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诗歌走进课堂,还数学以美丽

2015-06-17徐宗震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诗平面概念

徐宗震

一、古诗应用于概念教学

众所周知,概念课教师不好讲,学生也难理解。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概念,教师不得不举大量的例子,但有些学生并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因此,概念课费时、吃力又不讨好。而古诗的介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且如果选择从学生熟悉的诗的语言作为切入点,这比传统的准确术语更具有启发性,它把抽象的概念文化化、感性化,更易于学生接受,这也恰好体现了学生先易后难、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

徐利治先生就曾把数学概念和诗的意境相结合。如,他在讲“极限的概念”时,让学生欣赏李白的名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并从中寻找数学思想。把诗人的形象思维“孤帆远影碧空尽”和数学的理性思维“极限”美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极限的意境。受启发,本人在教了“平面”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空间平面的理解,引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然后问他们,这当中蕴涵了数学中的哪些空间元素?在他们饶有兴趣地讨论一番之后,教师指出:这是时间和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文学描述。在陈子昂看来,时间是两头无限的,以他自己为原点,恰可比喻为一条直线。天是平面,地是平面,人类生活在这悠远而空旷的时空里,不禁感慨万千。数学正是把这种人生感受精确化、形式化,而诗人的想象可以补充我们的数学理解。如此生动的课堂能不吸引学生吗?

二、引用“数学诗”应用于数学思想的揭示和课堂总结

高中数学选修2-2中的“定积分的概念”中曲边梯形的求法过程比较复杂,学生易产生未学先怕的心理。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我贴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引用《九章算术》中的一句诗:“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提问学生:“诗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以此来唤起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和球的表面积时“分割求极限”的思想,为接下来的学生自主探索曲边梯形的面积求法,打下了奠基。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吸引下,以及数学学科精神的鼓舞下,兴致高昂地投入学习中去,课堂教学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数学诗”在此居功至伟。

三、编“数学诗”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

古诗和“数学诗”的意境虽好,但跟我们数学有着直接或是间接联系的并不多。因此,有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牢固的记忆,自己不得不充当一回“诗人”,或让学生自己充当“诗人”编“数学诗”。例如,在讲解无理数π(圆周率)时,我告诉他们祖冲之用分数来近似它,精密度比较高,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称为“密率”。但这个分数很难记忆。接着教师把分数中出现的六个奇数排成一排:“113355”,与学生一起总结出“一三五,成对出,一分为二倒着除”为最佳,理由是: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全班的学生都在这一次尝试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总之,无论是古诗也好,“数学诗”也好,它们以诗歌的语言给学生带来了数学美的享受,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数学创新学习课堂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但在运用诗歌时要注意力求用得恰到好处、用得适当自然,只有这样,选用那些直指本质且语言又相当简练的诗歌才有可能让学生永记不忘,并感叹着它的美丽与神奇,同时激起他们不断创新的激情。以上是笔者应用诗歌于数学课堂的教学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在我们不懈的探索下,更多、更好地运用诗歌于数学课堂教学,其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严土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3.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古诗平面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拟古诗”之我见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品读古诗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