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迈向新高度
2015-06-19苑听雷
苑听雷
在俄罗斯看来,一国领导人是否出席这场阅兵式,成了该国与俄罗斯关系的“试金石”。这更加凸显了习近平主席出席的意义。
进入2015年,俄罗斯在外交上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曲线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与西方关系陷入冷战后的历史最低点,而与中国的关系则达到历史最高点。这两个点在时间上的重合,本身并无必然的因果逻辑,只是一种巧合。而习近平主席在春夏之交的一次莫斯科之旅,则为这种巧合更增添了一层戏剧化的色彩。
习近平——红场阅兵的默认“主宾”
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习近平夫妇坐在了普京的右手边,而坐在普京左手边的则是俄罗斯的“二战”老兵、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他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健在的苏联元帅。一左一右的安排,似乎体现了普京对俄罗斯在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上的定位。
根据俄罗斯宪法,一个人当选俄罗斯总统,也就同时成为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作为这场阅兵式的主人,普京当天在克里姆林宫接待了大约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其中,最后一个抵达克里姆林宫的是习近平,在阅兵式观礼台上坐在普京身边的,还是习近平,而在阅兵式后向无名烈士墓献花时与普京并肩而立的,仍然是习近平。从这样一连串的特殊“礼遇”不难看出,习近平几乎是红场阅兵式默认的“主宾”。
短短的两天里,习近平在莫斯科马不停蹄地出席了一场又一场的活动,其中包括俄罗斯为卫国战争举行的阅兵式、焰火表演和音乐会,与总统普京的小范围和大范围会谈,出席两国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接见在华作战的“二战”老兵和援华专家亲属……甚至还抽出时间跟俄罗斯东正教的最高领袖——基里尔大牧首见了一面。
其中,分量最重的成果,当数习近平与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亲自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洋洋洒洒数千字,几乎涵盖了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从维护“二战”的胜利果实到保持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从叙利亚危机到乌克兰局势,将两国在各个重大事项上的一致原则和立场列举了一遍。在这份《联合声明》中,还有一句很容易被忽视的话——“开始筹办中俄媒体交流年”。
“过年”,似乎是中俄关系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十年前开始,两国就举办了一个又一个的“年”。2006年、2007年的“中俄国家年”,2009年、2010年的“中俄语言年”,2012年、2013年的“中俄旅游年”,2014年、2015年的“中俄青年交流年”……中俄为何如此热衷于“过年”?
实际上,对于中俄这样一对稳定而高水平发展的大国关系而言,“过年”是一种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将两国关系中的某个领域推向新高度的有效手段。无论是“俄语年”和“汉语年”在两国掀起的“俄语热”和“汉语热”,还是“中俄旅游年”为两国带来的游客数量的突飞猛进,都让人记忆犹新。而“中俄媒体交流年”除了旨在加强两国媒体之间的直接交流外,更寄希望于借助媒体的手段来提高两国民众的相互认知和了解。即使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本国的主流媒体仍然是一国民众了解另一国情况的最主要途径。
中俄共同纪念二战胜利的背后
早在去年,中俄就宣布要“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场战争,对俄罗斯人而言叫做“伟大的卫国战争”,对中国人而言则叫做“抗日战争”。尽管名称不同,但留给两个民族的伤痛却一样深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主战场,中国与苏联两国伤亡军民总数分别为3500万和2700万。
5月9日,这场号称俄罗斯在冷战结束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阅兵式,由于俄罗斯遭受西方的封锁和制裁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看来,一国领导人是否出席这场阅兵式,成了该国与俄罗斯关系的“试金石”。因此,西方领导人集体缺席红场阅兵式更加凸显了习近平出席的意义。
在红场阅兵式举行的两天前,习近平在俄罗斯最重要的平面媒体——《俄罗斯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文章。文中列举了毛岸英、唐铎、胡济邦、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员等曾经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中国人,并反复强调中俄“坚决反对否认、歪曲、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图谋和行径”的共同立场。5月9日的阅兵式上,普京也做出了相似的表态:“坚决反对任何否认、歪曲和篡改‘二战历史的图谋,坚决谴责任何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行径,要尽一切努力阻止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中俄元首为何要如此反复一致地强调对历史的态度?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说:“现在还有一些国家和势力固守‘冷战思维,否认历史真相,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其实,无论是俄罗斯想要融入西方世界的努力失败,还是中国在南海及周边地区屡屡遭遇的挑衅,无一不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中俄共同纪念“二战”胜利的背后,反映出两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高度一致的立场以及共同面临的诸多困扰。
“政热经冷”成为过去
