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交响

2015-06-19朱锋

中国报道 2015年6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

朱锋

深入探究“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含义,显然已经成为理解中国外交的一把“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全力推进中国的各项改革事业。在“四个全面”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关系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观察和分析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对外政策论述,“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核心概念。两年多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的国际和国内场合的讲话中,62次提到建设“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究竟代表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形势和问题怎样的认识,展示了中国领袖什么样的亚洲观念,这一概念对于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有着哪些深远意义?深入探究“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含义,显然已经成为理解中国外交的一把“钥匙”。

多元的世界需要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未来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共同体(community)常常被认为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学术术语。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提出共同体作为分析国家间关系的中心概念时,曾被许多人视为是威尔逊主义式的理想主义。

国际关系的最主要的行为主体,长期以来都是历史、文化和利益不同,政治制度千差万别的民族国家。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在一个没有世界政府、没有有效的国际权力中心的国际体系中,各个国家必然争权夺利,以不断追求权力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国际关系本质上总是难以避免地沉沦为“权力政治”。正如古典现实主义学者汉斯·摩根索所指出的,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权力才是唯一可靠的衡量国家利益的标准。追求国家利益,就是追求权力。因此,在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国际关系并非是道德关系,也不是基于国内政治的制度、规范要素就可以主导的社会系统,国际关系是赤裸裸的利益竞争和权力博弈关系。

尽管如此,欧洲在美苏冷战挤压下产生和成长的合作进程,在国际关系中第一次展示了共同体在改造国家间传统权力政治宿命论的巨大魅力。欧洲从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共同体建设在消除欧洲传统大国争霸、历史怨恨与民族冲突中的巨大作用。但欧洲的共同体进程,有着在其他地区不可简单复制的“欧洲经验”。例如,冷战时期美苏对峙对欧洲的战略挤压,欧洲各国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相对的同质性,以及欧洲合作进程中成功的新功能主义实践。

冷战结束以来,亚洲政治也曾目睹了共同体建设的新热情。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提议建设“太平洋共同体”。2008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倡议建立“亚太共同体”。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也曾提议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些共同体的构想都延续了欧洲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从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走向共同市场以及未来更为高级的金融、货币,甚至财政联盟。与此同时,政治与安全关系也将更多地在多边的框架内走向更为具有区域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多边制度。

然而,这些共同体建设的倡议在亚太地区没有一个能够得到成功,根本的原因除了美国的主导地位和霸权优势不愿意受到“共同体”削弱之外,亚洲各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宗教等领域内的巨大多样性,则是亚洲共同体建设难以逾越的羁绊。

探求亚洲国家共同繁荣与发展的现实路径

中国领导人所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认识论上克服了要求各国具有同质性才能有成功的共同体发展的“欧洲经验”的局限性,在方法论上超越了国际系统中权力竞争必然激化国家间利益冲突、稳定只能来自于“力量均势”或者“霸权稳定”的理论约束,而是将各国发展只能共赢的现实与21世纪人类共同命运的哲学思考发展为外交政策的理论内容。

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长期困扰着人类共同发展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给人类的生存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一国内部的问题已经跨越国界而成为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及恐怖主义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种状况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事实,强调各国间难以摆脱的相互依赖以及在这个星球上“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在联系。

纵观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多次讲话,“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联、不可分离的要素:

首先,21世纪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社会必须实现“共赢”。今天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其他国家之外单独稳定与繁荣;同样,国家间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谋对抗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其次,不管国家间的差异有多大,相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各国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是人类实现和平、稳定与繁荣共同命运的基础;国际社会同样需要共同的国际规范和规则。有效、科学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制定和实施国际规范和规则的保障,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集体行动与国际合作是国际治理体系进步的源泉。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是“以发展求合作、以合作求安全、以安全保和平”。国家间相互发展和繁荣的程度越高,合作就越广泛;经济合作越扩大,安全合作就越有根基,合作与对话的习惯就越普及。国家间只有发展了,才可能在国际和国内两条战线变得安全与稳定,世界和平就有了根本的依靠。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向世界表达了人类应该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五个月之后,习主席在和肯尼亚总统举行会谈时再次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2013年10月,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指出:“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自身发展带动他人发展,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传导正能量,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在2013年10月末中央举行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中巴两国要不断充实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促进地区稳定和繁荣,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

