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漫画史料的旨意

2015-06-18马巧高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艺术特色

【关键词】演史料,漫画解读,时代背景,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47-04

历史漫画以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政治事件、经济状况、生活百态等加以鞭挞、讽喻,在强烈的幽默、夸张情境中达成哲理性认识。历史漫画以其形象而生动,简约由深刻的特性,作为一种史料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然而,教学实践中,对历史漫画却存在着“误读”和“浅读”等现象,没能准确而深刻地揭示出漫画史料的应有之意,致使其价值含量被大打折扣。

对历史漫画的“误读”。主要体现在任意曲解或歪曲漫画作者的意图,把作者肯定甲事误解成否定甲事,将赞扬或讽喻甲事理解成赞扬或讽喻乙事等,张冠李戴、面目全非。如在学习“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时,有人选用漫画《片面发展的经济》(图1)进行说明。这幅漫画选自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苏联漫画》,由库克雷尼克赛绘制,从漫画刻画的场景、标注的文字信息(由俄文转译)可知,该漫画的主题主要是揭露与批判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比例失衡、忽视民生等问题。但有人在使用这幅漫画时,却删除了原漫画所标注的部分信息,使之变成了另一幅漫画(图2),并将其解读为这是作者讽刺20世纪30年代苏联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弊端,即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了一个畸形的巨人。尽管改动后的漫画确实可以相当形象地反映出苏联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状况与特征,但这样的解读实在是张冠李戴、牵强附会,这是对漫画原作的“误读”。

对历史漫画的“浅读”。历史漫画往往寓意深刻,可谓“一图万语”。但在解读时,却存在着解读肤浅的现象:解读片面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解读粗略化,漏失重要的细节信息;解读表面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能从表象深入到本质;解读枯燥化,缺乏对漫画意境的应有鉴赏和深度开掘。凡此种种,均淡化了对漫画主题的深刻理解。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有的老师选用了漫画《跑不快的原因》(图3),并只将其解读为:这是针对国民党内某些人认为共产党牵制了国民党抗战步伐这一谬论的讥讽和抨击。其实,画面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应引起重视:该人前面的右腿与右胳膊上均写着“国民党”,后面的左腿与左胳膊上才写着“共产党”,奔跑的姿势却很是怪异,“同手同脚”,这样不协调的姿势难免容易跌倒或是影响速度;两脚之间标有“抗战之路”,从图中可以看出奔跑者步伐很大,颇有脚下生风的感觉,但在图画下方却有“跑不快的原因——敬献给国民党代表大会”的字样。综合这两个关键信息,作者在讽刺的基础上,还寓意着共产党不仅没有拖国民党抗战的后腿,还强有力地协调和促进着国民党的抗日步伐,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配合,国民党就无法独立奔行在抗战之路上,唯有国共两党精诚团结,才能取得中国抗战的胜利。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内一些人独裁行径的一种讥讽,也是对国共共同抗战的肯定。而有的老师在解读该幅漫画时,忽视漫画创设的矛盾情境,没有综合图文的全部信息,由于忽略了其中的细节,没能揭示出漫画本身的深刻意蕴,这就造成了“浅读”的现象。

漫画史料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在解读过程中,如何才能揭示出其深刻旨意、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呢?

第一,解读漫画史料时,要达成艺术鉴赏与历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漫画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简洁而生动,易于实现文字评议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它很容易使我们沉浸于漫画形象化情境而缺乏深刻的历史理解;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更多使用的是相对“骨感”的文字材料,这样的认知习惯也会让我们在解读漫画时,只看到其蕴含的“历史”信息而忽视了漫画创设的形象化情境和“特别的”表述方式与内容。

