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节记事

2015-06-17刘作芳

辽河 2015年6期
关键词:雄黄酒乡民草帽

刘作芳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国家把端午节也定为一个全民节假日。这是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端午节有许多图腾式的纪念。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活动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远去而被人们淡忘。我故乡的端午节就很有些名堂很有些讲究。

扎艾狗

乡民们在端午节都有扎艾狗的习俗。

人们之所以在端午节要插艾和扎艾狗,据传和燕王扫北有关。明朝的时候,朱元璋的四太子是苏娘娘生的,苏娘娘原先是陈友谅的妃子。朱元璋对她生的儿子很嫌弃,就封他为燕王,派他到幽州镇守边疆。燕王来到幽州,就建造了北京城,又招兵买马,势力越来越大。朱元璋死时,就让大儿子(已死)的儿子做了皇帝,当叔叔的燕王很不服气。年轻又无能的小皇帝很怕叔叔来夺位,就派人去监督控制燕王。燕王把兵马和粮草都准备好了,这一年就向南京发了兵,一直杀到南京。打进皇宫却找不到皇帝侄子,就登基坐了殿。可他总感到侄子还在哪里藏着,后患未除就说京城要向北挪,要不江山不稳。接着就收拾收拾,大队人马向北开。燕王怀疑侄子向北跑了,一出城就杀人,宁错杀一千不放走一个,直杀得血流成河。这天燕王杀到一个村边,老百姓们听信儿就跑。一个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孩子,用手拉着一个孩子,怎么也跑不动,被燕王截住了。燕王看她背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与平常人背小领大的习惯相反,就觉得她一定不是好人,便唰一下子抽出宝剑,恶声恶气地问:“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背着大的扯着小的?”这个女人估计难逃一死,便大着胆子说:“我身上背的儿子,是我丈夫前妻生的,他没了娘,我当后娘的不能亏了他。今天逃难就背上,让我亲生的儿子地下跑着。请饶命吧!”燕王一听原来如此,这是一个贤慧的义妇,现在世界上好人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她,于是用宝剑在路边砍了几根艾草,亲自递到女人手里说:“你插到你家门上,就不会有人去杀你们了。”又转身命令兵将们,“今后凡是门上插艾的人家,都是好人,一律不准伤害!”这个女人回去就把艾插到大门上,又让几个没跑的老人也在门上插了艾。官兵们杀到村里看到插艾的,都连门也没进就走了。第二年端午节时,人们想到艾能保护一家平安,就又去野地里采艾插上,渐渐形成风俗。

春天一到,荒野里的艾草就发芽抽茎了,分甜艾和苦艾两种。甜艾是一种香草,只要一碰到它就可以闻见四溢的香气。端午节这一天,乡民们一大早就把艾草采回来,再去采一些菖蒲草。两种草混在一起扎把,扎成一只狗的形状,有头有尾,四肢齐全,还在胯下吊上大蒜和一片肉,据说可以镇灾避邪,守护一家平平安安。艾狗吊干以后又是一味中药,叫陈艾,中药房里开出的药剂,许多都需要陈艾这一味药。陈艾还是民间的一味针灸药物。

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的诗中随处可见香草美人的形象,我想艾草就是他诗中香草里的一种了。艾和爱同音,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祭日采香草扎艾狗以示纪念,表达一份深深的敬爱之意。

之所以扎成狗儿的形状,也是表达人们对狗的报答。当然不单单是报答它守家护院有功,更重要的是报答它给人们带来米粮。据传说当初稻谷就是狗藏在尾巴里从大海那边泅过来的。乡间老翁们还用“猪可鳬过三江,狗能够鳬过四海”来佐证狗这种动物的确很能凫水。

大街小巷,一到端午节就有许多乡民背着新鲜的艾草和菖蒲来销售,街坊上的市民们懒得费神费力下乡到山野里去采摘,就争相购买回去扎艾狗或是沐浴洁身。

百草药

据说是当初屈原投汨罗江以后,楚怀王很是悔恨,觉得这个五月可恶,就把五月叫做“恶月”,并封赏每年端午这一天百草都是药。一到端午节这天,老百姓都把野外的百草当作药了,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用现在的眼光看,应该是农历五月的天气已经较为酷热,五毒应时而生,人们容易得病,便要想法子抵御各种疾病。于是民间便在端午节这一天广采百草,一并放在锅里煎煮,用药水沐浴净身,也可以服食某些药物,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用这种办法对付“恶月”很有功效的,也是我们民族流传下来的经验吧,我想绝非空穴来风。屈原诗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佳句,就肯定是这一种习俗的写照了,因而“兰汤沐浴”是从远古就传承下来的习俗。唐代之时就以端午节为中心,称五月为“浴兰之月”,足见煎兰汤沐浴用以除病驱瘟的习俗就已经很盛行。

乡间郎中也选择在这天进山大量采药,背回家晒干储备,认为这一天采的药药力最好。

端阳场这一天街市热闹非凡,与腊月场相比毫不逊色。许多乡民们背篼里装着艾草、菖蒲、蒿芝、野芹菜、光棍草、五加皮叶子、灰灰菜、箐鸡尾、柴胡、野油菜、石芝麻、龙胆草、朱砂根、丹参、车前草、满天星、半夏、五味子、葛藤等等的山野间百草,摆在街市里卖。不用呼喊也不打招牌,自有街坊们选择购买,拿回去是扎艾狗或是制作食品还是煎汁沐浴自有安排。