本次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在经贸领域的最重要成果,当数两国元首签署发表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启动了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方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对接,旨在开拓欧亚大陆新的增长空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亚经济联盟就是俄罗斯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作为一个概念,“欧亚经济联盟”最早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公民在就业、关税等领域造成的诸多不便。2011年前后,担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开始努力推动这一设想,并最终于今年1月1日正式启动。在俄罗斯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的大背景下,这一联盟更像是一个“逆境而生”的产物。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共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五个正式成员国。根据《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欧亚经济联盟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与我国政府颁布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中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为实现对接、推动区域合作,将扩大投资贸易合作,促进相互投资便利化和产能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扩大贸易、直接投资和贷款领域的本币结算以及通过丝路基金、亚投行等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合作。正如王毅外长所言,该联合声明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欧亚大陆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曾几何时,中俄关系被不少外媒评价为“政热经冷”,因为当时尽管高层往来十分密切,但双边贸易额多年在低水平徘徊——200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仅有80亿美元。
根据两国提出的目标,双边贸易额将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000亿和2000亿美元。尽管同中日、中美贸易额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中俄贸易额的战略性、创新性的考量却是中日、中美贸易所无法相比的。
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中俄经贸合作已经开始将着力点放在战略性大项目的合作上,双方在努力推动合作模式从以往单纯的贸易转向联合研发、联合生产。而双边贸易结构也开始从能源资源为主转向制造业、高科技、航空航天等多元组合。
5月8日,习近平与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共同见证了两国在能源、交通、航天、金融、新闻媒体等领域共计31个合作文件的签署。这些合作协议金额大、期限长、深度广。其中,“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俄罗斯储蓄银行60亿元人民币信用额度协议、中俄投资银行协议、中俄重型直升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北斗与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等均备受瞩目,也体现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最显著特点——战略性。或者说,两国高水平的政治关系正在逐步转化为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实际成果,曾经的“政热经冷”必将成为过去。
“北斗”牵手“格洛纳斯”为中俄务实合作导航
格洛纳斯是什么?还记得去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普京赠送给习近平的那部俄产智能手机YotaPhone-2吗?这部手机的定位和导航功能就是使用的格洛纳斯卫星定位系统。
当今世界主要有四种卫星定位系统:美国的GPS、欧洲宇航局的伽利略、中国的北斗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而这其中,目前处于绝对领先和垄断地位的,毫无疑问是美国的GPS。
通常一套卫星定位系统基本都可提供两种定位数据:民用和军用。以我们日常使用最广泛的GPS为例,手机、平板电脑所使用的,只是GPS的民用数据,其特点为精度低、免费无密码对全球开放;而精度高的加密军用数据则只有美军和盟友可以使用。
当前,卫星导航系统不仅用来为海陆空交通平台提供导航,也为大量军事设施提供制导服务,且几乎不受天气影响。但与此同时,对GPS的严重依赖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担忧:且不说在发生战争时美国可以单方面关闭信号或对信号进行加密,即使在日常交通等民用领域,一个国家的整个导航、定位及制导系统都严重依赖于别国的导航系统,也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即便是美国的盟友欧盟,也不惜花巨资研制自己的伽利略导航系统。
目前,无论是北斗还是格洛纳斯,在精度和覆盖范围上都与GPS有较大差距,但这恰好成为两国联手合作的重要基础。例如,格洛纳斯的定位服务范围侧重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而北斗的服务范围则覆盖稍稍偏南纬度的地区,如果实现联合导航,那将是同时提高两个系统用户的导航精度和服务范围。
而在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看来,北斗与格洛纳斯的合作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因为“中俄两国导航系统的合作在北约成员国使用同类产品的背景下看起来十分合理”。罗戈津认为,如果说GPS和伽利略定位系统在覆盖北约成员国方面已经在相互配合补充,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俄中导航系统开展积极合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