历史漫画作为一种历史学习资源,有利于我们在艺术鉴赏和解读中达成教学目标。要欣赏历史漫画作为艺术作品所创设的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情境,感受其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参悟其哲理,接受艺术魅力的洗礼。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其创设的与文字风格迥异的情境,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强化历史研究的意识,并采用正确的步骤与方法挖掘其历史价值,看到历史的真相与本质,读出画中和画外的“历史”。只有这样,方能在“漫画中的艺术”与“漫画中的历史”间找到契合点,从而有效地防止解读中的枯燥乏味与肤浅片面等现象。如在漫画《跑不快的原因》中,“怪异的姿势”“脚下生风的感觉”“敬献给国民党代表大会的字样”等画面和文字信息都让人忍俊不禁,对这样的艺术信息,我们在解读时应学会品味感悟。当然更要据此去探究:漫画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创作这样的作品?这就是从艺术的欣赏走向历史的探求,可谓“源于漫画而高于漫画”。其实这幅漫画是张漾兮先生针对国民党在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而作。此次会议通过了制定抗战建国纲领的决议,但也规定实行总裁制,进一步强化蒋介石的独裁地位,并强调了在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各方面确立方针,集中全民意志,促进国民党工作重心向战争时期转移。从大会内容来看,一方面促进抗日救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滋长了国民党加强独裁、反对共产党的倾向,进而使贬低与污蔑中共的贡献、否定国共合作的功绩等问题接踵而至。为此,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张漾兮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针砭国内时弊、讽刺国民党的错误论调,希望国共精诚团结,共走抗战之路,促进中国的抗日大业。这样的解读,就是在尊重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创作漫画的历史背景与内容指向,整合漫画的图文信息,从作者的立场出发,正确解读漫画,从而实现着艺术鉴赏与历史研究之间的融合。

再如,研究马歇尔计划时,有的老师呈现了下列两幅漫画:图4是1947年英国插画家EH·Shepard为杂志《Punch》而作的,图5是1949年由苏联艺术家绘制的发表于捷克斯洛伐克报刊上的漫画。对这两幅漫画的习惯性解读表现为:图4反映的是西欧如一岌岌可危的破房子,自身难以拯救,迫切需要美国的援助,而美国也及时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援助,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是拯救欧洲,因而漫画的主题是“褒扬马歇尔计划”。图5显示出傲慢的美国人马歇尔将军持有枪支,拿着附带着武器的救生圈,救生圈上标有代表“法国”“德国”字母。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设下的圈套,其实是以经济手段来引诱欧洲、进而控制欧洲,漫画的主题是“讽刺与否定马歇尔计划”。应该说这样的解读看似充分,但总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英国人认为马歇尔计划是欧洲复兴的“救星”,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人认为马歇尔计划是束缚和控制德、法等国家的“圈套”,为什么同样的“马歇尔的计划”,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者眼里就呈现了如此迥然不同的形象呢?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样的反差?这样的反差对于历史研究有何启示?此前的解读并没有把这样的对比情境蕴含的丰富历史资源加以开发研究,仅局限于对画面信息的赏析,就事论事,缺乏对漫画史料信息的深刻研究与延展,造成了肤浅解读。对此,解读漫画时,应着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矛盾化的对比情境中提升认识,挖掘出漫画背后的历史内涵,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意识。这样才能把漫画变为与历史研究高度契合的素材,在“入得漫画情境——出得漫画情境”间进而认识了影响历史研究的抽象因素。这样的解读就是在艺术基础上的历史研究。

第二,解读漫画史料时,应保持画面信息完整,尊重原作。

历史漫画简约而深刻,其艺术情境能激发人的想象空间,但会出现天马行空的偏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见仁见智的情形。同时,对漫画创作的背景、内容、作者情况介绍的文字材料也相对缺乏,这也给正确解读与深刻解读带来了难度。而有的解读者由于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思想认识角度存在偏差以及研究能力所限,容易忽视对漫画自身以及与漫画创作相关史实信息的解读,或是对漫画信息随意处置,任意删除或添加图画信息、文字材料,改变其原有的寓意。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对其旨意的“误读”或“浅读”。其实,漫画作者为了清楚完整地表达意图,会在画面上体现其意图,也会用相关的文字信息来说明。为正确解读出作者的旨意,要尽量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尊重原作与作者。在使用漫画时,可能会由于某些信息提示过于明显而需要进行删减,这也应在不影响对主题的解读、对作者旨意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删减,以防止对历史漫画的“误读”。这既是严谨治学的要求,也是正确解读的必要前提。

