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硕士摆摊是张“成功”测试纸
2015-06-24晴川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背景下,从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毕业的研究生焦昱纬回到老家河南省洛阳市,摆摊卖重庆烤脑花。她用行动向人们宣示:成功道路万千条,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然而,即便是每天800元的营业收入,她表示“心里还是有失落”。失落,表明她对目前状态并不满意;选择,不过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如果在她面前摆放着另外一份她认为体面的工作,哪怕收入很低,我想她也会义无反顾地扑将过去。
不得不提及那位曾经以卖肉为生的北大才子陆步轩。想当初他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但是在参加同学聚会时仍然觉得卖猪肉“不体面”“混得差”,并最终以重返体制做回公务员而收尾。两者都是励志故事,又都让人感慨唏嘘。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说问题,首先出在了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上。本来,多元化社会,成功标准也应多元,职业不分高下贵贱,但令人遗憾的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最成功、最崇拜的代表人物多是权力拥有者。虽然,女研究生烤脑花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不同版本,但她的“失落”,宛如一张试纸,测试的是成功观,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图景,让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个年轻群体。他们或许功利,但他们的功利并不会改变他们的可爱。我们曾经对大学生“死也要在编制里”抱持宽容之心,也没有理由指责烤脑花女研究生的心猿意马。
现代社会,如果成功总是受制于权力的眼神,甚至拥有权力被当作成功的表征,并深深印刻于年轻人的内心,这已经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但社会是现实的,人却是可变的。看到心理落差就应该帮助他们填平心理落差,帮助他们铲除创业路上的障碍,让他们的人生少些艰辛坎坷。社会认同带来个人自信,职业自豪能带来心理满足。体制内外有别,乃至距离过大,无奈的励志故事越多,只会让人的心里越悲凉。
(本文原载2015年5月12日红网,本刊有删节)
编辑/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