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测评的问题与方法创新*

2015-06-18萧鸣政肖全英

中国德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品德德育工作

萧鸣政 肖全英

摘 要德育测评在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但德育测评实践中存在着战略缺乏、没有进行工作分析、指标设计盲目量化、测评过程缺乏配套制度、测评效果低下等问题;因此,德育测评需要科学与战略的引领,需要从评价型测评转向促进性测评,需要进行方法的创新。

关 键 词德育测评;方法创新;工作分析法;OSL测评法

作者简介萧鸣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全英,江西省泰和县螺溪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和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系统工程,在学校教育体系建构与青少年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加强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对于整个德育过程的优化、调控与价值提升,具有关键性、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将就德育测评及其价值、当前德育测评的实践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德育测评方法与德育工作新途径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一、德育测评及其价值

所谓德育测评,是德育测量与评价的总称。[1]这种总称并不是“测量”与“评价”两个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德育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它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搜集的德育信息,然后将它们与确定为标准的东西进行比较认识。与德育评估、德育评价相比,德育测评更加强调比较判断要以相对客观的事实数据为依据、定性定量相结合;强调德育测评过程及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强调事实的“测”与数据的“量”,而不是“估”与“评”。在这里,“测”可以是用眼观测、访问调查、量表评定、问卷探测;“量”可以是实质的量也可以是形式的量,可以是精确的量也可以是模糊的量;而“德育评估”与“德育评价”,均着重于“估”与“评”。无论“估”还是“评”,社会实践中都容易因其字义而纵容主观性忽视客观性与准确性。与德育考核、德育考评或德育评定相比,德育测评更加强调对整个德育过程的促进与调控功能的发挥;强调德育测评要贯穿整个德育过程之中,强调对包括工作与结果在内的整个德育活动的测评。德育考核、德育考评和德育评定,无论我们怎样对它们加以明确的学术定义,在社会与实践中都容易因其字义诱导人们只注重其“考”与“定”的功能,注意对最后德育结果的考核与评定,注重期末或毕业时实施的德育测评,甚至容易把它作为管卡压的手段。因此,我们主张采用德育测评这一概念。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

(一)德育测评的研究及其科学化能够强化德育的内部机制与功能

有人总是在那里抱怨人们轻视德育、放弃德育,因而要求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摆在首位,甚至采取行政法规上的措施来保证德育的首位性。这显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光是依靠行政命令从外部来强化德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强化德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德育内部来健全与强化德育的机制与功能。德育测评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一种调控作用。它既是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的接合点,又是德育工作与德育价值的接合点。科学的德育测评,不仅能为德育目标的正确制定、为德育内容的正确选择和德育方法、德育措施的有效采取提供客观的依据,而且还能够使德育的效果与价值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与承认,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德育一直处于软、弱、涣、散的落后状况。

(二)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是德育成为独立实体所不可缺少的支柱之一

德育要成为一个独立实体,无疑需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专职的人员队伍和完备的设施场所,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投资和科学的德育学科体系。但我们认为更需要德育自身有一套科学的测评系统,德育测评连接支撑着德育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对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预以调控与指导。具有科学测评系统的德育,将能自我检查其组织机构和设备场所是否完善,人员队伍是否合格,经费投资是否合理,能知道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否科学,德育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缺乏德育测评的德育虽然也可以是一个实体,但却是软弱的、无法独立的实体。

(三)德育测评及其科学化研究对德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

不论从德育学的理论体系上来看,还是从德育实践上来看,德育测评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从德育学科完善发展的方法论角度看,德育测评研究及其科学化也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经典作家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化都是以应用数学为标志。德育学科虽然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可以数量化,但是借助德育测评能够帮助我们较为客观而准确地认识德育现象及其规律,把德育学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这对于加速德育学科自身的科学化,无疑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德育测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测评战略不清、文化不明,管理松散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见到基于学校与师生自身德育测评需求所确立的战略。当我们询问教师与学生,学校的德育及其测评的战略是什么、师生德育做人的信条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一脸茫然,甚至声称“说那些虚的东西做什么”。纵然,师生主要关注教学与学习成绩,他们不知道我们可以理解。但当我们询问学校管理人员时,他们中大多数的表现与一般师生并无两样。细细想来,究竟是师生与管理人员们无心,还是我们学校甚至社会原本就没有建立起应有的德育战略与测评文化?经过探究,才得知答案是后者。没有德育测评战略,就没有学校德育测评的文化氛围,学校德育测评工作与管理就成了额外的负担,以至于德育及其测评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成了规律。中小学德育测评一直呈现在“测评不科学——结果不真实——对结果不重视——对德育测评的忽视——对德育的忽视”的怪圈中。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德育测评,看似“评德”,实质“误德”。[2]

