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探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举措
2015-06-23韩英伟
□韩英伟
医疗健康服务业
适应新常态探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举措
□韩英伟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引领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针。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必须深刻理解、加强研究,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新举措、新动力,扎实推动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准确把握新常态,及时抢抓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使得发展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政府投入也将更侧重于创新和提质增效。而医疗卫生事业是只有投入才有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年增长比例,可能会随着经济增长减速而降低,特别是我省卫生计生系统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历史欠账多,仍需大量经费投入,居民医疗支出的年增长比例,可能会随着居民收入增长降低而有所减少,医疗机构的收入增速可能减缓,尤其是一些负债较重的医疗卫生单位偿还贷款的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医疗成本的增长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低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更加明显,同时也可能会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相对加剧。
但是,也要充分认清经济新常态下所带来的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向前发展仍然是经济新常态的主基调。我省卫生计生系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较容易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阵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我省处于海上丝绸之路联南接北的战略支点地位,对发展外向型医疗高端服务产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诸多特殊的发展政策,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省卫生计生系统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改革创新,实干攻坚,努力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科学分析省情,做到综合施策谋定而后动,为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审时度势,抢抓难得机遇,把经济新常态转化为加速海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同时,要用好各种潜在机遇,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现实力量。三是要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最大的特点就是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而质量又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命线。经济新常态下,我省医疗卫生事业要解决粗放式发展的“阵痛”,以深化医改为契机,下狠功夫、硬功夫提高发展质量,打造海南医疗卫生事业的“升级版”。
以深化医改为抓手,不断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运行新模式
全省医疗卫生资源十分有限,必须改革运行模式,提高运行效率。
一是要下大力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购销、医保支付方式制度、监管机制。
二是要进一步抓好海口、琼海、陵水、昌江4个市县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和总结推广工作,建立起“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机制。
三是要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结核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按病种打包、上下联动的办法,推动建立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引导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
四是要积极探索接续性医疗养生服务模式。一方面,要鼓励医院在确保基本医疗的前提下,积极延伸健康服务业,发展保健、康复、疗养、老年护理等医养结合接续性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联姻”,签订合作协议。将医养服务引入社区,实现居家养老。此外,要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试点,开展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积极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放宽社会办医政策,加速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同时,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公立医疗机构需要控制规模,以及政府投入资金可能减少的实际,必须立足社会办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医疗服务需求。
一是要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引进高端医疗。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规划,通过引进资本,建设并发展特许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医学美容和抗衰老、第三方医学检测等医疗领域,形成游客提供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养老(护)等完整的高端医疗产业,并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带动,向全省辐射,形成医疗旅游产业链。
同时,针对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九大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进一步支持。特别是在尖端医疗技术临床研究和大型甲类医用设备的审批上,要积极争取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授权;在进口药品、医疗器械入关,以及外资医疗机构的免税问题上,要努力争取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品牌效应,在先行区引入和设立永久性国际健康组织,并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会展产业,引领我省医疗养生服务业新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与自然资源、国家政策优势,围绕旅游、中医中药、养老养生等服务业,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产业基金、养老基金进入,将海口市和三亚市建设成为高标准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示范区。同时,积极打造东线、中线、西线三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辐射全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框架,将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胜地。
三是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验机构,更新观念,加速推动各级出台鼓励社会办医新政策。通过规划,为社会办医留足留够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搭建第三方检验公共平台,解决医疗机构小而全、投入不足、检验水平不高的问题。
注重“高位嫁接”,快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目前,我省医疗技术水平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三级医院综合能力不强,缺乏学科群和学科领军人物;二级医院医疗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高精尖医疗资源。由于医疗基础条件、科研条件较差,且工资福利水平低,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条件不足,以致引进高端卫生技术人才困难。除301医院海南分院和省眼科医院外,能在全国有一席之地的医院或者特色专科少之又少。因此,引进高端、实行“高位嫁接”是快速提升我省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省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积极推广托管模式。我省建省时间短,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医疗水平落后,引入国内知名医院落地海南,并通过知名医院跨省“高位嫁接”。例如,武汉同济医院托管文昌市人民医院,短短几个月,就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较快地缩小了与三级医院的技术差距;中山眼科中心“整建制式”托管我省眼科医院,一年就实现了省内居民“眼科大病不出岛”,开创了省外游客进岛看病的“眼科医疗旅游”品牌。
