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物等
2015-06-24
1.@易奇闻:Phyllis Sues出生于1923年,1986年至1992年在美国空军服役,曾是C-141运输机机务长;她在50岁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70多岁时成为作曲家,并学习了意大利语和法语;80岁时开始跳探戈。而一次受伤之后,她在朋友的介绍下,第一次走进瑜伽课堂,那年,她85岁……对于这样一位活力四射的老顽童,人们往往会问:她是怎么做到的?Sues的答案是:运动、学习和倾听,以及懂得感恩并珍惜现有的生活。
2. 印度比哈邦加雅市附近一个村落四面环山,与世隔绝。当地人曼吉在山的另一边工作,妻子每天要翻山给他送饭。一天,妻子不慎摔伤,却无法及时送医。看着痛楚的妻子,曼吉决定开山修路。他卖掉仅有的几只山羊,买了简单的工具开始修路。旁人不理解他,但他从没动摇过。22年后,曼吉终于开通了一条10米宽、100多米长的路。周围的人们现在每天都在这条路上往返。尽管2007年曼吉因癌症去世,但这条路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3.荷兰小伙儿Tommy Kleyn发现,自己上班经过的河边到处都是垃圾,心里特难受。于是,他尝试去收集,发现差不多30分钟能收集一袋。“但是光捡满一个垃圾袋对于这条已经被污染的河岸来说显然不管用,于是我决定每天路过这里都要拣一袋垃圾。”不到6天的时间,这河岸便有了改观,一只灰鹤也过来筑巢了。Tommy开心地说:“只要30分钟就能看到很大的变化。试试看,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感觉的。”
4.@人民网:河南荥阳的张留根,双腿残疾。他偶然的一次替同村老人取报纸,被老人感激并留下吃饭。张留根第一次体会到了被人需要的感觉。“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从此,张留根成了“免费送报员”,这一跑就是30多年。当问到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下来时,他还是那一句话:“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1.在美国一个小镇上的民居处,下班回家的年轻人乔恩忽然在自家院子里的自行车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淋湿的车椅会毁了你的心情的”。原来,昨天夜里下了雨,路经的陌生人悄悄地在他的自行车座椅上面贴心地套上了一个白色塑料袋,防止雨水把座椅打湿。这一小小的举动令乔恩感动不已。世界很大,但只要一个小小的爱心之举,就可以感动所有的人。
2.春节其间在火车上遇到一对父子。两个人的穿戴不是很好,看起来家境不太好。我在玩手机游戏,小男孩把脑袋凑过来,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又看我。我觉得挺有趣,就把手机给他玩。小男孩先看了看父亲,发现父亲睡着了,才接过手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我回到家,发现背包侧面的口袋里多出了几块巧克力——也许这个父亲给不了孩子一个物质优裕的童年,但是在精神上,他培养了一个贵族。
1.伦敦、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的河边小路上,有一条“鸭子小巷”。负责建造这条小巷的是慈善团体Canal River Trust。他们在沿河的道路上用白线画出了一块狭长的区域,并在上面标注了一只鸭子。他们的目标是维护英格兰和威尔士约3220千米的内行航道。他们希望人们在河边走路、骑自行车时,能主动为栖息在这里的动物让出一点空间。“放慢脚步,这里是个特别的地方”。
2.荷兰设计师 Bryan James 在网上架设了一场名为“Species in Pieces”的互动式濒危动物展览。网页中出现的30种濒危动物图案都是由最基本的三角形组成,但展览的主题不是技术或艺术,而随着一幅幅几何状组合的破碎,设计师试图展现栖息地遭受破坏如何的把动物推向灭绝的边缘。“30个物种,30片三角,一场濒危的生存。”他希望借此来表达在地球上生存着的美好生命随时有可能消失剥离的意象。
1. @中国青年报:据统计,北京的拾荒者大约有17万,他们的出现往往与贫穷、破败相关,仿佛是这座繁华都市的灰暗注脚。但他们又是这座特大城市新陈代谢的最后一环,虽不光鲜,却关系到2000多万人口生活的正常运转。有学者估算,北京拾荒者一年所拾的废品和垃圾有近400万吨,相当于40艘10万吨级的航母,体积相当于两个景山。为垃圾填埋节省了17.86亩土地,防止7万多立方米的垃圾渗透液污染水质。可他们依然是城市管理者们不欢迎的群体,这座城市每朝着国际化迈进一步,都将他们赶向更为边缘的地方。可是,当驱逐代替包容成为一种常态,感到不安的,将不止是那些站在边缘的人。
2. @今晚报:朋友说,你一张纸画画,就卖成千上万,太容易了。我说,我一幅画卖的那点钱,都是心血。真算账的话:我学画四十年了,我年均消耗二十五刀红星宣纸,四十年就是一千刀。如果光看钱的话,若我四十年前买下一千刀,什么也不干,就放在那里,以现在三千元一刀算,就是三百万。但若这样算的话,我四十年的创作,不仅不值钱,还血本无收。算到这里,我笑了。原来人生的意义,确实不能以金钱计。(王成喜)
3. @新文化报:不久前,来自中国的一组数据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受惊了。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3年不到3年里,中国用掉了64亿吨水泥,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里用掉的还多20亿吨。当然,中国的经济增长飞快,人口也是美国的四倍多。中国的建筑热潮带动经济发展,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但中国巨额水泥用量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阴暗面:巨量的浪费、过剩的产能和沉重的环境代价。如此大量使用水泥,福兮,祸兮?
1.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翠岗红旗》,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步反映剿匪作战的影片。上映后,许多从苏区长征北上的将校观看影片后触景生情,失声痛哭。因为视觉效果突出,该片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可是,我国代表团的领导坚持不接受这个奖项,并再三向人家说明,这部影片不配获得如此大奖。周恩来总理听说了整件事情后十分生气,严厉批评说这是一种民族自卑感在作怪:“这简直不像解放了的新中国人民的代表。”是啊,如果自己都对自己的民族没有信心,又如何让别人尊重你的民族与国家呢?
2.内森·斯塔布菲儿本是一位瓜农,为了让住户之间联系方便,他把所有的闲暇时间和每一分钱都投于一项发明中——移动电话,终于在1902年他推出了如垃圾箱盖般大的第一部“手机”,信号可覆盖半英里。1908年他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但不幸的是,他的发明并没有实现商业化,因此直到1928年他去世时,仍然一贫如洗。自然,手机研制的失败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然而在电子通信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向他致敬。
3.1840年5月1日,英国政府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邮票——黑便士。从1839年开始,英国财政部公开悬赏征求邮票设计图案,随后收到了大约2100件作品,但没有一件被采用。于是设计家罗兰·希尔亲自动手,经过多日的琢磨与思索,他最终以威廉·韦恩精刻的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纪念章作为原图,画了两幅邮票图稿,每枚邮票的正中更是精心设计了特殊的小皇冠水印,“黑便士”邮票图稿由此诞生。罗兰·希尔因此被后世称为“邮票之父”,黑便士更是因为“第一张”的身份,被收藏界誉为“邮票皇后”。可见,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完美,任何成就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苦与付出。
编辑/关晓星 高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