(二)德育测评缺乏工作分析,单凭头脑风暴与感觉评判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的一种管理技术,[3]指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信息,以揭示工作目标、工作关系、工作过程、工作职能、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与工作者素质要求的过程。德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学校工作具有自己的体系。我们应该借用工作分析技术,对于德育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行为与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对于德育工作及其与学校总体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交叉点进行分析,对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工作关系与规律进行分析。并且基于以上德育的工作分析进行测评指标设计、测评主体与方法选择与测评过程的规范。而我们目前的学校德育测评指标、测评主体与方法选择以及测评过程设计,基本上没有进行认真地工作分析。人们往往都是从自己主观假定的德育工作应当达到的目标或应该具有的目标出发,来测评现实中的德育实效状况,最后的德育测评只能凭整体感觉打分或者表面印象给分,得出关于德育效果的测评结果非常主观与武断。[4]

(三)盲目追求指标量化,测评双方关系紧张与结果形式化

翻看近年来各地学校的《德育测评体系与办法》,不难发现其相关的量化规定。比如《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测评细则(试行)》中规定:德育管理20分,德育过程30分,德育保障 20分,德育效果30分;然后再分解,德育管理理念4分、管理机构4分、管理制度8分、档案管理4分;在此基础再次规定: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得1分。类似的条款还有很多,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条款都明确地提出了测评的量化指标。按常理来说,从定性的整体评判到定量的多维测评,学校的德育测评越来越程序化、数量化,大多学校德育工作但愿能在正确的“算分”中“算”出公平、公正。但遗憾的是,这种耗财费力的庞大测评工程为学校赢得的不是德育工作质量的持续攀升,而是测评方与被测评各方人际关系的紧张与走形式主义。

德育测评,除了学校德育工作外,就是学生的品德测评。传统的操作评语鉴定法,人们普遍感到的是抽象笼统,而且评定主观片面。因此学生品德测评方法的改革便努力向精确化、具体化、准确化与客观化的方向转变。在品德测评内容与标准上,不但要求高度统一,而且层层分解,直至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目标表达和可操作方肯罢休。然而是否品德结构中所有的因素最后都必须且也能够以行为穷尽并可操作?各品德因素最后分成的行为指标是否都能保持原品德因素的性质?

(四)反馈机制不健全,德育测评效果大打折扣

德育测评结果的反馈是由测评方和被测评方一起,回顾和讨论测评的结果,如果不将测评结果反馈给被测评的学校与人员,德育测评将失去极为重要的激励、奖惩和促进的功能。因此,有效的德育测评反馈对德育工作质量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德育测评与被测评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测评过程及其结果的公正性就成为德育测评各方人们关心的焦点。德育测评的反馈及其申诉机制的设立,不仅让被测评者拥有了知情权,更有了发言权,有效降低了德育测评过程中不公正因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被测评者与测评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平衡点。同时,由于反馈中要求测评者对于被测评者的德育与品德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指出被测评者的优缺点,特别是测评者还需要对被测评者的德育工作与品德修养提出改进建议。然而,纵观我们各地中小学近几年的德育测评案例,留下来的只是一纸红头文件,只是在教育系统范围内通报某某学校、某某人德育测评得了多少分,是否达到了规定标准,其余的德育测评的相关材料再也没有留下。所以最终留下的只是模糊的结论或者被测评方口中的抱怨和心中的不满,更别提所谓的改进激励与方法了。

(五)相关领导和部门不支持,德育机构或者测评部门孤掌难鸣

在学校德育测评中,德育测评部门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绝不等于说德育测评是德育测评组织机构一个部门的事。前面已经提到过,德育测评工作可以说是系统工作与“一把手”工程,缺少各部门密切配合与一把手的支持,这项工作是绝对开展不下去的。有些部门领导与教学人员原本就看不起德育机构或者测评部门的逍遥大仙,在德育测评工作中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冷眼看德育测评部门唱独角戏。

(六)相关措施不匹配,德育测评工作与效果难以持续

德育测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实施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德育测评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更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有力支撑。概括地说,保障学校德育测评系统有效运作的配套措施可分为战略层面、战术层面、执行层面三部分。它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完善的培训机制、监控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辅导机制与之相匹配。其中,德育测评后的激励机制与辅导改进机制是保证德育测评工作持续深入的重要措施。如果进行德育测评工作后,无论结果好坏没有相应的奖励与激励,无论退步与落后,没有相应的帮助、指导与辅导,那么德育测评工作与效果就难以持续。另外,德育测评人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德育测评者的素质比测评方法本身更能决定德育测评结果的效度与信度;完善的监控体系也是避免德育测评流于形式的必备措施,因为某些事情单靠当事人的自觉自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三、德育测评方法的创新与构建

