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浇桃李千行绿

2015-06-18江晨曦

中国德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武侯区德育学校

江晨曦

一个小小的红色按钮,连接着辖区保安公司、派出所和110指挥中心,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通过它就可以立即报警求助。这个被称为“一键报警”系统的报警装置,之前多在银行网点配备,而现在,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小学也有配备。学校的“一键报警”装置一个钉在墙上,一个可以随身带着巡逻,遇到紧急情况,相关警力可在3分钟左右赶到,省去了打110描述的时间,为孩子们的安全筑起了一道技术屏障,这也是武侯区守护孩子的第一道屏障。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武侯教育人从关注孩子生命出发,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幸福,把培养孩子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使得武侯学子举止文明、行为有序、人格健全。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武侯,去领略一下这里德育的具体做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小树苗有了好的根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青少年有了好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对于任何一所出色的学校而言,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并非全部。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德性比成绩更为重要。

“一切的教育都应该有个坚实的根基,才能稳固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德育最好、最理想的根基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先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史,适合学生学习和传承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再把它从学习内容、行为礼仪等诸多方面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经年累月地浸润,达到使学生身心融合,行为示范的效果。”武侯区教育局宣教科科长刘晏向笔者介绍道。

走访武侯区各中小学校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正是紧跟教育局的这种理念,用心揣摩立德树人的内涵,对学生进行“育心育德”的自然教育,并使学校在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令全区德育工作走上了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一走进桐梓林小学校园里,耳边就传来诵读国学经典的朗朗书声。经了解,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列为学生的必背内容,编印了属于自己的《弟子规桐小读本》,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通过“知善、行善、扬善、乐善”的过程,使学生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体会中华民族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千年国学经典的神韵,而且可以内化为学生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童时期是孩子心灵纯洁、秉性淳厚、记忆力最佳的时期,也是他们人格成长的初级阶段和社会化的起始,此时学到的东西会完全融进生命,化入血液。基于这种认识,成都市红牌楼小学巧妙地将“礼仪教育”与“国学教育”相融合,开展“红孩子诵经典”“红孩子习太极”“红孩子练书法”等特色活动,通过“一日三诵、一月一赛、一期一评、一年一演”等形式,将活动实施深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走进经典、感悟经典,为养成教育树根。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更有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学校有责任让这样的美德传承。近年来,武侯实小把《老年法》和《四川省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条例》的学习纳入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范围,通过闭路电视、板报、橱窗、文艺演出、志愿者社区等多种宣传方式,向全校师生宣传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的重要社会价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十大养成教育中,着重在“懂规则、会交往、乐动手、巧制作”等习惯培养上突出对学生“敬老爱老”的教育渗透和实践体验等,使爱老敬老之风吹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从亲身体验中得出自己的感悟,才会对身边的道德行为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每一年,川大附小的校园都会发生一次大变身:学校变成一座“城市”,班级变成各种“行业”,学生们成为各个行业岗位上开展经营、服务、管理、监督等活动的“职业人”,家长、老师成为新城市的“消费者”。“学校立足生活、整合资源、致力实践,通过构建‘72行我能行主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与提升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川大附小王宁主任对笔者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积极探索出了新的德育活动路径,通过开展“诵读演唱画”等多种形式,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特点的“俭以养德”“日行一善”“烈士纪念日”“中华传统词曲演奏唱”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体验感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武侯德育体验价值观。

访问期间,各学校负责人都会对笔者感叹:“现在走在路上打招呼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家长打电话说孩子开始懂事的电话越来越多了,学校的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了……”事实证明,武侯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的方法,被初步证明是正确且有效的。

以特色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多元发展

文化是教育的根、校本是教育的径。武侯各学校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还在思考如何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让他们今后都能服务于社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武侯教育人深刻地体会到,开发校本课程是一条科学的捷径。

成都市龙祥路小学地处成都市外双楠的一片新兴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家庭文化背景多样化等问题,给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此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给了龙祥人重要的启迪——“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健康这一关键点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既是从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必然结果。”校长谭江玲说。根据小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龙祥路小学开始了校本探索,围绕体魄与健康、情绪与健康、营养膳食与健康、习惯与健康、视力保护与健康、休闲社团与健康、阅读与健康等主题,构建了一系列健康特色课程体系。

“一个小姑娘不喜欢妈妈给她买的布鞋,她哭着睡着了。在梦里,小姑娘梦到了三毛,寒风瑟瑟中,三毛的双脚冻得通红……小女孩梦醒之后,认识到自己很幸福。”武顺街小学表演的校园剧《追鞋的女孩》,令笔者眼前一亮。据了解,把鞋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武顺街小学的独家创造。学校有8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家长在学校附近的西部鞋都工作,且疏于与孩子交流。这些孩子处在亚留守状态,“需要有一个介质,能够把学校,家庭与学生联系在一起。让这些孩子学会生活,懂得感恩。”校长胡文涛说,鞋承担了这个重要的责任。近年来,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充分地把“红鞋子”文化与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学科的内容特点进行整合,相继组织开发了《小校园、大世界》《行动乐园》《鞋艺大观园》《鞋带带牵着我》《一只鞋子的旅行》等课程资源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顺街小学《红鞋子》校本教材系列。

