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以说促思”
2015-06-22韩娟
韩娟
语言是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催化剂,思维与语言是密切联系的。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能用比以前更有效、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化。”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进行科学训练,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训练语言的多元化,促进思维的清晰性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在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师尤其要加强学生说完整话、说规范话的训练。如从准备课开始就要求学生能说出1面红旗、6朵花、7只鸽子、8棵树、谁比谁多几等。教学解决问题时,要让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可编儿歌,再配上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羊用只,牛用头,鲤鱼用条鸡用只,叽叽叽、叽叽叽;笔用支,书用本,果树用棵花用朵,啦啦啦、啦啦啦;飞机用架车用辆,单位名称莫用错,用错就要闹笑话,闹笑话,哈哈哈……”教学中,从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算式1+1=□时,教师就训练学生说“因为1和1组成2,所以1+1=2”。又如学生刚接触2-1=□时,就训练学生说“因为2由1和1组成,所以2-1=1”。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就十分清晰,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二、训练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严密性
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一定的严密性,通过他们的语言就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的交流,教师随时可以了解到学生思维的进程,获得信息反馈,从而及时施以点拨和疏导、强化或矫正。计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至于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用“先算……再算……这道题等于……”的句式说计算的过程。又如教学“9+2=□”,可先让学生合作操作,然后在展示平台上演示移动小棒的过程,直观地观察是怎样移动小棒的,就能一眼看出得数,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怎样操作的,最后总结操作过程,即先把2分成1和1,9加1等于10,10加1等于11。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强化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更具条理性,思维更严密。
三、训练语言的连贯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说完整的、连贯的话的训练。解决问题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教材从第一册起就把解决问题“蜻蜓点水”式地穿插于各个单元中,但是教师应该适当借鉴老教材的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那么首先就要进行语言训练,可用如下表格表示:
解决问题分类 训练内容 训练方式
主题图式的解决问题 说出得到了哪些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
表格式的解决问题 说出题意、条件和问题 学生小组说题意,指名说条件和问题
文字描述式的解决问题 用“条件是……问题是……列式是……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计算”的句式说 先“扶”后“放”,即先引导学生说,再让学生独立说
四、训练语言的变通性,促进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教师就要注意培养。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训练学生语言的变通性。如教学“12+5”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个位上两个一”和“五个一相加”这一重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十位与十位相加,个位与个位相加”的道理,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因为12里面有1个十,2 个一;5里面有5个一,2 个一加5个一就是7个一,再加1个十就是1个十、7个一,所以12+5是17。”有的说:“因为2+5=7,所以12+5=17。”又如在课后小结中,教师通过提问“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小结。这样做,既能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训练语言的多样性,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思维灵活性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灵活地转化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十一”是国庆节,那10月有多少小时呢?当学生列出24×31,并且用常规算法算出积时,可启发: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学生积极动脑,想出:①24×31=31×3×8;②24×31=31×4×6;③24×31=240×3+24。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前两种方法是把24分成了3×8和4×6,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而第三种方法的解释是:一天24小时,10天是240小时,一个月有3个10天,还要多1天,所以可以写成240×3+24。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独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某教师与某学生比,谁高?有没有办法使某学生看上去比某教师还高?学生想出五六种办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某老师走远一点,某学生就比他高了。”这时及时抓住学生这一思想火花,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大山很高很大,可它离我们很远,看上去就小了;某老师走远一点,就跟大山一样,看上去也小了,那某学生就比某老师高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远山近景的迷人风景画,让学生感受这种“近大远小”的意境。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要从低年级起就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训练,让学生有目的地“多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