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体系的再认与重构

2015-06-23郭明友

关键词:园林艺术造园古典

郭明友

(苏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文化遗产研究】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体系的再认与重构

郭明友

(苏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国园林艺术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准确梳理造园艺术中心区域的空间变化轨迹,客观判定艺术审美理论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成熟阶段,厘清“古典园林”与“古代园林”概念之间的差异等,都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在对这些问题研究与再认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历史的体系。

中国;园林;历史;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然而,艺术历史理论研究却长期相对薄弱。近些年,应相关专业教学之需,不断有“园林史”新著出版,推动了这一领域专业研究的快速进步。尽管如此,由于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核心问题研究不够充分,致使学术界对园林艺术发展历史体系的认识依然存在较多歧见。

一、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心在区域空间上的变迁关注不足

国内学术界叙述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史,长期存在以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等历代都城为中心来梳理脉络、组织叙述的思维定势。实际上,从长安到北京,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已经在空间上表现出自西向东的明显变化。南宋以后,造园艺术中心更是发生了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的巨大变迁。

从上古三代至汉魏晋唐,此间的造园艺术以皇家园林为主,园林以帝王、皇亲国戚为主,也有少数非富即贵的高级官僚。因此,在这约两千多年时间里,园林艺术中心主要集中都城内外,如长安、洛阳、开封等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其间,晋室因“八王之乱”短暂南渡建康,南京随之成为园林密集的艺术中心。随着隋、唐政治中心北归,中国园林艺术中心区域又迅速回到了黄河流域。因此,宋人追述说:“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间,泉石占胜,布满川陆,至今基地尚在。省寺皆有山池,曲江各置船舫,以拟岁时游赏。”[1]可见,这期间,围绕政治中心城市造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主流趋势。

这种局面随着宋室南渡发生了彻底改变。“靖康之乱”后,黄河流域长期处于沦陷区的状态,江南的杭州、湖州、苏州旋即成为古代造园艺术的中心。从北宋李格非写《洛阳名园记》,到南宋周密写《吴兴园林记》,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艺术中心的变迁轨迹。

宋亡元兴,蒙古贵族推行重商和种族歧视政策,中原一带传统的耕读文化与科举文化受到抑制,江南沿海城市的手工业和城市经济却在重商政策催生下持续繁荣,江南文人也逐步在传统的耕稼入仕模式之外,开拓出一条艺术人生之路。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江南作为全国中心的经济地位,而且延续了从南宋以来的文化艺术中心地位。与此同时,江南园林主人的群体构成也逐渐丰富起来,在传统意义上的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僚以外,布衣文人、民间艺术家、商人、市民、寺僧、道士等等,都进入了园林主人之列,园林艺术审美趣味也更加重视写意、雅致、清趣、淡泊、自然。这为推动江南造园活动持续兴盛,全面确立江南园林艺术领先全国的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

园林是与地形、资源、人口等关系密切的环境艺术,造园中心的区域空间变迁,不仅影响了园林艺术风貌变化,而且对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历史纵向上看,从南宋初至清末,以苏州、杭州、湖州、扬州等地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对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在数量、技术和艺术水平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此前的黄河流域领先、长江流域跟进的发展格局彻底终结了。从横向上来看,尽管清代北方皇家园林再度复兴,先后营造了“三山五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江南园林持续繁盛的发展节奏,而且,清代皇室造园不仅在园景设计、造园技术与审美创意上全面取法于江南园林,还常常直接延请江南造园师主持工程。因此,以“宋室南渡”为界,中国园林艺术在工程技术、审美理论及繁荣盛况等方面,都进入了以江南为中心的新阶段,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晚清、近代。

由于对这一历史变迁缺少足够的关注,人们在叙述这七百多年园林历史的时候,常常沿袭了以皇家园林发展为主线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学术研究视野的受限和园林史理论体系上的漏洞。

二、中国园林艺术发展何时进入成熟阶段

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成熟阶段,此前人们大多笼统地认为是在宋、元。例如,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中,把这一阶段处理为:“成熟期(一)——宋代”[2]189;“成熟期(二)——元、明、清初”[2]257;“成熟后期——清中、清末”。[2]333在第三版中,把宋、元、明、清初作为“园林的成熟前期”[3]91,合并为一章,“成熟后期”则因仍第二版。[3]18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成熟是一个渐进过程,很难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来予以标示,然而,把这一阶段界定为从北宋到清末,跨度将近千年,还是过于笼统了。