如《片面发展的经济》这幅漫画,在其原作中配有相关的文字,如漫画中畸形巨人肚子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文字信息,以及漫画创作来源的文字材料——“马林科夫同志在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现在,在资本主义经济军事化特别加强的第三年,它的毁灭性的后果是越来越明显了。战争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固然造成了暂时的景气,但同时却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带上了片面的军事的性质。’”这是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根据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与讲话所作的。在图2中,由于这些突出的信息被删除了,作者的创作指向就变得模糊了,也没有了相关的漫画出处信息、创作背景等文字材料,从而使解读者想当然地从所学知识的角度出发,联系到了苏联的经济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由于对画面信息的随意删减,导致了画面信息的不完整,从而产生啼笑皆非的“误读”了。对《跑不快的原因》来说,尽管画面信息是清楚完整的,但解读者却在内心把一些信息屏蔽了,对一些重要信息熟视无睹,如对“抗战之路”这样的文字提示信息、画面创设的矛盾情形等视而不见,破坏其完整性,淡化主题,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删改与随意处置。这就启发我们在解读历史漫画时,应保持画面信息的完整,不随意处置画面以及相关的文字信息,尊重原作,方能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出主题。

第三,在解读漫画史料时,要抓住漫画中的细节进行解读。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漫画史料而言,其意蕴常常隐藏在细节之中。在对漫画史料信息进行“全景式”解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关键的“细节”,就易于抓住其旨意了。如对于漫画《古巴导弹危机》(图6),有的老师这样解读:双方在掰手腕,反映出美苏势均力敌,共同主宰世界;双方都欲按下核按钮,反映了当时美苏剑拔弩张、核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形。其实,画面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细节”:左侧人物满头大汗,而右侧人物则相对轻松,在两人的手势上,左侧人有被扳倒之势,所以在解读时应看到,在相对势均力敌基础上,左侧人物力不从心,意指苏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两人的“坐椅”是导弹,赫鲁晓夫坐的导弹上印有“USA”,肯尼迪坐的导弹上印有“USSR”。这其实反映出美苏争锋过程中,美国的导弹通过北约部署到欧洲,威胁苏联,意味着“苏联坐在美国的导弹上”;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部署导弹,意味着苏联让“美国坐在苏联的导弹上”!古巴导弹危机由此而起……尤其是通过对漫画中“为什么美国人坐在苏联的导弹上、苏联人坐在美国的导弹上”这一细节的解读,也让我们看到从漫画内延展到漫画外的历史,揭示美苏争锋繁杂丰富的历史,古巴导弹危机只是当时极具危险性的一个体现,危机其实远不止于此。解读者由于忽略了太多的细节,漏读了漫画信息,造成理解的不完整性,就淡化了对“导弹危机”这一主题的认识,也把漫画创设的那种既紧张又诙谐的多元情境置若罔闻,造成了对漫画史料的“浅读”。再以解读《片面发展的经济》为例,如果在细节处多加追问,如“这幅漫画是哪个国家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斯大林经济体制会有如此尖锐而深刻的批判吗?”等等,既有利于启发我们清晰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也能明晰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能正确而深刻地解读出作品的旨意了。

对历史漫画的解读应该注意遵循全景与细节并举、画内与画外兼顾、观察与探究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看到画面中的直接与间接信息,表面信息与实质信息,整体信息与细节信息,也要区别信息的真相与对真相的认识,防止“张冠李戴”“眉毛胡子一把抓”“捡芝麻丢西瓜”“蜻蜓点水”式的解读,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漫画史料的应有功能。

【作者简介】马巧高,女,江苏省沭阳县人,江苏省镇江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高考命题改革。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艺术特色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生态时代背景下我国绿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