两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演讲及领导人会见中提到的“命运共同体”主张,包括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习近平共62次提到了“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依据世界潮流和中国自身发展所提出的、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思想。

为亚洲的繁荣与稳定插上翅膀

“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中国政府广泛运用,其涵盖的范围是多层次的,其涉及的领域是多元的,从国内到周边地区,从周边地区扩大到亚太,再从亚太跨越重洋走向世界。但习近平在外交讲话中提到的最多的还是“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试验场同样也在亚洲。

21世纪的亚洲,特别是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增长最为迅速、年均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洲正在成为世界财富和权力增长的中心区域。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财富和权力的中心区域历来都是国家间权力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也是安全与稳定最脆弱的地区。今天的亚洲无疑已经开始呈现这样的特点。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2011年就开始宣布“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形容自己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太平洋总统”,美国在21世纪将继续保持在亚太地区的领导者地位。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全球军事态势已经向亚太地区实质性倾斜。中美关系作为“崛起中大国”与“主导型大国”之间的这种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关系的特质进一步深化。戴维·兰普顿教授在美国乔治亚州举行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所发表的“美中关系已经进入转折的临界点”的演讲,并非全是危言耸听。中美关系必须警惕“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另一方面,亚洲今天又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在进入不同程度的民族主义亢奋期。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民族主义是亚洲发展和崛起的标志性产品,反映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之后,亚洲必然开始呈现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上升势头。令人不安的是,在亚洲民族主义普遍高涨的时代,亚洲又是世界范围内未能解决的领土争议最多的地区,特别是东海与南海的海洋岛礁主权争议,随着沿岸国对海洋资源开发依赖的上升和海洋经济的觉醒,正在变得尖锐和动荡。此外,亚洲依然存在着欧洲早已解决的“历史问题”。未来亚洲究竟是走向崛起后的权力恶斗,还是能够找到新的路径和办法将争议、纠纷、恐惧和疑虑逐步化解为对话、沟通与合作?21世纪的亚洲未来依然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领导人呼吁和倡导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中国为亚洲合作倾注新的活力,也显示了中国愿意和亚洲各国一起率先担负起引领亚洲新的合作与发展进程、逐步管理和克服各种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竞争的大国责任。

纵观“二战”后70年的历史,中国的起伏和亚洲的兴衰齐行,中国的崛起与亚洲的复兴同步。率先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既是中国自身发展与和平利益的需要,也是区域和世界稳定与繁荣的需要。中国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这一步,处于“由大变强”的战略爬坡期,国内改革事业也进入了利益调整更为尖锐的深水区,大国关系更是出现了战略竞争迭起的风险期。如何保证中国周边拥有一个可以持续稳定、开放和发展的战略环境,如何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深化市场导向的共同繁荣,这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严峻的战略挑战,倡导“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含义非常清晰。

首先,“亚洲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经济、社会和外交合作的深入带动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增长、共同富裕。习近平已经豪迈地宣布,中国欢迎亚洲国家搭中国崛起的顺风车,搭中国发展的便车。通过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计划,为中国和亚洲的腾飞插上翅膀。

其次,“亚洲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和亚洲国家一起“登高望远”,一起从亚洲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事实出发,超越目前的各种争议,管控好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把握住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召唤。为此,习近平曾强调,中国作为大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区域稳定,建立起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坚持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交流借鉴。其中,平等、合作、安全、包容,应该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四大支点。

展望未来,“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会为今天的中国“鼓与呼”。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亚洲足球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