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

2015-06-19唐元张静

山花 2015年10期
关键词:瘟疫学报灾害

唐元+张静

灾害多倾向于自然造成的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影响,主要类型有地震、火山、风灾、水灾、火灾、旱灾、雹灾、雪灾、泥石流、瘟疫等。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伴随着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漫长历程,作为一类攸关生死存亡的重要遭遇与记忆,灾害不可避免地成为古典文学中的重要题材。本文将古代文学领域内,反映自然灾害的各种书写,称之为“灾害文学”。

古代灾害文学蔚为大观

上古神话中的大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触山等都与先祖曾经经历的重大灾害有关。而灾害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正因为面对严重的洪水与虫灾,远古先人才有了这种急切的呼告。《诗经》中涉及约十四次自然灾害。[1]《楚辞·招魂》篇中的“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等也关乎自然灾害。随后的历朝历代,大型灾害如建安年间的大瘟疫、北宋熙宁十年的黄河决水、康熙十八年的京畿大地震等,文人们都会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形诸笔端,其他一些小型的灾害也会引发文人们的创作。例如全宋诗中有关灾害的诗作“据我们初步统计有六千余首”[2]。而且,灾害书写还广泛存身于各种文学体裁中,无论正史、野史、方志或者笔记,其他书、奏、章、表、序等文体,都不乏对灾害的描写与议论。小说如《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五回中写浙江的海溢,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地震》《柳秀才》《牛瘴》《雹神》《水灾》等篇目都是书写各种灾害,灾害文学作为一项悠久而深刻的传统,在古代文学的殿堂里从未间断过。

浩瀚的古代灾害文学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无论从题材的重要性与典型性,还是技巧的丰富性与艺术的审美性,或是情感的深刻性与哲理的思辨性,都可以登堂入室,获得被鉴赏与被研究的价值。如商汤王《祷雨辞》:“政不节欤?使民疾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欤?妇谒盛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欤?谗夫兴欤?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它写在旱灾的背景之下,情绪上的惶恐、内心的自责和对雨水的期望,共同交织为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用叠沓的句法与重复用字法发言为句后,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性。《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十月之交》描写了复杂多样的灾害,有日食、月食、电闪雷鸣、洪水滔滔、地动山摇。一切都结束后,大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也成为古往今来描写地震的经典句子。曹丕的书信名篇《与吴质书》的写作背景是建安年间的大瘟疫,建安七子中有先后六人“一时俱逝”,文中深深流淌着岁月和瘟疫带来的迁逝之悲。

白居易元和三年(808年)的《贺雨》诗在文学史上较为引人注目,以至皇帝亲批,学士盛传。宋僧智圆在《读白乐天集》中说:“謇谔《贺雨》诗,激切秦中吟。”直至清代,张品桢还谓:“高吟《贺雨篇》,孰是音可嗣。”(《读白乐天诗书后》)韩愈的《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笔墨奇崛雄伟,是描写山火的经典之作。宋代梅尧臣的《秋雷》对“向无一日雨,今无一日晴”背景下的天人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最后一句“水衡虽努力,岂将雷雨争”,还是在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即便是到了今日,其富有哲学辩证性的观点依然魅力无穷。又如清人汪中的骈文名篇《哀盐船文》背景是乾隆三十五年的仪征盐船大火,文中写尽火灾惨状,又充满悲悯情怀,被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哀盐船文·序》)。

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张堂会有专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是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民国时期的灾荒文学书写。但关于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系统的专著问世,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仍是论文。

属于宏观研究的,有侯英、刘宏川的《灾害文学研究初探》(《时代文学》2010年第2期),这是比较早期对灾害文学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文章,其将单纯表现灾害内容的文学作品视为灾害文学,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再有李福、崔亚红《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抗灾意识》(《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一文提炼出“灾荒文学”:“时刻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环境,梳理总结自然生态规律与生命伦理,展现人类与灾荒抗争的细节与场景,这类作品即可称之为‘灾荒文学。”并认为这部分作品“堪称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并构成古代文学重要的特色之一”。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灾害文学,近年来比较显著。主要是从文学作品中钩沉资料,进行灾害史研究。例如李铁松《两宋时期自然灾害的文学记述与地理分布规律》(《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第1期)指出宋代文学家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记述灾害的文学作品,从中可以提取古代灾害的准确信息。谭丽婷在《清代广东诗歌中的自然灾害概述》(《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期)中通过对广东诗歌中的自然灾害信息进行初步梳理,展现了当时灾害对人们的影响及应对的场景。刘卫英《明清灾害叙事中匿灾事象的文学言说机制》(《东疆学刊》2013年第1期)认为:“官员德行驱灾模式派生并加剧了官场匿灾恶习。而古代灾害文化的‘人治特征,则是灾害文学言说中的深层政治内涵和文化渊源。”此外,李文海《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李彦宏《从明清湖南灾荒诗歌看湘人生存环境的变化》(《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张堂会《从诗歌看清代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济》(《兰州学刊》2011年第5期)等,都是属于这方面的研究。

