、槐树为三公,石榴为多子房。

2、伦理道德的载体

植物被赋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廉等各种道德秉性,通过其强化和高扬传统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来显示人际伦理的必然和高尚。红豆相思、石榴多子、松柏不凋、翠竹著节,人的情感被映印在植物身上,已经是为儒家文化浸染的国人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这也反映了华夏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大渗透力,体现着中国人民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

3、人生哲理的体验

中国人善于从事物中引发和体验人生哲理,并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吉凶祸福之中,形成逢凶化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树木连理”是祥瑞,象征着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这些吉凶祸福的体验中,中国人又产生了“逢凶化吉”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使这种被动、命定思想又有主动、人定的因素。

上述三种文化意蕴通常并不单独存在,而是交融混合,如中国自商代开始植桑养蚕,除山桑、田桑外,宅院内也植桑;《诗·郑风·将仲子》有诗“无蹄我墙,无折我树桑”,隋朝赵轨家有言“东邻有桑,葚落其家”,从唐代诗人琴参“桑叶隐村户”、韩偓“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柘桑一村烟”的诗句中,也可以领略到庭院种植桑树的景色。由于桑与“丧”谐音,不仅不栽在门前,而且转化为“桑梓”,用来表示对父母的怀念,唐柳宗元《闻黄鹂诗》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山东一带流传:“前不栽桑,后不栽柳”;我国传统上有屋前种榆,屋后植桑的习惯,桑和榆组合成“桑榆”表示晚霞的余光,象征着老当益壮、积极有为的精神,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有“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五、结语

中国民俗要素的双重指向性,即对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元素进行景观设计的延用或者进行神圣化的解说,都是对自然与社会的哲学式升华。中国民俗要素的双重指向性不仅是研究中国园林史的宝贵资料,而且也能够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参考。从本文可以管窥中国民俗艺术对于当代景观艺术设计有着港移默化的影响。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无疑会对景观设计和民俗艺术的研究及其发展大有裨益。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需要民俗学工作者及设计艺术学工作者去做更多的研究和总结,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在现代设计中进一步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