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墨动画:失色的“国家机密”

2015-06-22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蝌蚪水墨动画片

文/本刊记者 陈 雷

《牧笛》

四月初,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马克宣在上海病逝,享年76岁。

虽然他的名字很多人未必熟悉,但那些他曾参与创作的动画片的名字,却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甚至构成了几代人童年记忆的重要部分: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他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下)》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中担任动画制作,后来在动画片《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作品中担任首席或主要动画设计、美术设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他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的多部动画片,如《山水情》《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等,在国内外动画电影节上屡获重要奖项。

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黄金时代的硕果仅存的亲历者,马克宣的离开,令“水墨动画”在新老媒体、业界内外一时成为社会热议的关键词。

诞生之初曾是“国家机密”

“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这是1962年,时任文化部长茅盾看完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后难抑兴奋之情,欣然而作的诗歌体“影评”。

与茅盾一样对水墨动画叹为观止的,还有外国同行和观众。

1980年,导演特伟去美国讲学时带《牧笛》去放映,美国观众报以阵阵掌声,他们的评价是“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

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览,观众看完《牧笛》后,一位日本动画界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获悉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马克宣

从1956年到1986年,中国有31部动画作品在全世界各类电影节上获奖46次,由此在世界动画界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中国动画学派”,而水墨动画显然是其中最富中国特色的重要片种。

水墨动画之所以如此受到国际动画界的重视和追捧,无疑取决于两点:一是中国首创,二是中国特色。如果说有第三点,那就是他们当时还弄不清其中的奥秘,对于这项动画新技术格外好奇。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国对“水墨动画”的探索,缘起于1960年1月31日,时任国家副总理的陈毅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影厂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水墨动画试验小组”。经过近三个月时间,拍了一部10分钟的《水墨动画片段》,包括《鱼虾》《青蛙》《小鸡》三个小片段,试验获得成功。

这项革新并非易事,它要突破动画片历来以单线平涂描绘形体结构的旧框框,必须创造出水墨形体的鲜明质感,使深浅、明暗的墨容,在动起来以后达到均衡统一而又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这就引起了绘画、摄影到特技等制作工序上的一系列的全新改革。

经过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反复实践,于1961年7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而关于水墨动画制作过程的相关技术信息,还曾一度被国家定为一级机密,可见水墨动画受到的重视程度。

水墨动画绕不过的四大名片

《小蝌蚪找妈妈》邮票

由于水墨动画其制作工序极其繁琐,光是在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摄影部分所花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相同片长的普通动画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惜工本”造价昂贵的艺术品、实验品,即便在曾经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并且是水墨动画发源地的中国,严格来说,水墨动画片的产量也极为有限,真正意义上的水墨动画,只有上海美影厂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和《山水情》,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雁阵》和《雪鹿》。而区区六部水墨动画片之所以能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显然并不取决于数量,而是质量。

而在这六部水墨动画片中,又属美影厂的这四部更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谓绕不过的经典。

史上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

《小蝌蚪找妈妈》

这部只有14分钟的动画短片以它的新鲜和动人名满天下。“单线平涂”的动画片第一次使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效果。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同时也是科普启蒙、寓教于乐的好教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像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该片于1961年荣获第14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4届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第1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第3届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有着“最妙的电影音乐”的《牧笛》

影片片长20分钟,却拍了两年:1961年筹备,1963年完成。这是一部田园诗般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片尾牧童骑在水墨淋漓的老水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的景致融而一体,又暗藏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那天真的牧童,潺潺流水和摇曳的竹枝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完全是中国格调。

影片中的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摄制组作参考。影片还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

《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该片的幕后阵容非常强。作曲吴应炬,也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片的音乐作者。《牧笛》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且,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

二十年后的“新作”《鹿铃》

这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

这部水墨动画片制作于1982年,与上一部水墨动画片《牧笛》相隔近20年。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很多东西都必须重新进行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

该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第13届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水墨动画巅峰之作《山水情》

影片完成于1988年,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

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水墨动画片传统的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鹿铃》

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濛濛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山水情》

被誉为“水墨动画”巅峰之作的《山水情》,在创作时就请了上世纪画坛劲旅“现代浙派”水墨画的开创性人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吴山明作画,编剧则是导演过《哪吒闹海》等名作的王树忱,充分考虑水墨动画的特点来做剧本,导演也都是上海美影厂重量级的人物:元老特伟、阎善春和马克宣。

该片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度优秀影片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19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短片汇展纪念证书;1990年获第14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1年获1989~1990年度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证书奖;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声音学会奖二等奖。

取胜之道亦是尴尬之处

毋庸讳言,水墨动画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动画片种,它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就目前的动画市场而言,尚无法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电影厂可以不惜工本、不计回报地将大师扎堆为一部影片服务一两年,这样的“艺术追求”,是那些讲求高效率、大规模生产的商业动画片无法模仿和追随的。

在外国同行眼中,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再加上有那么多任劳任怨的描线女工、着色女工和百折不挠的动画摄影师,才使得水墨动画成为中国人的专利。

水墨动画的衰落与计划经济解体同步,由于水墨动画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都很惊人。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原来仰仗巨大人力物力而产生的精品水墨动画就此销声匿迹。

在《山水情》时代已经进入上海美影厂工作的国家一级导演姚光华说,计划经济时代实报实销,且没有周期的说法,可以仔细打磨一部片子。随着自负盈亏时代的到来,制作团队自己要去找投资、做营销,那种不计成本地投入、可以让十几个人为一个镜头的处理讨论几天的场景,不可能再现。高成本的水墨动画电影就此搁置。

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脱离,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靠技术革新再次启程

或许“水墨动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需要“富养”,但市场“身价”又不高。而它的基本属性又是“电影”,并不是那种可以拿到拍卖行里拍个大价钱的“艺术品”,它根本生命力在于走向荧屏或银幕让更多观众观摩欣赏,所以它还是要靠市场来买单,除非它脱离或半脱离市场,变成国家供养或半供养的殿堂级艺术精品。

《山水情》

水墨动画的未来之路显然只有两条: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抬高身价。

对此,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说,水墨动画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在大动画产业成熟的背景下,我对找到水墨动画的商业模式很有信心。水墨动画在找到赢利模式前,或许不是靠动画片赢利,承接动画广告可能是个盈利点。

姚光华呼吁,既然老一辈对水墨动画的探索也是从无到有,如今年轻一辈利用技术革新一定也能有效地降低水墨动画的制作成本。数字化或许是水墨动画的发展方向,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要想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必须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上有大突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钱建平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现任厂长钱建平的“解决方案”则更具体:如何在新技术时代探索中国动画语言的动画电影作品,是美影厂当前最大的艺术追求。水墨动画,以前是美影厂的创造,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在试,包括国内一些动画公司,大多都在艺术短片上,我们想把它搬上大银幕。

他说,水墨是有表现力的,但光是以前手绘的水墨是不够的,因为水墨属于散点透视,它可能对电影表达故事存在一定障碍,我们可能要去试手绘水墨与电脑技术相结合解决电影语言的问题,怎么符合电影的表现,俯拍、仰拍、运动等。以前水墨是黑白为主,虽然说墨分五色,但这过于艺术,我们还是要用彩墨,如果这些技术实验完成的话,水墨动画大电影是可行的,实际上,我们已经买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儿童文学新故事。

中国水墨动画有着辉煌的过去和无为的现在,但愿它拥有复兴的未来。

猜你喜欢

小蝌蚪水墨动画片
水墨
小金鱼和小蝌蚪
泼尽水墨是生平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小蝌蚪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桥/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