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之乐,寓之于心

2015-06-24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3期

江西南康中学 朱占亮

对于演讲者而言,用心聆听世间万物婉转的声响,或是仔细观之秋毫,都是阅读自然的方式。诚然,立于寥廓夐古的茫茫大地,仰望蔚蓝深秀的天空,我们不能忘了阅读美妙的自然,应以自己的角度体会山水之乐。

梭罗有言曰:“我们每一天努力的忙碌,用力地生活,却总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无论生活是多么的快节奏或忙碌,你我都不能缺少一颗静静的心,应心怀诚意,去聆听自然之声。山水之乐,便寓之于心。

自然之乐,在乎山水万物之间,所以想求其乐于心,势必得先知其乐。

姚明在出版《永持初心》时曾说:“懂得尊重、敬畏与感恩,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活出意义。”在这本书中,姚明真挚朴素、不失温情地讲述了与动物保护结缘10年、同时也是自己由大男孩成长为有责任感的父亲的故事。他的两次非洲行与心路历程,一面是宁静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感染,一面是被盗猎者夺去生命的大象、犀牛触目惊心的残骸的震撼。非洲之行让姚明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思索生命的意义。许由,被后代高洁之士称为“隐士鼻祖”。尘世中的富贵名利伸手可得,而他却看到了另一番自然山水之美。淡然、安贫乐道大概就是他从自然中阅读出的真谛吧。人活于世,弃名去利,且正心诚意,去知晓那“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的自然之美。

卡夫卡曾曰:“我们没有必要飞到太阳中心去,然而我们要在地球上爬着找到一块干净的地方。当阳光照耀那块地方时,我们便可得一丝温暖。”君不见仓央嘉措为追求那片温暖,白鹿踏雪,在世界屋脊之上,在最靠近太阳的地方,寻得一份心中山水之乐;川端康成于凌晨四点,赏海棠花未眠,集万千情感于《花未眠》,故寻其乐,恰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痴情。

知已然也,寻亦已然也,若还欲求其乐,于心通达顺意,必应通悟了然。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有存在的理由,都是自然之子,在等我们能用慧眼灵根,通悟其乐。而现实的骨感,昭示的是一个物种的屠杀。1681年,渡渡鸟永远消逝在这蔚蓝的行星之上,难道还未曾给我们敲响警钟?然而接着,物种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殊不知,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我们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若没有它们的陪伴,我们将失去多少欢声笑语?失去这样的美好,我们又能走多远?求山水之乐、阅读自然,不是索取和掠夺,而是给自然留下一排排五彩斑斓的脚印。“一花独放不是春”,通悟此理,又何来悲剧?

自然山水,是造物主赐予我们的最好的馈赠,我们不能让它失去分量。

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世间此景,安不动容?

泰戈尔言:“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立于自然,阅读自然,收获的山水之乐会像花朵一般开在你的路上,最后来一场邂逅。

【教师评点】

这是一篇文质兼优的议论文佳作。作者开篇紧扣材料,鲜明地提出“山水之乐,寓之于心”的观点,接着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先知其乐”“寻觅其乐”“欲求其乐”等方面对观点驾驭佐证,文脉流畅,层次清晰。从材料的使用上看,本文选材丰富,梭罗、姚明、卡夫卡、陶渊明、泰戈尔等众多名家名言的引用,既亮化了文章的语言,使得本文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又有力地支撑了文章观点;许由、仓央嘉措、川端康成、渡渡鸟等典型而精当的事例的综合运用使得本文观点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黄绍文)

编辑/华放 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