此前学术界判定中国园林艺术发展“成熟”于“北宋”,主要依据是造园艺术的“写意”手法出现,以及城市园林的繁荣。“写意”、“城市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基本手法和面貌,从中晚唐起,文人在城市营造写意山水园渐渐进入了自觉阶段。到了北宋,受到文人画的全面影响,加之重文轻武、优遇文官的政策背景,文人城市园林的发展持续兴盛。然而,仅仅依据这些现象还不足以得出中国园林艺术已经“成熟”的结论。

第一,尽管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论对造园影响很大,文人造园活动也非常热闹,但是园林景观依然以生产性实景为主,写意造景艺术还只在起步阶段。

从历史文献上看,两宋文人园林和园景虽然有许多写意性题名,但园景的实际构成依然以自然空间和生产空间为主,这些园林生产功能强大,本质上仍然是保障供给、自给自足的庄园。例如,北宋洛阳李清臣的归仁园“有牡丹芍药千余株,中有竹百亩,南有桃弥望”;[4]168灵璧张氏园亭“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宾客”;[5]苏州朱长文的乐圃中有稻田景观“米廪”,有瓜田,有药圃,“桑柘可蚕,麻纻可缉,时果分蹊,嘉蔬满畦,摽梅沈李,剥瓜断壶,以娱宾友,以酌亲属”;[6]南宋临安韩侂胄虽贵为郡王,其南园依然是“归耕”之庄,是“潴水为稻、为囷、为场,为牧牛羊、畜雁鹜之地”。[7]

这种面貌直至元、明间依然存在。元代婺州太常博士胡助的隐趣园,“余壤之沃者,杂树桑、麻、枣、栗,芋区蔬畦,亦成行列”;[4]144苏州西山徐良夫的耕渔轩是当时东南三大名园之一,也是“林庐田圃”、“载耕载渔”;[8]明代成化年间,苏州状元吴宽的东庄(即今苏州大学本部)曾是百年一见的名园,园景构成仍以“麦山”、“稻畦”、“果林”、“竹田”等田畴为主。[9]

第二,从写意造景的角度来看,宋元文人园林的营造技术还很粗陋,远未达到成熟阶段。例如,北宋两朝宰相富弼的园林号称洛阳名园之首,其园林洞景营造技法却极其简单粗糙,后世园林也很少效法——“凡谓洞者,皆斩竹丈许,引流穿之,而径其上”[4]166;苏舜钦寓居苏州时所造的沧浪亭名垂千古,其实也仅仅是依托“草树郁然,崇阜广水”、“坳隆胜势”的自然地形地势,构筑一座朴素的凉亭而已,并无多少写意造景[6]21。

由于造园技术很不成熟,此间园景的写意化程度普遍比较粗浅,更多的是通过题名、绘画来对园景的意境予以点染和凝练,或者是提高观景视点来借景园外的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这种状况也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

第三,此间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论建设还处于空白阶段。评判一种艺术样式发展是否成熟,艺术理论高度和理论体系构建的完整性是重要标尺。尽管宋元间文人常常用山水画论来评述园林艺术,但是,画师不是造园师,绘画理论不能替代园林艺术理论。关于画家与造园家的区别,晚明造园家、园林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一段文字,说得尤为透彻:“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乎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且垒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山题水,顷刻千岩万壑,及倩垒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10]从艺术理论建设层面来看,中国古代园林进入成熟阶段,应该在明代中期以后。明代中期,江南造园活动进入空前兴盛阶段,不仅从城市到山野呈现出处处皆园林的盛况,而且当时著名的文人、艺术家几乎都或深或浅地参与了园林活动,并有一些关于园林应用技术与艺术理论的深入思考。正是基于此,随后的《五杂俎》、《遵生八笺》、《小窗幽记》、《云间据目抄》、《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等著作,才能从建筑、叠山、理水、铺地、园艺、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完成对古代造园审美理论的全面归纳与总结。

这些艺术理论上承千古,下启未来,迄今依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品鉴和修复保护的基本原则,因此成为中国园林艺术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

三、“古典”与“古代”——园林史视阈中亟待厘清的两个概念

学术界在讨论中国园林艺术史的时候,常有对“古典”和“古代”不加区分的现象,例如,汪菊渊先生的《中国古代园林史》和周维权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史》所述历史下限,皆至清末同光年间,约略为中国历史上的古代和近代。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盛况到晚清后骤然衰歇,这样含混的表述似乎也不会引起人们理解上的误会,然而,二者之间虽一字之别,本质差异却是具体的、巨大的。

在逻辑学上,“古典”与“古代”是内涵区别鲜明、外延存在交集的两个概念。“古典”是美学概念,所指的是一种审美风格,这种风格由历史积淀、传承而来,但其存在并不限于古代,当代和未来的人们依然能够接受、欣赏这种审美,并传承下去。“古代”是时间概念,所指的是相对于“现在”和“未来”的过去时态,是不可重现的既往。可见,在描述清末以前中国园林历史的时候,“古典”与“古代”两个概念的外延存在重叠,可以通用。然而,这一不加区分的模糊通用,却造成了现实的某些认知偏差,尤其对园林历史体系构建和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传承造成了干扰。

