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15-06-17张勇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赵普品味道德

张勇

德育贯穿整个学生教育始终,任何学科中均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德育更是必不可少。我们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语文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间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去体会错与对、恶与善、丑与美,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他学科达不到的。

第二,语文学科自身有着独特之处,文学性的语言能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德育,诸如小说中的正面形象、有哲理的寓言、优美的传说等,都能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这些素材,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说教,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启迪。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了解写作背景,激发情感,从而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有不少是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明确这些历史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好处,同时也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臧克家在写《有的人》时,如果把写作背景给学生讲解透彻,让学生理解当时白色恐怖的可怕和鲁迅先生不折不挠的战斗品格,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德育。

二、品味情感,渗透德育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核心环节,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如,《赵普》一课中,在让学生学习赵普坚毅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深入品味赵普的“以天下事为己任”,与其他大臣的“龌龊循默”相比,赵普的爱国精神跃然纸上。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名著阅读中,《贝多芬传》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送东阳马生序》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会明白刻苦学习的重要性,德育就渗透在里面了。

三、深化情感,渗透德育

道德情感的深化,是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其深层形象来完成的,即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深化情感来渗透德育。

如,学习《一面》时,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对一个普通的工人却这样的关心和帮助,无怪乎作者用了“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来评价他。对于文中多次描写鲁迅的“瘦”,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他是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而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完成德育任务。

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处于未定型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挖掘德育因素,从而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赵普品味道德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贤相赵普
不可替代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