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礼乐教育 促进习惯养成
2015-06-19张杰利
张杰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家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旅行,但在旅行时所表现出的素质却让人汗颜。社会公德缺失,连扶起摔倒的老人都成了一个两难选择,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之所以造成现在这种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礼乐教育。
什么是礼乐教育
在儒家学说中,礼教、乐教、诗教一直是教育的重要方面。礼乐教化也被认为是成君子之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但现在几乎很少有人了解礼乐文化,“礼乐”一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一方面受到例如《狂人日记》等的影响,认为礼教是吃人的,是封建糟粕;另一方面,也从未真正翻看过有关“礼乐”的书籍。于是,这种陌生与误解一直存在并影响着我们对真正的“礼乐”的看法。
那么,“礼乐”的本来面貌到底是什么呢?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礼”旨在提供行为规范。“礼”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一切行为的准则,个人仪容、家庭礼仪、校园礼仪、餐饮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这些都离不开“礼”的存在。
“乐”,目的在于陶冶内在心性,使心灵高度和谐。儒家所言的“乐”,不是现今的音乐,而是指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德音雅乐。儒家所说的“礼”,一般包含着“乐”,因此广义的“礼”与“礼乐”是同一概念。
“礼乐”双修,对于个人,既可成就君子风范,对于国家社会,也可以“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为什么要开展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旨在通过礼乐滋养学生身心、唤醒学生内在的心性,自觉、自发地理解、认同并实践着这些外在的礼仪规范。例如,唤醒学生心中的敬意、恭敬心,那么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将礼乐教育引入学校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校园礼仪的养成,也同样有助于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礼仪表现。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如果通过我们的教育能使更多的学生变得知礼、懂礼,而这些学生再影响家庭、社会,相信整体国民素质一定会提高,“礼仪之邦”的称誉也会实至名归。
学校需要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低年级段(1-2年级)习惯养成更是重中之中。而此方面的内容也是传统礼乐所重视的内容,且大部分内容同样适用于现代学校教育。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开展传统的礼乐教育十分有必要,它关系学生一生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素养的提升。
如何开展礼乐教育
1.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
低年级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时,实践养成的时间要相对多些,理论阐释的时间要少一些。
保证教学与训练时间。由于目前的小学没有礼乐课程,因此,若要开展礼乐教育则需要保证教学时间与礼仪训练时间。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见缝插针,利用好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每节课前,利用2分钟时间播放德音雅乐,净化学生心灵,同时诵读一两句与礼乐有关的句子,不断强化学生的道理认知;早读时间,穿插进行礼乐教育;中午利用处理练习的时间来习礼,进行礼乐教育行为规范的演练;利用主题班会时间,集中学习礼乐知识……这些措施要尽量保证每天都能实行,保证时间,同时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教学时间。
反复训练,形成习惯。真正的行为规范的养成,离开了大量反复的练习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具体的礼乐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礼的演习,不断、反复训练学生的礼仪规范,直到形成习惯。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衣冠、几案、环境整洁时,一开始,老师每天中午需要抽出10到15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相关方面的卫生检查,若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保证书桌、桌位的整洁。同时设置专门负责的小干部,随时提醒与检查大家的服饰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一些突发状况及实践互动,还要开展专门的行为规范的训练。例如,学生收拾文具、书包较慢,在发现问题时,立刻对其进行训练,并在随后的教育中不断重复,以帮助学生巩固与牢记这些要求。
结合班规、年级口号、学校口号,融入日常的德育工作。传统礼乐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现行德育工作相同的,因此开展礼乐教育要与德育相结合,融入日常德育工作。一方面,结合班规、班级口号、学校口号,制定出恰当可行的行为规则,布置在教室中,营造氛围,并随时对照检查。例如,在制定二年级组的行为总目与细则时,我以礼乐教育中的“静、敬、净、雅”为纲,结合具体教育内容,分版块、分阶段列出训练重点与目标,循序渐进,一步步实施。另一方面,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随时关注学生礼仪教育,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滴。
2.外部条件保障
提升教师自身礼乐文化修养。传统礼乐教育的延续与传承,需要教师来实施,可以说教师礼乐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养的形成。教师提升自身礼乐文化修养,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培训班,另一方面可阅读相关书籍。传统蒙学教学十分重视礼仪规范的培训,被称为“洒扫应对的学问”,相关方面也有很多书籍可供参考,如《弟子规》《小学》《同童蒙养正》《教子斋规》《洞学十诫》等。
配套教材。小学礼乐教育目前处于刚起步阶段,因此没有成熟的配套教材。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编订的教材《中华传统礼仪教程》也处于试行阶段,需要不断地修订。已经开展礼乐教学的学校,一方面可以暂时使用此教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这套教材,使之成熟,以供更多的学校使用。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出适合自己所教学段学生特点的礼仪教学内容与方式。《中华传统礼仪教程》的内容丰富而清晰,因此笔者在实施时,主要依据书中的分类与内容要求,同时结合传统蒙学教育中的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些关键内容,并制作课件,增加习礼分量,添加图片示例,探索校本化教学教材,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
获同年级组及学校的支持。传统礼乐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有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明白,因此,在推行时需要获得同年级以及学校的支持。笔者所在的学校,校园文化开放、包容且尊重传统,因此很容易得到同年级组的支持与帮助,将传统礼乐内容作为年级目标与口号,纳入年级组的行为目标的制定中。而学校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将礼乐作为一门社团课,纳入全校课程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开展。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礼仪规范。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依靠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重要。目前环境下,社会教育无法把控,那么就要尽可能将家庭教育纳入。一方面,向家长普及传统礼乐文明知识,利用家长信等手段,及时沟通,消除误解,获得家长的支持,并将阶段实施目标与家长共同分享,一起帮助学生成长。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随时分享与了解学生的践行效果。我在班级微信群里展示学生每方面的进步,让家长看到学生的点滴成长,也建议家长在微信中转发学生在家庭中好的行为规范的图片,让全体学生、家长及教师看到他们的进步,形成礼乐学习与实践的氛围。例如,开学初,我发起的“晒早起”互动,就在培养学生早起铺床、叠被、穿衣、洒扫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学生在班里氛围的带动下,慢慢都能做到这些要求。实践证明,亲身实践远比反复说教有效。
在小学低年级段开展礼乐教育十分必要。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侧重习礼实践,辅之以适量的理论讲解,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从教学自身环境与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共同推动礼乐教育,促进学生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