位于武侯城乡结合部的成都市华兴小学,85%以上的生源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孩子的成长营养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养成度低。“然而,成都属于全国七大军区之一,兵种齐全,军、地部门对国防教育高度重视,并且学校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太平园军用机场、军用飞机博物馆等丰富的部队资源,是华兴小学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结合实际,我们提出创建少年军校。”在校长陈清岚人格魅力和办学智慧的引领下,学校围绕“含英咀华修己达能”的理念,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国防教育活动课程方案》和校本教材《兵娃娃的国防梦》,从1-6年级每周分别安排半节课时的国防教育活动课。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在陈清岚看来,学校仅有环境,活动就不规范、不系统,难以整合学校方方面面的资源,难以真正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实践成果固化下来,有必要形成校本课程,必须对国防教育进行整体的把握、深度实施。同时,学校还挖掘学科中的国防教育因子:语文老师在讲《生死攸关的烛光》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融入其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老师通过教授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共产儿童团团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美术老师通过画国旗、军旗、神舟系列的飞船,让学生们感受到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科学老师通过军事兵器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思维……渐渐地,学校的课程体系日渐形成,并彰显出了课程独特的魅力。

校本课程是为满足培养人才目标需要,而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只有课程出特色了,学校才有特色。武侯区各所中小学从本校实际出发,均找出了符合学校发展的独特之路。如,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在“礼尚德华,仪范行雅”的引领下,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按优势企业行业标准去要求和培养学生的精神内核;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致力于“精致教育”文化,把艺术教育作为重点,强调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积极开发形体、陶艺、书法、双语综合等艺术教育课程,提出艺术教育特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合力育人管理机制助推学生成长

(一)以老带新,提升青年教师育人水平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武侯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强调打造出一支师德优良、敬业爱岗、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使每位老师的价值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01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史婉君现在是武侯高中的一名班主任。仅仅一年时间,这位年仅23岁的懵懂大学毕业生就变身成了武侯区区级先进班集体的缔造者。这样的成长速度,在教育圈堪称罕见。“武侯高中有种积极的氛围,催促着老师成长”,史婉君说,学校规定,但凡工作经历在5年以下的老师都会由学校安排配备一个有资历的老教师当其“师傅”,这种老带新的模式靠评价机制的改变来维系。每位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带班能力的增强都直接与其“师傅”的考核和职称评聘挂钩。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措施,便让校园变成了一个互助、友爱的“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促进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成都市机投中学一直坚持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学校教科室以《青年教师成长手册》为活动载体,将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度化、常规化,积极打造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同时,整合武侯区教学大比武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选出优秀课例参加武侯区课堂教学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武侯,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没有教师的健康,不可能有学生的长效健康;没有教师的幸福,怎么会有学生的真正幸福。从2014年开始武侯区教育局通过四项教师关爱计划(全面教师阅读、全面健康、心理关怀、营养餐),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生活幸福指数。并且,通过“班主任心育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愉悦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班主任的自身成长。优秀的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并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营造着武侯浓浓的德育育人氛围。

(二)家校社携手,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对此,龙江路小学分校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家校交流方式——“百家讲坛”。家长根据自身职业特点,兴趣特长自选课题。家长提供课堂主题及讲稿,学校进行筛选,最后由家长进入课堂为学生上课进行该特色课程的教学。“家长都认为这个活动是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学校副校长侯沁梅向笔者说道,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往往不及老师,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父母的专业性,重塑家长的权威。另一方面,家长们会从中受到再次教育,了解到孩子在课堂上与平时在家不同的一面,也让他们更能理解老师的不易。

家长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学校教师作为参与者,学生作为家长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三者之间配合默契,“家长走入校园”如今已成为武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早在2011年,武侯区就在全省首开先河,正式成立了“武侯区家长学校总校”。家长学校总校定位为全区家长学校的指导机构、师资培训机构和资源平台,目前已在全区家长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通过开展各类家庭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诚然,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让孩子健康的发展。但是放眼当下,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出勤奋、好学、有礼貌,而在家里不懂得尊重孝敬父母、个性极强、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在学校守纪律、环保意识强,而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教育工作者们于是大声疾呼:“学校这个小气候抵不过社会大气候”“必须首先优化社会环境”“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区就退三步”。应该说社区、学校、家庭对大众传媒的控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对德育来说收效不大,相反却引发了很多青少年的叛逆现象。

怎么办?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多年来,在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评价机制,建构了做“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公民”的“新三好”评价体系,评选不再受名额限制,实行合格达标制的改革思路,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参照条件主动努力,主动体验,主动发展。龙江路小学的这一做法引发的是区域教育评价的思考,经过不断的论证和完善,“新三好”评价体系在全区、全市推广。

独具一格的“操作系统”,使武侯德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得更加到位,从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到社会,“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个个是德育榜样”,形成了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做,德育天天讲,德育人人管的精彩画面。

几天的采访转眼结束,当离开这座城市时,思绪不断。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脸一直在笔者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武侯的德育让我们明白,只有当教育脱去复杂的外衣,显露出真情实意,才能“手浇桃李千行绿,点缀春光满上林”,绽放出摄人心魄的美丽。

责任编辑/尹丽娟

猜你喜欢

武侯区德育学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武侯区中小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的“七步”实践策略
成都市武侯区:科技治理“微腐败”
学校推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