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法之妙用象征设喻
2015-06-24
【技法讲解】
读完《在山的那边》这首诗,相信不少同学都能回想起自己曾经许下的愿望。当然,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与它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出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态度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如果能够得到准确的运用,就可使文章的立意更为深远;同时,也可将某些较为抽象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可以具体感知到的生动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中具体词句,看看象征这种手法是如何被运用的。
在诗歌第一节中,我们发现,是妈妈告诉了“我”“海”的存在,从而唤起了“我”内心的想望。但是,“我”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从前,“我”一直以为山的那边就是海,所以当“我”望不见海的时候,就以为是妈妈在说谎骗“我”,使“我”大失所望。但如果说诗中的“山”象征的正是通往“海”的遥远而又崎岖的路程,那么诗中所说的“海”指的又是什么呢?诗人认为,那“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换句话说,“海”象征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在诗歌第二节中,当“我”长大后,终于领悟到了母亲所说的“海”——那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虽然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的倔强的我”的出现,最终被征服。虽然诗中的“山”“海”与“理想境界”这几个词语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通过诗人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了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即学即练】
1.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试着将《在山的那边》中的内容进行提炼,仿照上面的例句写一句能概括出全诗哲理的话。
2.阅读下面的文段,请说说文中的“牛”和“犁”分别象征着什么?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们那些忠实质朴的伙伴,比如说犁和牛,正在我们的背后,给我们一种坚实和温暖的感觉。牛离瘦水很近,犁离瘦水很远。牛的蹄花就在水边翻动着,但它们从不关注身边水的变化,它们只是用角砥砺,用蹄翻踢眼前的泥土,偶尔抬起健硕的脖颈,向着瘦水远去的地方哞叫,此时,瘦水的秀发,牛儿们的青草,渐渐成为遥远的记忆。那些披散如云、蔓延入海的秀发或者说青草,已远远地逃离了牛铃的清脆。但牛儿们不会离弃瘦水,因为它们知道,这是它们共同的命,它们都因土地而生,在土地的丰瘠更替中老去,瘦水无奈,牛亦无奈。多年来,瘦水与牛儿们在这种无奈中达成了默契。年复一年,牛儿们如此在瘦水的身边一遭一遭地走过。年复一年,瘦水清澈透明的眼睛望着牛儿们一遍一遍地蹄花飞扬。这种默契,是智者对现实的首肯,是智者的心平气和与客观。
犁铧很安静,劳作之后,它被我们挂在安静的壁板上小憩。犁铧锃亮而锋利的光芒,让秋天显得富足和生动。这种经劳动擦拭出的光芒,是犁铧一生的梦想。现在,犁铧站在离瘦水很远的地方养精蓄锐,它在耐心地等待,等待瘦水再一次激动起来。那时,瘦水激动起来的时候,春天就来了。春天里,一些摇曳的花朵将会缀满瘦水的发间,被瘦水滋润的土地渐渐潮润起来,芳香四溢,这是犁铧渴望了一冬的神情。这时候,犁铧会纷纷走下墙壁,振奋精神,深深地插进瘦水的土地里去。鸟声响了,“布谷”“布谷”,一声一声的鸟鸣围绕着犁铧,搅动得蚯蚓在四周兴奋地舞蹈,那些被惊醒的阳光纷纷扬扬,阳光中,我们会看见鸟儿们金色的翎羽。
——彭世贵《瘦水》
3.请结合语境,说说下列诗句中的植物所象征的意义。
(1)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2)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改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