二是要开展“大手拉小手”行动,鼓励和引导全省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与先进院校结对子,搞帮扶,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引才引智引管理,使医疗卫生机构站在“巨人”肩膀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牵线搭桥,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推动机构“联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引进”和“提高”意识,俯下身子向先进院校“求教、求才、求帮扶”。
三是要引入名老专家在海南建立工作室,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争取各级政府财务支持,积极做好县级中医临床传承骨干工作,搞好引进名老专家工作室、师承工作和传承工作室建设,并通过老专家帮带,提升各级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着眼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医疗系统融入国际质量体系
医疗服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涉及的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多而繁杂。精细化的管理,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是营造良好服务环境,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和医患关系和谐的重要前提。
一是要提升服务品质,改善就医体验。要以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为抓手,从挂号、缴费、取药、诊疗等环节做起,从病房、走廊、厕所等地方抓起,研究提出看得准、抓得实、管得住、见效快的措施;要列出时间表、路线图,通过改善服务、优化流程,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站式贴近服务、志愿者贴心服务、导医触手可及的服务机制,从而提高服务可及性和便捷性,形成服务持续改善、服务品质螺旋上升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构建全方位高品质大健康管理。以大健康、大卫生为视角,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等纳入一体化健康管理,并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载体,实现数据共享。
一方面,要结合海南实际,把全省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确立我省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的“26311-2”总体框架,即建设省、地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支撑跨地区、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普及应用一张居民健康卡,形成一张覆盖全省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安全和标准体系。
另一方面,要依托互联网,加快推进业务应用,统筹规划建设全省数据集中的移动医疗APP平台。要优先在海口、三亚和博鳌建设互联网医院或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要加快建设和完善我省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并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直接连入基层医院,实现及时开展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和远程信息共享等远程医学活动目标,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要积极推进我省第三方医学影像和检验机构项目建设,实现医学影像和检验信息共享。要开展智能化预约,并通过门诊医生工作站、智慧导医系统、移动查房系统,逐步实现现代医院高品质智能诊疗新模式。
三是要大力推动医疗机构融入国际化,营造一流的就医环境。主要推动JCI、SQS国际服务质量认证和ISO15189国际检验认证工作开展,促使医疗服务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品质。今后对新建特别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引进的高品质医院,必须规定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期限;对本省有条件的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加速推动国际认证,实现就医环境国际化。
创新培养手段,全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
人才是深化医改和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必须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抓好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良的卫生计生人才队伍。
一是要加快破解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瓶颈。全面推行以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代表的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切实提升乡村医生的收入、福利和社会地位,解决医疗风险,分担在岗村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村卫生室工作,并且带动新毕业医学生的就业取向,让他们选择到基层工作,从根本上化解村医补充难、留不住的问题。
采取多种举措充实农村卫生技术队伍,包括适当提高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建立村卫生室运行专项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基层倾斜,保证人才愿意去、用得上、留得住,开展本土乡村医生培养,解决“空白村”和村医队伍严重老化问题,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业务培训,不断适应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二是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人才库。要根据需要面向全国引进急需的公共卫生、妇幼、检验、儿科、中医、康复等人才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我省创立的医疗卫生首席专家制度为核心做好高层次引智的各项工作,制定出台卫生计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
三是要抓好人才工程实施。要改进、创新已开展的中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开发工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和支持工程、中医医疗保健康复人才挖掘提升工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跃升计划等重大工程,修订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四是要加快紧缺人才培养。要进一步统筹优化卫生教育资源,推动医学教育和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在现有卫校的基础上创办海南卫生职业学院。要优化专业设置,扩大为基层定向委培短缺专业人员的覆盖面,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病理科、公共卫生、中医等短缺人才培养。要加强妇幼保健、皮肤性病、精神专科、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专科护理、社区护理、卫生应急、医学辅助人才培养,支持和发展康体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务人才培养。
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根据我省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借鉴兄弟省市经验,不断完善全省培养培训制度,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各职能部门配合的全科和专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体系。要积极争取经费,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形成多层次、合理的培养培训格局。
(作者系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