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5-06-18杨敬伟
杨敬伟
一、教学分析
课标分析: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内容,教授1课时。不规定必学区域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总原则和突出特点,但所学“地区”中有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教材在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安排了极地地区的学习。
学情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为区域地理,学生通过前四章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极地地区,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技能分析新区域。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在以两极为中心的俯视图上辨别方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别方向;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和大洋以及目前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站;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问题情境驱动下促使学生分析问题,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让学生自主采集、整理信息,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差异,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然环境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在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环境和人类行为对两极地区的影响,认识保护极地地区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创设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师生协商合作,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如采取学生情景剧表演的形式,生动活泼,避免简单的说教,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世界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教师可将本节课内容拓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或校本课程,让45分钟的课堂无法完全展开的课程内容得以充分实施与拓展。(江苏省常州市地理教研员 朱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