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蕴

2015-06-23曹轶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屠岸贾大团圆赵氏孤儿

悲剧,素来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然而,很多人却认为,中国是没有悲剧的。因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故事,大都倾向于大团圆结局,就算是《梁祝》这种男女主人公都死去的故事,也要最后再加上一个化蝶双飞的结局。确实,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追求和谐与善恶有报的观念,使得中国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彻头彻尾的惨烈悲剧。但是,笔者认为,《赵氏孤儿》这部作品却有着很深的悲剧意蕴。它与中国其他或以大团圆或以小美满为结局的作品相比,有着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那么什么是悲剧意蕴呢?朱光潜曾谈到:“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1]笔者觉得,如果一部作品只是单纯地表达对悲哀人生深切的体验和对生活无尽的悲悯情怀,面对劫难却逆来顺受或麻木不仁,而没有对苦难和不幸加以抗争的话,那这部作品毫无悲剧意蕴可言。而唯有在面对悲哀的人生的进行顽强的反抗,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力求改变这种看似宿命的结局,在面临无数倍大于自己的强力时展现出蹈死不顾的抗争精神,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这才是真正的深层次的悲剧意蕴。而《赵氏孤儿》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以及剧中主要人物如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都符合这一含义,而且与其他作品的悲剧性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般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悲剧性,大多都具有这些特点:首先,结局一定是大团圆的。比如《窦娥冤》里的窦天章为女儿平冤昭雪,《梁祝》里的双方都化蝶而去,虽然主角均已死去,但作者还是会以另一种形式让主角有个好结局,满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和谐观念。第二,都会利用超现实的力量来实现大团圆结局,窦娥化成鬼魂来到父亲案前,反复将公案翻到自己的那一页从而引起父亲对自己冤案的注意;祝英台来到梁山伯墓前痛哭,感动了上天,于是雷雨大作,坟墓劈开,祝英台跳入墓中,与梁山伯团圆。

正是由于这两点,这些作品中虽然也展现了个人的反抗精神,但是其反抗精神与《赵氏孤儿》相比,就差很多。其悲剧气氛与悲剧意蕴也被冲淡。大团圆结局冲淡了整个作品的悲剧气氛,而美好的大团圆往往要通过上天等虚幻的东西来帮助完成,这或多或少就会弱化整部作品的深度,弱化人作为主角的能动作用,也就弱化了悲剧意蕴。而《赵氏孤儿》的悲剧特点与这些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才更加突出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使得《赵氏孤儿》有更深的悲剧意蕴。

《赵氏孤儿》悲剧意蕴的独特性突出在以下这四个方面:

首先,《赵氏孤儿》的结局并非是完美的大团圆。虽然赵氏孤儿为赵家报了仇,杀了屠岸贾,恢复了赵家的名誉,但对于救赵氏孤儿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甚至那些之前的小人物来说,悲剧还是无可挽回的。这也正说明了《赵氏孤儿》悲剧意蕴的主要体现者并不是赵氏家族死去的人们,而是为保护赵家和为保住赵氏孤儿而做出牺牲的人们。程婴为救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中年才得的独子;公孙杵臼为救赵氏孤儿,放弃了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牺牲了自己的性命;韩厥为了包庇赵氏孤儿,不惜挥剑自刎……这些人的牺牲与死亡是客观存在的,而结局的大团圆并没有真正挽回他们所失去的一切,大团圆结局仅仅是局限于赵家的大团圆,而真正作为主角的他们却是始终生活在彻头彻尾的悲剧里。这就是很多人看完《赵氏孤儿》后并没有像看完其他作品一样心情放松,而是依旧心情沉重地为剧中人物的人生遭遇唏嘘感叹的原因。《赵氏孤儿》从头到尾都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壮烈的悲剧气氛当中,实际上是一种“假团圆真悲剧”[2],因此其反抗精神就显得尤为壮烈和难得。

