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极富洞察力的企业这样“猜”库存
2015-06-23
在过去30年里,只有极少数企业有洞察力也有资金采取这种模式。它们是制造业的丰田、流通业的沃尔玛、服装业的ZARA。
互联网大大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C2B模式要求生产制造系统具备高度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这与传统B2C商业模式下的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
“猜”不准库存,让我们失去销售机会
传统B2C模式下的生产制造与同时代的市场消费需求、分销渠道、大众营销等固有特点密不可分。其基本形态是:大规模生产+大众营销+大品牌+大零售。传统模式下的大批量、规模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线生产,追求的是同质商品的低成本。大量商品生产出来后怎么办?依靠的是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主要载体的大众营销的狂轰滥炸。
在这种广告模式下,品牌是靠媒体塑造出来的,消费者是被灌输的、被教育的。1965年,宝洁只需在“新闻60分”节目中做三条插播广告,就可以触及美国80%以上的成年观众,完成对消费者的教育过程,为大零售做好铺垫。
传统B2C模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隔着重重的批发、分销、配送环节,而且生产商都通过设定折扣、运费政策鼓励分销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订货。信息传递缓慢而零散,生产商往往数月后才能从订单中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厂家需要以“猜”的方式进行库存和生产。而信息的失真和滞后,导致猜测的准确率非常的低。管理学中有个名词称这个现象叫“牛鞭效应”。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啤酒游戏”详细介绍了这个现象。传统的B2C模式下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畅销的商品往往缺货,滞销的商品却堆满货架和仓库,既错失销售机会,又积压资金。
倒逼出来的供应链弹性
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和品牌商。
生产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的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拉动式的生产并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关键是供应链的各方面更紧密地协同,以实现更加“柔性化”的管理。
所谓“柔性化”是指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单、补货也能快速做出来,而且无论大单、小单能做到品质统一可控,成本相差无几,及时交货。对于企业而言,柔性化供应链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库存风险。
销售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在大众营销、大批量分销订货、同质性消费的模式下,不可能产生柔性化生产的需求。而互联网确实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也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
目前,在淘宝网上,“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正在逐步成为主流。以服装业为例:
在消费端,淘宝网上固然有一些单款销售数万件的服装,但另一方面长尾效应也越来越显著,一款女装销售百余件,在淘宝网上就是一个很普遍的现实。这意味着,企业生产体系必须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才能“接得住”蓬勃的个性化需求。
在生产端,从纺织机械来看,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开始对数码印花、数控裁床、三维人体测量仪等适应于柔性化生产的设备,加大了引入力度。
从软件来看,诸如爱科在线的服装自动排料服务,以SaaS(软件即服务)方式推动着中高端软件走向普及化。
从生产方式来看,原来的服装企业大都采取捆包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部分服务电商企业,则越来越多地开始采取更适应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单件流或小批量转移。
事实上,不只是服装业,互联网上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势,持续施压于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端,并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并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使之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快速多变的需求。
柔性化生产对于下游的品牌商产生了巨大价值。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品牌商每周上新100多款,首单都是50~100件的小批量来测试市场;通过淘宝平台上消费者的点击、收藏、购物车数据,品牌商就可对消费偏好和销售数据进行精准的预测,这些数据实时传递给生产车间;通过建立工厂与品牌商之间的动态补货-ERP系统-生产系统,工厂就可以根据销售和库存情况,进行物料和产能准备;当出现热销款、爆款的时候,车间快速翻单,多频次小批量补货。
柔性化生产对品牌商的效益是:最大限度地把握销售机会,延长每一个单品的生命周期,同时保持最低库存水平。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即使传统行业的制造企业也可以获得良好盈利。
拉动式生产、柔性化供应链对于企业价值巨大。
但在过去30年里,只有极少数企业有洞察力也有资金采取这种模式。它们是制造业的丰田、流通业的沃尔玛、服装业的ZARA。共同点在于对终端数据的掌控、敏捷的供应链体系,以及远高于竞争对手的营业利润率。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要实现“拉动式柔性供应链”耗资巨大,注定只能成为企业巨头的专利,如沃尔玛20世纪80年代的卫星,ZARA90年代的POS、SAP,动辄几亿美元以上的lT投入,让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即。
但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由于交易、营销活动的在线化,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地进行市场调研、细分,选定目标客群,评估天花板。
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不需要再用“猜”的方式预测市场,而是可以用小批量来测试市场,再利用灵活的试销、AB测试等方式,从销售相关数据中找到潜力款,根据生产周期与销售周期多频次小批量补货。最重要的是,在市场需求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以数据驱动的C2B柔性供应链,可以灵活应对。
电子商务倒逼制造业转型的另一个方面是推动制造业在线化交易。阿里巴巴的“淘工厂”就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通过搭建电商卖家与优质工厂的桥梁,帮助工厂实现工厂电商化转型,打通线上服装供应链的生态体系。连接电商卖家和工厂,将懂电商但不懂供应链的电商卖家,和懂供应链但不懂电商的工厂连接。
延伸阅读:快速翻单的“淘工厂”
“淘工厂”实质上是把服装工厂的生产线、产能、档期搬到互联网上,打包作为一种服务出售。在产品设计上,要求工厂将产能商品化,开放最近30天空闲档期。档期表示工厂接单意愿,如果工厂没有空闲档期,则卖家搜索时会默认过滤掉。淘工厂最大的特点在于生产将更加符合淘宝卖家的需求,淘宝卖家可以尝试小批量试单,并快速翻单。
阿里巴巴要求入驻的代工厂为淘宝卖家免费打样、提供报价、提供档期,并且接受30件起订、7天内生产、信用凭证担保交易等协定。同时,阿里将通过金融授信加担保交易解决交易的资金缺乏和资金安全的问题。淘宝卖家在支付货款时可使用阿里的授信额度。工厂可凭信用证收回全款,如果卖家失信,阿里将会补上这份金额给工厂。
(本文由阿里研究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