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2015-06-23张军
□张军
海洋经济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 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张军
编者按
近期,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发展现状,确定了“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产业,以期加速优化海南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引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本刊在前期推出旅游、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的基础上,本期选择3个产业,对其发展现状、未来布局进行分析解读,敬请关注!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其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其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太平洋。海南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南海区域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同时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海南是全国唯一的经济特区省份,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具备周边省份所不具备的海洋资源优势和背靠大陆、面向东盟与连通海上丝路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国际旅游岛建设已形成对外开放的态势,因此,海南应积极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建设任务,加强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全面振兴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积极构建 “一带一路”特色海洋经济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海南具有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便利条件,应当努力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经济。我们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海洋资源、产业发展、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区域性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经济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一、打造南海特色的海洋渔业
创立海南渔业知名品牌,打造现代冷链物流产业,构建“互联网+渔业”发展模式,提升海南渔业整体水平。用好国家对渔船更新改造的支持政策,积极推进我省渔船“木改钢、小改大、旧改新”,拓展外海捕捞,打造三沙捕捞船队,积极探索金枪鱼捕捞和养殖产业。支持建设海上浮性养殖平台,多方式多举措发展外海养殖业;大力发展三沙深水网箱养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深水网箱基地。规划建设水产苗种产业带或产业园区,整合和引入国内外知名水产苗种繁育研究机构和企业进驻,开展国内外名优品种和南海特优品种的研发、保育和繁育,打造我国热带水产苗种南方繁育产业基地。加强增殖放流和人工渔礁投放,加大海洋保护区保护范围,建设海洋牧场,养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依托现代渔港、风情渔村、三沙岛礁、海洋牧场等资源发展休闲渔业,在三沙建设南海休闲渔业基地。
二、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业
利用好国际旅游岛开放政策,依托南海岸线资源、渔业资源、三沙岛礁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建设三亚或海口邮轮母港,面向东盟国家,开辟印度洋、澳大利亚航线,配套发展邮轮国际司法服务产业。强化三亚门户机场功能,与国际邮轮母港经济紧密衔接,发展国际一流的临空临港产业。争取更加优惠的游艇政策,打造海南游艇天堂。在沿海市县推进建设滨海渔村风情小镇,发展风情渔村文化旅游。发展海洋运动娱乐旅游,开发海钓、滑水、冲浪、帆板、飞艇、拖曳伞、摩托艇、沙滩足球排球运动,开发浮潜、半潜、全潜观光和潜水运动,盐场盐水浴保健旅游产品等。改造传统渔船作为旅游游船,发展近海海上观光、游玩、体验、餐饮为一体的海上游船餐厅。
三、集约发展海洋油气加工业
利用国家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契机,积极参与南海油气开发,在洋浦、东方等园区集约化发展油气储备、炼化及延伸化工产业,做大做强油气加工产业。在洋浦、东方、澄迈等沿海市县建设一批大型成品油储备库,争取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和中转基地。对接中石油、中海油等央企,择机在探明油气区块与我省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油气化工企业进驻海南,发展成品油加工、民用天然气生产,天然气发电和化肥、有机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以及合成纤维、橡胶、合成氨等深加工产品,全面发展油气加工产业。在沿海市县选址集中建设油服产业基地,引进国内油服企业,为南海油气开发做好服务保障。
四、打造面向东盟的海洋交通枢纽
围绕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的原则,整合省内港口资源,加大港口建设力度,促进港航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围绕“四方五港”引导港口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国际物流中心。发展适应我省海洋运输需要的客船、高速客船、客车滚装船舶、集装箱船、冷藏运输船、成品油轮、液化气船、化学品船、拖船等,形成现代化运输船队。推进海口、三亚机场升级工程,打造空、地、海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枢纽。积极推进航空制造基地、飞机起降场、飞行保障基地、青少年航空培训基地及相关配套项目建设。
五、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大力发展海水利用产业,实施三沙海岛供水工程,大力发展海洋深处水加工产业,挖掘海水深层水的经济价值。积极开发海洋能源,大力发展海洋风能发电产业以及风电技术研发,加强潮汐能、波浪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投入,提高我省海洋药物研发能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海洋生物新药、海洋中成药和海洋保健品。
六、构建服务南海开发的综合服务体系
建设海洋管理基础信息系统、重点海区环境保障基础信息系统、海洋科学研究和公众服务基础信息系统,统一构建我省海洋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海洋信息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建立海洋信息服务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南海大数据处理中心。构建覆盖南海的气象、海洋观测预报系统,为救援、应急和保障等提供准确及时的海洋信息服务。加快布局建设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基地,整合发展建设海洋工程修造厂区。在洋浦和东方市工业园区建设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修造基地,重点发展深水钻井平台制造、深水浮式平台研发、海洋石油平台、储运处理装置修造、重型港结构件修造、渔业设备修造等行业。
海南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保障措施
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重大任务,海南要抓住机遇,重点谋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各项任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经济优势,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海上深度合作,为我国与东盟形成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一、打造南海资源开发保障服务基地
围绕南海资源开发的需求,整体规划,把海南建设成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初步考虑在海南岛及周边布局渔业、油气、旅游、救援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形成新的小城镇,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三亚南山港建设国际邮轮母港基地,构建与三亚门户机场优势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实现邮轮母港与门户机场功能充分融合,把三亚打造成为国际旅游中心。在临高金牌港建立海洋装备技术配套服务基地,东方填海打造油气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在海口建设预警预报、防灾减灾中心和南海海上救捞基地,在三亚填海打造南海海上救捞基地。在乐东、文昌、陵水、儋州建设功能互补的渔业服务基地。
二、实施最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
以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分布情况为依据,划定海洋生态红线,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重点海域的监测力度,推进一批海洋环境、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加强污染防控,重点对海口湾、三亚湾、洋浦近岸等湾口进行污染总量控制和动态监测,全面实施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进三沙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建设,加强对三沙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加强海洋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海洋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系统,选址建设国家级防灾减灾示范区,提升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
三、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针对当前我省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需求,设立具有引领创新作用的海洋科技重大专项,优先保障海洋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海洋科研平台,建立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建立海洋、水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海洋科研创新平台,联合省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涉海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以设立具有引领创新作用的海洋科技重大专项为纽带,吸引国家海洋局各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加入南海海洋科技支撑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海洋技术、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重点鼓励和支持海洋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鼓励引导涉海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四、努力打造海洋人才集聚中心
加快组建热带海洋大学,打造南海资源开发和建立面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学科,打造南海特色的人才培育和科研基地,积极开展南海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整合研究机构和人才资源,建立智库园区,引进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发展的国内外智库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信息咨询、对接服务、风险评估等智力支持平台。
五、加大金融政策支撑力度
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支持海南各商业银行向总行争取资金和信贷政策倾斜,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放宽信贷审批条件,确保涉海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信贷资金的供给。完善创新金融体制,打造休闲金融总部,实行自由货币兑换制度,推动海南离岸金融试点,增强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和保障能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通过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支持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利用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动设立海洋产业基金。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海洋工程装备、船舶修造业等海洋产业专用设备的租赁,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为我省海洋产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合作,以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加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合作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海洋人才培训基地等,打造企业投资合作平台。保持博鳌海洋论坛常态化,争取“太平洋岛国论坛”落户海南。积极开展海洋经济方面的国内外产业发展、经济文化、学术研讨等方面的交流。
(作者系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