第二,《赵氏孤儿》中个人对命运的抗争十分激烈。这也是悲剧的精髓部分,《赵氏孤儿》中几乎所有的代表正义方的人物,都体现了很强的个人斗争精神,也就是反抗精神。正是这种对于悲剧命运的反抗的精神,增强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蕴。首先,整个故事都是笼罩在一个悲剧氛围中的。面对凶狠的屠岸贾,赵家几乎要亡族,而唯一活着的赵氏孤儿也几乎不可能逃脱屠岸贾的魔掌,仿佛赵氏孤儿被屠岸贾害死已经是命定的了,死亡是赵氏孤儿的命运。但是正是这种不可能才使得抗争显得更为宝贵。这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在院子被屠岸贾重重包围的情况下,赵氏孤儿的母亲硬是将赵氏孤儿转交给了程婴;面对重兵的把守,再加上韩厥的再三盘问,程婴却将赵氏孤儿从这个“插翅难逃”的环境中送了出去;狠心的屠岸贾下令要屠杀全城婴儿时,赵氏孤儿看似怎么也活不成了,但是公孙杵臼和程婴却上演了一场“狸猫换太子”的戏,将赵氏孤儿替了下来。戏剧中的每个人都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可能来保护赵氏孤儿,用生命与正义抵抗恶与暴力。而且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也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报仇,这也体现了对命运的反抗。总之,整部《赵氏孤儿》的斗争反抗精神是贯穿全剧,是推动全剧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悲剧意蕴的精华体现。

第三,不同于中国传统悲剧借助上天的力量实现大团圆结局,《赵氏孤儿》的大团圆结局却是通过赵氏孤儿的个人力量来完成的。这不仅体现了面对悲剧的反抗精神,更彰显了个人的价值。那些靠天来雪耻的文学作品,大多有种对现实的无能为力,统治者昏聩不明是非,自己力量弱小无法改变命运,寄希望于天,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只有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幻想上天为自己“出头”,所以一般的悲剧文学作品总由上天的力量帮助实现大团圆结局。但《赵氏孤儿》却不同。赵氏孤儿长大后,得知自己的仇人是屠岸贾,并且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真相后,单凭自己的力量,杀了仇人屠岸贾,为赵家报了仇。恶人最终受到惩罚,正义得以伸张,使“三百口的冤魂,方才家自有主”,不仅符合了中国传统“因果报应”的思维模式,还体现出面对悲惨的命运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的人的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赵氏孤儿》的主题更加深刻,也使得其悲剧意蕴比起其它中国古代悲剧文学作品更其价值。

第四,《赵氏孤儿》“凸显道德的悲剧价值”。[3]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那么中国古典悲剧则是一个从怜悯到悲愤再到崇敬的过程。与西方古典悲剧侧重审美同情的审美价值相比,《赵氏孤儿》体现出的主要是道德同情。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甚至提弥明、灵辄等等,本与赵家的灭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们出于“义”这一信念,放弃了安逸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牺牲了自己,只为与非正义抗争,实现自己坚信的“义”。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一种愚忠,是不可取的。[4]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这就是时人的价值观,是时人的追求。正是因为如此,可以说这种“愚忠”正等价于西方悲剧价值观的正义与光明。剧中悲剧人物在追求“义”的时候凸显了个人价值,为了自己信念上的追求,舍生取义,而且前赴后继,毫无怨言。这就相当于站在正义的角度,不顾一切去追求正义,追求光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正义与光明才是最崇高的。这就使《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蕴带有一种大义凌然之感。出于维护正义而做出的努力与牺牲,为了追求自己的崇高理想与原则而作出的努力才更让人觉得可敬。读者先是怜悯于赵氏孤儿悲剧命运的不幸,再是悲愤于屠岸贾的凶残,正义得不到伸张,最后崇敬于众多义士为救赵氏孤儿为追寻正义与光明所做出的牺牲。这种感情的变化使得《赵氏孤儿》悲剧意蕴得到了升华,其悲剧意蕴既深刻又具有影响力。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5]赵家忠义一门遭小人所害,《赵氏孤儿》主角们为了追求“义”而做出不可挽回的牺牲,让人唏嘘不已。而《赵氏孤儿》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不公命运的抗争精神,追寻人生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道德观念又让人崇敬。

注释: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2]朱永贵:《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蕴》,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期。

[3]郝二涛:《从<赵氏孤儿>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色》,文教资料,2011年,第33期 。

[4]姚海涛:《<赵氏孤儿>的悲剧特征与中国伦理理性精神》,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语丝,1925年,第15期。

(曹轶婷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

猜你喜欢

屠岸贾大团圆赵氏孤儿
四年后再见
《赵氏孤儿》
“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
论戏曲“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
门 客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