还有一部分是对灾害文学进行人类学或者母题研究的,这是因为古代的大部分灾害书写,都透露出浓烈的宗教或神秘气息。例如吴广平《〈蜡辞〉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文化学刊》2008年第4期)指出其反映了先民在原始巫术思维引导之下,希望利用咒语来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袁心澜《先秦诗歌中的自然灾害母题与意象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指出“先秦诗歌中的自然灾害母题经历了从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最初形态走向祈求土地和人类双重丰产的过程”。王立《〈聊斋志异〉灾荒瘟疫描写的印度渊源及文化意义》(《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佛经翻译文学与〈聊斋志异〉瘟疫、灾害母题》(《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又指出《聊斋志异》中的瘟疫与灾害多与佛经母题相关。

对灾害书写进行文学研究的主要有如下角度:以时代为单位进行研究的,有王秀臣《先秦灾难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文章指出先秦灾难文学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类心灵世界的展示,这些特点成为后世灾难文学的原型。以作家为单位进行研究的,刘艺《杜甫天灾诗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13年第1期)指出:杜诗中有近七十首诗歌涉及天灾,这些诗歌真实细致地记录了他所经历的各种天灾,反映出人们真实的生活苦况和思想感情,这一点也是“诗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夏平《白居易的灾害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3期)主要研究了白居易的五首灾害诗。王菽梅《试论王禹偁的灾害诗》(《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认为王禹偁的灾害题材诗歌集中描写水旱灾害,体现了其理性思考和忧患意识,展现了古朴淡雅的艺术风格。此外还有李朝军的《论梅尧臣的自然灾害题材诗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等。从灾害类型来展开研究的,如侯英《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看中国古代地震诗歌》(《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归纳出古代地震诗歌在内容上的某些共同特点。此外还有王立、刘卫英《清代火山地震叙事的文学言说》(《晋阳学刊》2013年第1期)、杨莹樱《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闵祥鹏《唐诗中的瘟疫》(《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13期)等文章。

研究灾害对文学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在建安年间的大瘟疫,如赵建军《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对文学的影响》(《阴山学刊》2007年第1期)、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指出:建安时期的频繁天灾给建安文士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使得他们既有“不朽”的功名思想、及时行乐的心态,也有游仙之情趣。但也间接促成了文学批评的繁荣。从文学艺术性角度探讨的,目前只有侯英、唐元《康熙十八年地震诸家诗研究》(《短篇小说》2013年第14期)一篇,文章从康熙十八年京畿地震诗歌入手,讨论了地震诗歌所应具备的艺术因素。

近年来灾害频发,催发了灾害与文艺关系的一系列文章陆续发表,显示出“一种较为强劲的学术发展态势,也预示了更为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3],但总体上讲,学界对于古代丰富且深厚的灾害文学研究,还是关注不够,探究不深的。例如关注的作家作品非常有限,尚没有对古代灾害文学进行全面的钩沉与整理;研究灾害诗歌的比较多,而对其他文体关注得较少;多是从灾害文学中提取史料,而匮乏对文学艺术与技术本身的研究;多注重灾害文学的社会思想属性,而忽视其美学属性,尤其是学理的探讨;尚未对中外灾害文学进行对比研究;对古代灾害文学的缺陷也缺少反思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认为从文学艺术与技巧角度研究古代灾害文学将是重点所在,例如可以是灾害描写的语言技法与构思手段、灾害文学选择的意象与文体等方面。其他例如古代灾害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创作主体的灾害意识与灾害思想、灾害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等,都可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的新方向所在。但核心点应是紧密地围绕着“灾害—作家—作品”为中心,以理性的学理探讨和深沉的人类情感来探讨这一系列重要问题,最终将灾害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创伤”作为研究的旨归所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两汉儒学文献中的灾异书写研究》(20140111)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袁心澜.先秦诗歌中的自然灾害母题与意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

[2]王宇飞.宋诗与宋代灾害探研[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李继凯.揪心痛楚的文艺研究——代“文艺与灾害”专栏导语[J].湘潭大学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唐 元(1983— ),女,河北邢台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张 静(1982— ),女,山东威海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猜你喜欢

瘟疫学报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瘟疫算个啥
致敬学报40年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