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趋势与引导对策研究

2015-06-2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

朱 琳(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政治学、社会学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趋势与引导对策研究

朱 琳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将自己的生活与网络融合在一起,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尤其突出的是大学生网络行为不断出现问题。本文以安徽省高校720名大学生为样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引导对策。

大学生;网络行为;趋势;对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6.9%,网民中学生群体(比例为25.1%)占比最高。在中国网民中,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触新鲜事物多、信息面广,在互联网使用上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主要群体。然而,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尤为突出的是大学生网络行为不断出现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展开研究,对于预防大学生网络问题行为的发生和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在安徽省芜湖市三所高校抽取了72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对他们的网络使用状况展开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11份。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

在选取调查对象时,笔者充分考虑了样本的性别比例、城乡结构、年级区间等因素,样本构成均匀,所得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表1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全部有过上网经历,这说明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新奇,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全面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群体。

1.上网地点。稳定、安全、舒适的上网环境,受大学生青睐。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上网地点首选寝室,占40.7%;其次是校园网吧,占32.6%。另外,调查发现,手机上网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上网的又一新途径,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使用手机进行网上活动。

2.上网时间。长时间无节制的使用网络不仅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学业荒废的主要原因,还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调查显示,53.3%的大学生将自己的上网时间控制在 2小时以内,上网时间2-4小时的比例是37%。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使用网络时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和自制力。

表2:上网时间

3.上网目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相对单纯,位居前四位的是浏览网页、网络聊天、玩游戏和查阅资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36.7%、28%、13.2%、11.1%。网络如同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其功能也远比大学生所了解的要强大,但就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及其对于学习的帮助很容易被忽略,更加吸引他们的是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

4.上网费用来源。对于无经济收入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上网费用主要来源于“家庭支持”。调查发现,85.9%的大学生上网费用来自于“家庭支持”,7.3%来自于“自己打工”,5.4%来源于“奖助学金”,1%来源于“他人资助”,0.4%来源于“借他人钱”。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趋势

大学生网络行为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类社会行为。网络行为依托的“场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与现实环境不同,但其本质上仍是社会行为。

1.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重要场域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网民规模保持持续增长[1]。手机作为新的上网方式,具有时尚、迅捷、即时等优点,不断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大学生中手机已基本普及。大学生是我国手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 85.9%的手机能够上网,13.5%不能上网,0.6%不确定能不能上网;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也相当高,56.1%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然而,手机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手机容易刺激学生的攀比心理,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冲突,影响大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等[2]。关于“上课时间是否玩手机”的调查显示,11.5%的大学生“经常玩”,45.5%的大学生“有时玩”,30.4%的大学生“偶尔玩”,选择“从不玩”和“其他”的大学生比例是11.1%和1.5%。另外,手机上网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数据见下表 3)。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上网技术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玩弄手机,他们被形象地称之为“低头族”和“屏奴”。有学者指出,青年大学生中出现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他们成为手机的“奴隶”,甚至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被手机成瘾所困扰[3]。

表3:手机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真实性受网络虚拟环境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严重

活动理论研究者指出“行为受行为动机支配,它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且活动都要受行为目标的控制”[4]。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娱乐性以及“身体不在场”等特征,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完全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也不一定有预期的行为结果,他们经常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游走于网络世界,甚至表现出非真实的自己。调查显示,66.9%的大学生网上聊天时“偶尔会说谎”,仅18.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网络聊天时“从不说谎”(具体数据见下表4)。对于“网上聊天时撒谎、说脏话”这一现象,10.3%的大学生表示“有时也会说”,28.5%的大学生认为“这是正常现象”,16.6%的大学生对于这一现象表示“无所谓”,认为“不道德”“十分反感”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25.2%、19.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受网络环境和自身网络道德的影响,就目前现状而言其行为的真实性和诚实度均有待提高。

表4:您在网上聊天时说谎吗?

3.网络成瘾依然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络成瘾指的是不可自制地反复使用网络或从事网络活动。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比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网络游戏、网络交往、网络交易等方面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表现在网络游戏上。网络成瘾者典型表现是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等,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意图或行为[5]。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被网络空间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在网络空间中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忽略现实的生活和学业。关于“什么时间段上网”的调查显示,46.4%的大学生上网时间是“没有规律,只要有时间”。另外,每次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大学生仅占被调查者的7%,每次上网时间在1-2小时的占43.6%,2小时以上的占37%,4小时以上的占6.3%,6小时以上的占3.3%。笔者曾多年从事学生工作,据了解,逃课上网的大学生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连续多日在网吧通宵达旦,也曾有媒体报道大学生过度上网而猝死网吧的新闻。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成瘾依然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的重要“杀手”。

