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2015-06-17林艳秋
林艳秋
摘 要:在初中教学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为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的初期,并且伴随着性萌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并且学会处理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各种情感问题。初中心理健康就是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开设的一门科目,旨在解决初中生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各种情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应现代的初中生。
关键词: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方法研究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初中生在初中阶段能否正常学习,同时也关系着教师能否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受到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将自身的思想加以完善,让自己的学习不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教师配合学生来不断地进行完善,只有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也就能够合理地展开了。
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是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关系着初中阶段教学的重大难点。初中生在初中阶段由于会有性萌动,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好感,如果处理不好与异性的情感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往往也会处于消极状态。所以,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状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很多表现,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不积极,满脑子想着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处理不好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到学习。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阻碍了学习的进展,所以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以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水平。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1.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转移注意力
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适当地参与课外活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好处有,学生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树立对于自身的信心,并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转移注意力,自然就会改善自身的心理。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男女混合分组,来加强学生男女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操场上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男女混合来跳绳,加强男女之间的交流,消除男女之间的陌生感。当然,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初中生出现的男女感情之间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所以,适当的课外活动是最好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2.设立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
学校想要处理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设立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心理服务室的教师需要具备处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耐心,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问题的耐心解答。热线信箱的开设也能起到一个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写信来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倾诉自身的想法,并且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不管是心理服务室还是热线信箱都是很好地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要积极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诉求表达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只有表达出来,才能有解决的机会。学生通过心理服务室与热线信箱可以很好地解决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完善自身的性格,让自己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3.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掌握学生目前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教师也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因为家长相对于教师而言,更了解学生的性格;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该对学生展开什么样的心理教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例如,一个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就需要找到家长了解该名学生在家里是否也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有了家长的帮助,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很顺利地开展起来了。教师也需要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商讨最好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合理开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并且与教师和家长处于良好的沟通状态之中。
总而言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最需要教师重视的,并且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让学生处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之中。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完善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蔡钟川.潮汕地区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4).
[2]张文娟,邹泓,梁钰苓.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2).
[3]周婷,王登峰.情绪表达抑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2(0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