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接打电话”背后的爱与痛

2015-06-24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3期

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里,“女儿举报父亲”不可避免遭遇曲解和误读

5月7日,湖北高速交警官方微博接到一条特殊的举报,一位女网友陈琳(化名)向警方举报自己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打电话,并发来父亲2张在高速上边开车边打手机的照片,“我爸爸总在高速上开车时接电话,家里人多次劝说无果,所以我被逼无奈只有跟你们说了。”省高警总队经过调查,证实被举报人和举报人确实是父女关系,其父承认接打电话的违法事实。警方对被举报人依法进行了教育处理。

就是这样一则《23岁女儿微博举报父亲高速上开车打电话》报道引发了社会对文明行车的大讨论,大家纷纷为“中国好闺女”点赞,“貌似‘残忍’,其实很温暖。”但也有少数质疑的声音:“闺女,你难道是为100元奖金举报亲爹?”目前,当事人小陈已拒绝了湖北警方提供的100元奖金。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手机的行为,开车打电话反应时间会慢半拍,视野范围也缩小近一半,事故风险较全神贯注开车增大4倍。究其原因,在社会转型时期,安全焦虑和风险漠视并存的复杂心理,让“边开车边打牌”“边开车边看书”“开车打电话”等失范现象屡见不鲜。

●媒体评点: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里,“女儿举报父亲”不可避免遭遇曲解和误读。在“恶意的揣测”和“丑闻思维”的驱使下,弥漫在陌生人之间近乎变态的不信任再次上演。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偏激情绪和不良社会心态,“中国好闺女”以拒领警方奖金的方式来回击“举报是为了获得奖金”的荒诞论调。就此而言,“女儿举报父亲”并不是对私人情感关系的破坏,而是对公共秩序的一种追求;不是追名逐利的出卖,而是对父亲饱含深情的关爱。只有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女儿举报父亲”背后的爱与痛。(杨朝清《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中国好闺女;“大义灭亲”与“大义救亲”;“残忍”下的温暖;公共规则;塑造文明出行;价值理性;情与法;“女儿举报父亲”背后的爱与痛……

(资料来源:《长江日报》《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