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2015-06-19李老邪
李老邪
关于药,有两个真相——“药食同源”和“药毒同源”。关于药食同源这件事,营养学者们已经为我们详细介绍。那么此处我们就来简单谈一谈“毒”。
从谋杀到治病,毒与药这对相爱相杀的同胞兄弟,曾共同在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药理学对应,有一个学科名为毒理学。如果说药理学是个研究药物的学科,那么顾名思义,毒理学是一门关于“毒”的学问。
食用什么能让人瞬间毙命,什么能不留痕迹地令人逐渐衰竭,什么会让人终生无法怀孕,什么能将一名正常人变为疯子……当然,毒理学不是用来研究这些的。
不过,据说,每一个深宫中的娘娘都是毒理学霸。
“毒”到之处
随着人类的出现和族群的壮大,毒药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其通常作为武器、解毒药或医疗药。在远古时期,原始部落与早期文明把它作为一种狩猎工具,来加速并确保猎物或敌人的死亡。
到了后来,毒药的运用开始不再局限于致人死地。在电视剧中,为了个人目的而加害他人,而又不至于损其性命的投毒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各种宫斗剧中必不可少的堕胎情节。但是那些堕胎药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古代的堕胎药最早叫断产药,是避孕技术不发达的产物。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它的业务领域才逐渐拓展,成了“宫斗神器”。
唐朝之后,医药方面缺乏正规的管理制度。后世草药命名及记录方式混乱,就拿宋代《证类本草》来说,记录在册的堕胎药多达55种。这些药物多为“活血化瘀”“通畅五脏”类药物。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只是对孕妇具有副作用,而不具堕胎功效。
比如常在宫斗剧中出场的麝香,虽具破血化淤功效,但因宫斗剧的盛行,其被迫背上“闻之流产”这一罪名,实属冤枉。
电视剧里,七窍流血而亡也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死法。
然而,在古时的医学著作中,并未有关于此词用于中毒症状的描述。毒发出血以口,鼻,下阴,肛门为主。据考证,“七窍流血”一词,最早出现于元朝孟汉卿的小说《张鼎智勘魔合罗》。在现实中,这却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在众多杀人手法中,毒的最大“优势”,便是其隐蔽性——当人体中毒后,往往呈现出的是某些疾病的状态,杀人于无形。
这样一考证,电视里涉及毒理学的相关错误还真是不少。不仅如此,从《奥德赛》和其中的食莲花者,到《天龙八部》中的悲酥清风,现实中不存在的药物充斥于文学作品里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
当然,为了情节与艺术需要而虚构一些药物并非不可原谅。而且,正如开篇所说,作为一门学科,毒理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如何稳准狠地给人下毒。那么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呢?
事实上,恰好与下毒相反,这是一门为了“防毒”而设置的学科。
“毒”到之见
从名称上来看,这是一门酷毙的学科。“毒理学?难道是研究如何毒害人的?”有人在网上吐槽。
别闹,毒理学很严肃。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属预防医学。外源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分类复杂,研究对象广泛。
很多人会对毒理学这个名字产生好奇,而想要速成学习。而速成对于毒理学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作为一名应用学科,它的知识体系基于药理、生理、病理的架构,而且正如其他一切应用类学科一样,毒理学的研究需要做大量实验。
学习毒理学,不等于学习下毒与解毒,而是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模型,监测到毒性生物标志物。简单讲,就是发现毒性是否存在、存在于在哪里。如果不进行实践检测,而仅仅试图靠书本学习方法,就好比一个从未开过车的人妄想不考科目三便能获得驾照。
先学好生物与化学,再对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一系列学科进行过研究,这样你在最终接触毒理学的学习时,才能显得游刃有余。
“毒”家之声
一般来说,我国各医学院的预防医学系或公共卫生学院都设有卫生毒理学专业;法医系有法医毒理学专业;而药学院则有药物毒理学专业。
虽然这一学科看似不那么热门,但其地位却不可低估。
比如,当市场上有新的保健品与新兴食品出现,其上市前都有相关人员运用毒理学方法对其进行过验证。类似化学物在我们的食物中的安全限量的制定、食品安全性的评估、相关卫生标准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都属毒理学分支学科食品毒理学的范畴。
毒理学其它分支学科比如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等,一切同理。
最近有个悲伤的故事,随着各式各样的化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毒物已经从武侠奇幻小说中逐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一问题上,为了商业目的与利益,对食品药品毒性胡乱进行评价的水军层出不穷。
对这些问题最有发声权威的正是毒理学家,他们的声音在哪里?
在污染物分析和评价、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等问题上,衷心希望权威的毒理学家能够多多发声,说得多了,这些代表真相的声音便不会再被大众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