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亚洲共赢的必经之路
2015-06-19张利娟
张利娟
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题的主旨演讲,使“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世界发展潮流在向前走,但是这一步伐已经明显放慢。各个区域的合作模式和框架都在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向前走,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区域一体化的诉求逐渐强烈,同舟共济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陈须隆认为,“亚洲命运共同体”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我们对世界形势和时代潮流的判断,在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危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另一方面是中国对世界关系的判断,也是中国外交战略的追求,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是全方位的、深入的,中国外交战略追求的核心是建立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合作是路径和指针,共赢是结果,包含‘命运共同体,打造紧密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追求、目标和结果。总之,要把推动建设‘命运共同体这种战略追求建立在世界大势及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判断上。”
亚太地区经济结构复杂、经济互补性强、增长潜能突出、拥有广阔市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要在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新规则、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亚洲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愈来愈强烈,经济的互补性形成了该区域的天然联系。‘一带一路战略虽然由中国提出倡议,但实质是一个各国合作共享和共赢的倡议,是一个国际公用产品,有助于周边国家更多地从一体化经济中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且最终将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
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是中国的大手笔,也是中国对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定位与认知,其内涵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政治上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安全上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概念,包含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各方面内容。
建设“命运共同体”,需要有大举措。对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其中的四个关键词“平等、合作、安全、包容”是“命运共同体”的四个支点。
陈须隆则认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加强“命运共同体”意识,要意识到现在亚洲各国相互依赖性的加深,同时要反对冷战思维、赢者通吃、霸权主义等,“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另一方面,“利益共同体”是坚实的基础,经济上实现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然后进一步向安全、文化、社会层面等方面拓展。
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可以说是身体力行。具体来说,就是“三个不动摇”: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坚持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这“三个不动摇”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现阶段看,伴随着中国投入的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已经起步的“一带一路”战略将覆盖亚欧非三大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推进将连接亚欧两大经济圈,促进沿线国家间相互合作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举措。
经济是发力点
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致力于将中国利益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机会,加强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是通往政治认同与实现地区稳定的首要条件,也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发力点。
“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多个国家国情相似、发展阶段相近,利益交集点多、涉及面广。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沿线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数属于低收入国家。
“亚投行顺应了亚洲或者说欧亚地区发展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愿望十分迫切,其发展需要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而现有的相关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亚投行可以说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陈须隆告诉本刊记者。
“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这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新前景。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各方利益的交融点,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发达国家因深陷次贷危机、债务危机而难以在短时期内重回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舞台,这使得亚洲国家不得不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面向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以此替代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另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亚洲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使其有能力依靠自身和区内力量实现下一步的经济发展。
“在所有复杂的关系中,最容易求同的是经济,经济是基础,在亚洲经济多元化、发展不均衡等背景下,最容易超越‘异找到‘同的就是经济,因为该地区经济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繁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告诉本刊记者,“经济先行可以满足该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改善了,其他问题相应的会得到缓解和解决。因此,从经济角度去用力,着力点是对的。”
4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基斯坦,进一步推动了双边经贸合作,特别是加快推进了“中巴命运共同体”重要载体“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5月9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商定,将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俄方“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5月10日至12日,习近平主席五年来第二次访问白俄罗斯,其间两国地方和企业共签署合作文件25项,累计金额近70亿美元。
“亚洲国家认识到合作的利益交汇点,比较积极,可以说是开了好头。认识上有差异性,有人先有人后,这都很正常,但合作不分先后。”徐洪才说,“‘一带一路”合作建立在沿线各国谋求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诉求基础之上,这是‘亚洲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基本前提。”
安全之轮不可轻
有人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亚洲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亚洲的持续稳定与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大国在地区的根本利益,还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安全格局和未来发展。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成分最复杂、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大洲,亚洲从近代以来就是世界上矛盾冲突最多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亚洲也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与之而来的,还有各类冲突,以及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造成的风险。
陈须隆指出,亚洲安全合作与地区经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亚洲安全合作为地区经济合作创造前提和保障,经济合作反过来促进和巩固安全合作。“‘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靠安全与发展两个轮子来驱动,光靠发展是不够的,安全是基础,没有安全稳定的形势和环境,发展也将举步维艰,只有把安全重视起来,发展与安全才能相互支撑。重视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安全问题,包括对安全风险的预防、对安全问题的管控和解决以及打造新型的安全合作架构。”陈须隆告诉本刊记者。
亚洲是文明前沿地带碰撞最激烈的地区。在许勤华看来,不同文明只有互相包纳,形成对安全的共同认知,才能消除文明本身的间隙,这也是打造“安全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亚洲地区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能源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勤华说,“在所有的经济体中,亚洲对能源需求增长是最快的,预计到2020年,亚洲能源需求总量将会翻一番。而且这个地区能源禀赋差异性特别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消费国、能源途经国同时存在,有些国家既是能源消费国又是能源途经国,这些现状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如果该地区能够形成‘能源安全共同体的概念,加强合作与创新、共同走向低碳社会,将有助于解决该地区的能源安全问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刘永涛指出,亚洲安全应该是可持续的安全。现在的亚洲在一定程度上还遗留着冷战产物,亚洲安全有必要超越传统上仅关注军事同盟、军备竞赛的狭隘思考。历史告诉人们,基于军事同盟、以军事武器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既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也无法给亚洲带来持久和平。把确保亚洲和平与稳定的指望托付给地区之外某个占主导(核心)地位的单一力量是危险的,也是靠不住的,因为单一力量的相对衰弱乃至崩溃,会给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东北亚地区已经有过这种历史教训。
“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是“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要以通盘考虑兼顾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安全治理;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反对诉诸武力或者以武力威胁;要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用发展消除安全隐患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