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2015-06-17尹建平
尹建平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更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当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性
1.招呼与称谓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只有在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个人相关信息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吃饭与否、婚否、年龄及薪资等,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比如中国人表示关心“你去哪儿?”“你在干啥?”之类的话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这些监视别人的话语自然不受欢迎。
3.文学形象的差异
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看法也是极为不同的。比如,中国人有“走狗”“狗腿子”“癞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并把人比作狗,如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则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在英语学习中进行跨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创设语境,掌握语用规则
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掌握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但仅掌握以上几点还不能保证无障碍的交际。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进一步提出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等等。我们英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顺势讲解英美国家与我们在使用称呼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教材,在教学中多有意识地创设英语的语境,从而正确掌握运用英语的方法。
2.立足课堂,拓展知识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许多词汇或表达形式出自于圣经、希腊神话及某些文学名著,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促进我们对英语的理解。例如,“狗”(dog)在西方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食狗肉十分反感。“dog”在英语中有时含贬义,但总的来说属中性或含褒义的情况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此外,在英语中也有不少专有名词出自文学名著或与历史事件有联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丰富课外,开阔文化视野
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重,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当教到有关节日的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一些外国节日的资料。如:圣诞节的来历、感恩节为什么要吃火鸡、复活节有哪些活动等,这也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教师可让学生观看一些简单的英文片和文化知识方面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从而能逐渐用英语的思维进行英语的学习。
4.自主学习,提升文化意识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指导他们有意识地去留心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和收集有关文化背景的材料。由于是自己动手,学生有感而发。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深入英美生活中,以真切地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文化,这样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
综上所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丰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知识素养,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