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5-06-23蒋星利
一、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内容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指他“三主”的语文教育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钱梦龙“三主”的语文教育思想,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起至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赞成、反对及保持中立的呼声。
掀开喧嚣争论的面纱,窥视争论下的深层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结论:人们争论的焦点,前期主要集中在谁是主体、谁是主导的定位问题上,后期争论的重心就逐渐转移到了“训练为主线”这个问题上。这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几十年来语文界对于语文学科性质认识上的演变。钱梦龙“三主”语文教育思想提出的八十年代,正是“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代,加上刚刚恢复的高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训练为主线”自然成为人心所向。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则明显有悖于传统的“师传生授”的教学格局,也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绝对权威,自然饱受非议。而九十年代中后期那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失落的大讨论,明显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决策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就是妥协折衷的产物。新课改以来颁布的几套课程标准也明显淡化了语文的训练。这样一来,“训练为主线”又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则基本符合“以人为本”、“自主、合作、探究”之类的新课改精神,由此争论熄灭。
那么,钱梦龙“三主”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内容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阐释呢?笔者接下来将具体说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
进行了两年多的对比教学实验后,钱梦龙在1981年正式提出了“三主”的教学思想。首先,关于“学生为主体”。他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的讲课越深透,对练习的指导越具体,学生就会学得越好。但是,钱梦龙通过自己的对比教学实验发现,结果恰恰与这种见解相反。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认识过程如何特殊,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实践,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替的。如果只是听老师面面俱到地讲解,实质上是以老师认识的结果代替了学生认识的过程。学生只是听了一遍,印象当然不深刻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争论中完成的。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印象深刻,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思维能力。因此,确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这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师为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要不要教师主导,而在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导”就是“因势利导”。“势”就是学生思维的走势,即学生的思维动向所呈现的端倪。教师真正着眼于“导”,就是使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可以带动全文的一个“抓手”,这个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讨论的中心话题。因此,“势”识得比较准,教师的主动性便带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尽量想透说透,“导”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在确认“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必须确认“教师为主导”,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会“学之得法”,从而成为真正的“主体”。由此可见,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主体”的重要条件。
(三)训练为主线
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两者在教学中必然构成一个以课文为中介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训”是指教师的指导;“练”则是学生的实践。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听、说的实践。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始终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作为师生互动形式的“训练”应该成为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的“主线”。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新课改以来人们谈论语文教学,大多讳言“训练”,似乎谁今天再主张训练,便是保守、落伍。钱梦龙的“以训练为主线”自然也难逃诟病。“训练”难道真的与人文精神水火不容、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吗?在这种背景下,钱梦龙对“训练为主线”也进行了再次阐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不是三个命题的静态排列,而是对教师学生“互动过程”的一种概括性表述。简要地说,“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汇合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可见,“训练”是学生“会学”和教师“善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读的过程也就是训练的过程;高质量的、生动活泼的训练,是导读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正确的“训练”不但与人文性并不对立,相反,恰恰是正确的“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
二、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从对青年教师成长启发的角度
走进钱梦龙先生,通过对其成长历程和教育思想的梳理可以发现:他立足于学科教学,建立了自己的课程观;反思自己的成长并进行理论概括;穿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做出创生性的对话。而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都存在着一种“轻理论,重方法”的取向,不仅导致广大教育从业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排斥拒绝,也间接造成他们在方法上的迷茫。叶澜曾指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其中存在的问题,仅靠简单的日常经验是难以有效解决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再好的方法也会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变形、退化,甚至走向相反的一面。钱梦龙曾说“观念出方法”。如今,再次审视这句话,更能看到它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更能理解钱先生告诫青年教师这个观点的用心良苦。钱先生的经历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个拥有自己的研究和风格的教学名师,一定是有着自己的理论建树和教育梦想的反复实践者,是一个穿行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不倦对话者。
(二)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
从价值观的视角考察,我们会发现,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蕴含着极为深邃的价值内涵。在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上世纪80年代,钱梦龙意识到了教育的人的本位价值,并且围绕着语文课堂教学对师生地位与性质及其教学活动措施等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观体系。他关注教育中个人价值的地位,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论。在教学内容上,他重视知识的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并且达到“不需要教”为目标的价值理想,从而保证了这一价值目标的可行性。从当今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钱梦龙语文教育价值观对当今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是语文教育思想的宝贵资源。
(三)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
新课标对教师在处理教材上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钱梦龙在很早之前就提倡教师要把教材用活了,不要完全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教参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用得好就是自己的得力助手,用不好反而成为了教学的累赘。钱梦龙的许多教学设计之所以很有新意,是因为他用教参就是为了避开教参所提供的一般性教学思路。
教授语文教材的目的,在于懂得阅读更多的书,文本应该成为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式的标准答案,可以放开手脚,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利用在课堂上;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通过网络查询,在课堂上再进行讨论,既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蒋星利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