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颅MRA特征的研究
2015-06-21郑锐锋
郑锐锋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洛阳 471009
Petzold等[1]提出,SIP将导致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增加,国内有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最主要的病因[2-4];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导致脑梗死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仍是脑血管,而判断脑血管狭窄的客观无创的检查手段莫过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该研究整群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09年9月—2012年9月间住院治疗的329例SIP患者为治疗组,同时收集同期非SIP的329例为对照组,开展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颅MRA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研究设计中,参照2003年第6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确定的诊断标准,进展性卒中标准参考李建章的《对进展性卒中的几点意见》,整群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09年9月—2012年9月间住院治疗的329例SIP患者为治疗组,同时收集同期非SIP的329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44例,女18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38例,年龄在43~86岁之间,平均(67.2±8.5)岁;治疗组中男154例,女17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36例,年龄在 46~87 岁之间,平均(66.2±9.6)岁。
1.2 检测方法
对于进入观察的患者,观察人员详细询问病史并详细查体,行头颅DWI、MRI检查确定梗死的部位,通过MRA确定血管狭窄的部位及狭窄程度,并通过对比MRA与DWI、MRI图像确定有无责任灶。根据以上标准,剔除不符合条件病例后填写病例观察表,一周内完善病例观察表并结束观察。
1.3 观察指标
根据以上标准,对研究对象的脑血管狭窄个数、脑血管狭窄部位、脑血管狭窄程度、梗死部位等结果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对比。
1.4 统计方法
以上所有统计结果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按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①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脑血管狭窄个数比较的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脑血管狭窄个数比较[n(%)]
2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脑血管狭窄部位比较的研究结果,见表 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脑血管狭窄部位比较[n(%)]
2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部位比较在颈内动脉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脑卒中发病后,由于脑血栓形成过程在继续,发病后血管闭塞不完全或侧支循环代偿充足,只表现出闭塞血管的远端症状,由于卒中之后纤溶系统活性降低、高凝状态仍存在,血管闭塞进一步向近心端发展,从而破坏了缺血半暗带的侧支循环,使闭塞的脑动脉范围扩大,部分尚存活的中心区坏死,半暗带区扩大外移,使原有狭窄的血管闭塞,症状短暂稳定后又逐渐发展,症状递进式加重,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
有研究显示:进展性卒中发生在大血管病变中居多[5],其同时所致的脑动脉粥样硬化也相对越重,血管狭窄在进展性卒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显示二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部位比较在颈内动脉系统有显著性差异,进展组55例患者颈内动脉系狭窄,而非进展组仅有 12例,P=0.011<0.05,与汪飞等[6]的报道一致,同时二组患者的脑血管狭窄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9>0.05,表明与脑血管狭窄个数没有关系;此外Bang等人发现严重大脑中动脉狭窄是韩国患者卒中进展的重要预测因素。王霆等[7]等通过研究认为侧脑室体旁梗死常预示有进展的可能。程丽妞等[8]认为进展性脑卒中分水岭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迄今为止,SIP病因仍未完全搞清,SIP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在其相关的多种危因素中,既有患者本身的因素。也有多种其他因素。基于此,对于脑卒中患者,当合并脑内大动脉狭窄时,狭窄血管的血液供应区域,尤其是位于供血交界的分水岭区脑组织最容易出现低灌注状态,故对于提示合并脑内主要动脉狭窄的进展性卒中患者首先应积极予以扩容治疗,以增加缺血区域脑灌注。
[1]Petzold S,Kapellen T,Siekmeyer M,et al.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xtra pontine myelinolysis in children with new onse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Pediatr Diabetes,2011,12(5):513-517.
[2]Jeng JS,Tang SC.Liu,HM.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 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0(8):1423-1432.
[3]Yang F,Liu L,Li M,et al.Pattern of cerebrovascular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stroke[J].Clin Neurosci,2013(20):979-983.
[4]Wang Y,Zhao X,Liu L,etal.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the Chinese Intracranial At herosclerosis(CICA S)Study[J].Stroke,2014(45):663-669.
[5]Cuadrado-Godia E,Jimena S,Ois A,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large-vessel carotid strokes[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3(84):305-309.
[6]汪飞,倪初源.进展性脑梗死与稳定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181-184.
[7]王霆,蒋纯新,江宏杰,等.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2):101-103.
[8]程丽妞,白树风,杜敢琴,等.基于 CISS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