(一)树立学校德育测评战略,合理设计测评指标体系

学校德育战略和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寻求创新和成长的动力。学校德育及其测评战略明确了,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师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各司其职、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树德育人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的达成。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个字,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树德育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战略目标,树德育人应该是我们德育测评的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依据树德育人的测评战略以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战略来设计我们的德育测评机制,在两大战略的引导下进行工作分析,从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与过程中提取出对于德育战略与测评战略具有关键影响的效能指标,并且以此设计德育测评指标、选择测评主体与测评方法。

(二)建立与强化德育测评过程中的辅导、反馈与沟通机制

良好的德育测评辅导与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德育工作绩效。沟通应该贯穿于德育测评工作的整个过程。测评者在开始制定德育测评指标与方案时就应该与被测评方进行充分的协商,在整个德育测评流程中始终与被测评方保持联系,德育测评结果要及时反馈,并指出不足以及具体的改进意见,与被测评方共同探讨改进的可能性、改进的策略与改进的方法。被考核者可以陈述意见,提出自己的困难以及需要上司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进行德育测评之前应该召开专门会议,并在会上宣讲实施德育测评的目的,讲解测评标准、实施细则并充分讨论,以取得大家的一致理解。其次,德育测评部门和各学校或者被测评者就关键德育效能指标及测评方法、时间确定等方面进行沟通,取得充分认同后开展测评工作。再次,测评过程监控由学校测评部门总体掌控,工作小组成员具体实施,对被测评者在德育工作与品德测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分析、讨论、辅导与指导;最后,通过反馈与交流,科学确定下一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品德修养的目标与改进方案。当发现德育工作与品德修养过程中与德育战略与测评标准发生偏差,则通过相关调控措施进行纠偏,以有效达成学校德育的战略目标。

(三)切实加强德育测评结果在教育管理与德育工作改进上的运用

对于被测评的学校与学生而言,如何应用德育测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能否满足测评方、被测评学校与学生各方的合理要求与需求,是关系到德育测评过程各方人员工作热情能否继续保持的大问题,也是学校与师生持续进行德育工作改进的动力源泉,是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谋求德育测评效果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从教育管理的环节来看,德育测评结果可以应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应用于比较各被测评方的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与提升品德水平,提供指导意见;二是为德育资源调配提供依据;三是为奖金分配与奖优罚劣提供依据;四是应用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德育工作。

(四)做好德育测评配套制度设计,保障德育测评工作持续进行

围绕德育测评我们应该设计反馈机制、激励机制与辅导机制;督促学校高层更新观念,并给予实际支持;打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满足德育过程的“耕耘”文化,抛开面子问题,求真务实、敢于问责;营造有利于德育测评的文化氛围,树立以德育实绩为导向的管理思想;树立相应的德育测评辅导与反馈方面的模范人物,全方位宣传相应的典型事件,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激励;推行动态德育测评与实绩管理,确保德育工作能够得到持续改善。

(五)创新学校德育新途径,构建OSL品德测评方法

学校德育途径,一般认为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家庭与社会。[5]实验经验表明,OSL品德测评方法,不仅仅能够对品德行为教育效果进行评定,而且具有教育作用,能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教育进行反馈、指导与调节。通过测评者讲解测评标准,学生们领会到了学校德育行为要求是什么;通过自我测评,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哪些方面合乎德育要求,哪些方面还不合乎要求,通过相互测评及其讨论,通过教师的总结讲评,学生们明白了什么品德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怎样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怎样做则会遭到同学们的反对。自己比别人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从而会由此激发自我教育,迁善改过的动机与动力。[6]这种促进性的德育测评方法开创了学校德育的新途径,不但具有德育作用,而且具有智育效应,OSL品德测评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学习成绩显著提高。[7]

总之,德育测评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是当前学校德育方法创新中的新途径;德育测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促进与改进德育工作;对于学校与学生的德育测评应该从评价性测评转向促进性测评;OSL品德测评模式作为一种“评价、任用、养成”三位一体的动态测评模式,在具备德育测评功能的同时,能够有力督促学生加强自身学习与修养,促进并提升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萧鸣政.德育测评[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65.

[2]廖英,檀传宝.中小学思想品德测评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5):80-83.

[3]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

[4]吴林龙,王立仁.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20-27.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EB/OL].(2014-12-22)[2015-04-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1/201501/183069.html.

[6]肖鸣政.OS品德测评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实验[J].江西教育科研,1994(2):29-32.

[7]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16.

责任编辑/张 丽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品德德育工作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好学者贤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品德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