就历史体系建设而言,与“近代园林史”、“现当代园林史”对接构成“中国园林史”完整体系的,是“古代园林史”,而不是“古典园林史”,否则就可能造成错乱和误读。实际上,这种错乱和误读在园林学界已经广泛存在了。就园林艺术发展传承而言,这种模糊和通用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中国古代园林”,尽管“中国古典园林”闻名世界,但是它只能存在于过去,已是历史符号,于是人们每每把“古代园林”的封条贴在“古典园林”大门上,导致民族园林艺术发展陷入难继踵武的迷惘困境。

事实上,国内有大量营造于近代、现代、当代的古典园林,如苏州古城的怡园、东山的启园,无锡的梅园、蠡园、兰苑、横云山庄、锡金公园,吴江的静思园等,都是古典园林艺术继古开今的范例。当代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海外中华园林,也是古典艺术审美的延续和拓展。可见,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可以穿越历史时空的拘囿,进入近代、现代,而且也可以在当代和未来的园林设计视阈、世界园林领域发展传承下去。

四、重构中国园林艺术史体系

准确划分历史发展阶段,构建历史发展体系,是学习和研究艺术史的基础,也是艺术史理论研究的核心目标。就中国园林史研究而言,既往主要有两种划分方法,对应形成两套历史体系。

一是按照朝代兴废为纲,截取一个或几个朝代作为某一发展阶段。这样分段,对于六朝以前的园林史历程,学术界具有相对一致的共识,通常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三个阶段。对于六朝以后的园林历史发展,学术界分歧很大、很明显,体系模型也很混乱。见附表1。

表1 隋唐以后园林艺术历史断代歧见选录

尽管各种断代方式都有各自的深刻思考,然而,歧见如此之多,还是清晰表明学术界对此间园林艺术历史研究缺少共识的真相。

二是按照艺术历史发展的发展规律,把中国园林艺术史也划分为发生、发展、繁荣、成熟、鼎盛等几个阶段,再以此来对接王朝谱系,完成园林史体系的构建。周维权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和王其筠先生的《中国古代园林史》等,都采用了这一方法。

这两种分段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依托王朝谱系为坐标的方法,历史线索相对简单明晰,然而,如果艺术史发展历史与政权轮替历史节点不一致,艺术风格演变跨越了朝代,这种方法就难以操作了。第二种方法更加贴近艺术史变迁的客观轨迹,却要面对同一历史朝代被分割划入不同艺术阶段的现象。另外,不同艺术的“发展”、“繁荣”、“成熟”、“鼎盛”等阶段的发生顺序,也不都是完全相同、可以照搬的。

梳理和构建艺术发展史体系的核心依据,是艺术主流审美风格的变化。基于前文的思考和再认,以及多年的研究,结合王朝历史谱系,笔者把中国园林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演变划分为十个阶段,重新构建了中国园林历史的发展体系。分别是:苑囿阶段、宫苑阶段、自然山水园阶段、文人城市园林发生、主题园与写意园发生、造园中心南移、艺术与技术的成熟与繁盛、艺术审美世俗化、被动转型与中西合璧、艺术元素裂解与景观化(见表2)。

表2 中国园林发展史简表

这一分段体系以园林艺术物质形式和主流审美风格的变化为核心,综合研究了其背后文化基础的流变,所以,尽管有些细节还可以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但是,却更加客观、清晰、完整地描述了中国园林艺术史的面貌。

[1] 张舜民.画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17.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陈从周,蒋启霆.园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5] 王水照,聂安福注.苏轼散文精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135.

[6] 王稼句.苏州园林历代文钞[M].上海:三联书店,2008:18.

[7] 陈植,张公弛.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5.

[8] 楚默.倪云林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397.

[9] 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M].上海:三联书店,2007:22-43.

[10] 李渔.闲情偶寄[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55.

(责任编辑:程晓芝)

Recogn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arden Art System

GUO Ming-you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China)

Chinese garden art has a history of over three thousand years. What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the core region of the art? What was the times marking the mature stage of aesthetic theory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the ar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cept of “classical garden” and “ancient garden”? These are all the core problems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se studies the paper reconstructed the system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garden.

China; Garden; History;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5-04-20

苏州大学博士后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园林文献研究”(32317146);苏州市“建筑与城市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郭明友(1972-),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园林艺术历史与理论。

TU-098.4

A

1671-6973(2015)05-0110-05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造园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怎样读古典诗词?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