4.大学生对待网上信息垃圾的处理意识和处理行为稍显滞后

网络的传播形式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它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速度向网络使用者传输着各类信息。然而,在网络信息库给人们带来信息搜索便利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充斥着大量没有价值的信息垃圾,例如垃圾邮件、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或色情信息,有些网站甚至还携带病毒。调查显示,对于“网上的信息垃圾太多”这一说法,15.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53.9%的大学生表示“比较赞同”,23.2%的大学生表示“不太赞同”,3.6%的大学生表示“很不赞同”,4.1%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大学生们在网络使用和应用上始终走在前列,使用过程中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垃圾信息,尤其是色情信息的影响。调查显示,39.3%的大学生认为“上网容易受到色情信息影响”。可以说,“网络色情文化”已经构成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胁[6]。青年大学生身心和价值观均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非常容易受到色情信息的影响。“同学中是否有人浏览黄色网站?”的调查显示,10.3%的大学生表示“很多”,24.8%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多”,22.4%的大学生表示“很少”,3.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其余38.7%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主动浏览黄色不良网站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积极主动规避和处理信息垃圾的意识不足,行为也稍显滞后。

5.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交往

网络不仅可以提供物质生活的便利,还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逐渐成为他们传输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领地。大学生们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活动建立起与现实社会中不同的虚拟关系,和任何一种肤色的、来自不同国家的网民进行着交流和信息的传播。调查显示,67.8%的大学生有网友,24.5%的大学生没有网友,其余 7.7%表示“不确定”。另外,在关于“如何看待网上虚拟人际交往”的调查中,39.4%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通过网络交友”,9.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与网友联系”,2.4%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尝试网恋”,8.4%的大学生表示“网络交往影响现实人际交往”,40.1%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通过网络交友”。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网络交往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寂寞空虚和人际间交往的信任危机。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对策

随着参与网络活动的大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以及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网络必然会不断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应对挑战,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

1.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网民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有着浓厚兴趣和极大好奇,抵挡不住来自这个世界的各种诱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其道德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网络道德意识,主动抵御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引导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抵御诱惑的心理承受力,倡导科学健康的网络行为,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2.打造品牌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较中学阶段小、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的自由度高等原因,使得大学生自主控制的课余时间相对宽裕。除了用于学习外,很多同学会选择窝在宿舍上网或去网吧来打发课余时间。因此,高校应积极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呼吁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7],走进科学、走向健康,不要浪费或虚度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笔者所在学校所举办的五四爱心学校、江淮环保学校、阳光体育等品牌校园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大学生们积极投身于各类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校园歌手大赛、青春舞蹈大赛、舌尖上的家乡等文体活动,也极大地锻炼了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

3.出台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据笔者了解,一些高校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校园网、校园BBS、教学场所使用手机、大学生网络行为等管理办法,致使滥用校园网、BBS中肆意滋事或恶意灌水、课堂上低头玩手机、考试时利用网络作弊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高校信息中心、学生工作及教务管理部门应相互配合,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通过限定校园网每人每月最大使用流量、校园BBS实名制、禁止课堂上携带手机等明确规定,同时对加大违反规定行为的惩罚力度,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另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网建设,防治校园网漏洞,从源头上治理网络不良信息,减少大学生网络不良信息的被动接受。

4.构建网络平台,主动拉近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距离

“90后”大学生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也越来越将自己的生活与网络融合在一起,他们使用网络电子图书馆、学习网络课程、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打车等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的便利已毋庸置疑,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网络失范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数是“80后”甚至“70后”,他们对网络的熟悉程度、运用网络的能力及在网络空间的活跃度可能远不及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主动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利用管理者的优势主动构建公共网络交流平台,如QQ群、飞信群、班级论坛或个人主页,主动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拉近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距离。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7):4.

[2]楼锡锦,沈黎勇,林博峰.大学生使用手机状况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9,(2):75-76.

[3]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M].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4):16.

[4]李玉斌,武书宁,姚巧红,褚芸芸.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60.

[5]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5.

[6]刘福贵,姚梅.网络文化:信息垃圾、信息碎片与信息整合[J].图书馆,2004,(5):62.

[7]李立红.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N],中国青年报,2014-1-14(1).

Basic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Behavio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U Li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More and mor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 their lives with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gives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venience, meanwhile, its negative impact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on the students’ online behavior.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720 students from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online behavior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guidance.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behavior; trend; countermeasure

D669

A

1004-4310(2015)02-0077-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2.018

2014-12-17

2012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19);2011年度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基金项目(2011rcpy020)。

朱琳(1985- ),女,讲师,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新大学生之歌
展会信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