我们一家在小县城里定居多年,每年端阳这一应习俗都没丢,也不能丢,优秀的传统习俗嘛。爱人这天最爱买的就是香艾、菖蒲、大蒜,这是扎艾狗的必备之物,还有一味吃的,那就是野油菜。这道食品她很拿手,洗净切细,打几个鸡蛋拌匀加入盐巴,铁锅煎猪油,拿准火色,下锅,几翻几铲,掺入开水放入佐料,一道野油菜鸡蛋汤就宣告完成,治疗头痛头晕有特异功效。

雄黄酒

在农村,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老老少少都得喝上几口雄黄酒,说是辟邪防病。

端阳节街上卖雄黄的特别多,买回一包或是两包雄黄细末放在碗里,在碗中倒上一定量白酒,雄黄酒就这样简单制成了,一家男女老少都来喝一些。有的甚至用雄黄酒浴身,喝也好浴也好,都可以镇邪气避瘟疫保人健康益寿。不过现代科学已经验明,雄黄是有毒的,食用对身体有害,不提倡喝雄黄酒。

据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家乡的百姓为了保护他,大家就纷纷把粽子、咸蛋投进江中,不让蛟龙吃屈原。有个老医生从家里抱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药晕鱼龙保护屈原。少顷,水面果真有条蛟龙浮起来。人们弄死了蛟龙,并用雄黄酒抹七窍用以免受虫蛇伤害。

说到雄黄能镇邪袪祟,就不得不以白蛇白娘子为例。你看白娘子和许仙情深意切,但是人妖殊途,喝了雄黄酒就现了原形。这雄黄药性至阳,酒也是大阳之物,雄黄酒是阳上加阳为重阳,任你白娘子是修炼了千年的大妖精,但你蛇的本质是改变不掉的嘛,雄黄酒下肚终究破解了你化形的法术,雄黄酒,这功力,霸道!

乡民们在屋子周围种上指甲花可以驱退毒蛇,驱逐毒蛇更为厉害的据说是雄黄酒。只要端午节这天在房子周围遍洒雄黄酒,就可以保管一年四季毒蛇都不敢越雷池一步。防止和治疗蚊虫叮咬也特别霸道,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蛇虫就会退避三舍;一旦被蚊虫叮咬,在患处抹上雄黄酒,伤口不会肿胀和疼痛。我家里就终年都留有一矿泉水瓶子盛装的雄黄酒,时间一久瓶底沉淀着雄黄,上面的酒似乎已经清澈,摇匀就变黄了。浸泡雄黄酒是爱人每年端午都落不下的功课,有蚊虫叮咬或是皮肤燥痒,抹上摇匀的雄黄酒袪痛痒,立效。

粽子粑

九月九,糍粑吼;端阳节,粽粑会。这后一句谚语点悟人们:端午节一到就是吃粽子粑的时候到了。

当初,是汨罗江畔的乡民们怕江里的鱼吃了投江的诗人屈原,用粽子粑来喂鱼,希望吃饱后别去伤害我们的爱国大诗人。远离那条江的百姓们也非常爱国,跟着做粽子粑以示纪念,祭过后总得把粽子粑吃了吧!吃粽粑这一传统习俗就约定俗成似的传承了下来。

端午节前后一两个月,街市上都有粽子粑卖,人们百吃不厌。乡民们特别爱在端午节这天上街赶场,似乎是把一月两月的场挤在一起赶那样,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最为欢喜也是街中人数最多的的要数少年儿童们,端午节日子又和六一儿童节挨得很近,所以这天孩子们穿戴一新,来赶端阳场。那股高兴劲儿简直不亚于过年,乡场上拥挤着的大半是花枝招展的少年儿童们。家长们也乐得其所大开绿灯,让他们玩高兴畅快,玩得自己也不愿玩了才尽兴。也就是因为这种场景,端阳场也就让人们叫做娃娃场了。

乡民们把从山上采来的新鲜的粽叶仔细洗涮干净,糯米已经事先浸泡好了。届时用筲箕把水滤干,准备好碱(苏打),就可以包粽粑了。特别是自家水田多的那些巧媳妇们,训练有素,包粽子更是拿手好戏。县里举办的包粽子比赛中,往往是她们最为风光的时候。手巧的妇女们包出来的粽粑大小匀净,棱角分明。各类形状出自她们的巧手,什么正三角形、斜三角形、螺角形、还有铲头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应有尽有。那些粽子粑用浓绿的棕叶子或者白丝线扎得紧紧的,讲究的还得有长线联成一串串的,像葡萄一般,等待下水煮熟。

据说先前的时代里,用蚕豆灰、麦秸灰兑水浸泡糯米包的粽子粑特别香,因为灰里有天然的碱,环保原生态,不过可惜我无缘尝试,不知真假。

粽子粑要用猛火,还要持久,火软了可能煮不熟,也不利爽。煮好后放在冷水里冷却、浸泡。剥开放在碗里,蘸上备好的糖水吃着软、甜、香。

粽子粑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成为青年小伙子在端午节去女方家“送节”的好礼品,犒劳未来的岳父岳母的好礼物,特实惠特温馨。姑娘甜蜜藏在心里,笑意挂在脸上。

先前农村的传统婚俗讲究太多太多,有些甚至是为人不屑的繁文缛节,因而流传至今简化多了。不过送节这个习俗还是很多地方都有的,这具有敬老的积极意义,应该传承。

我娶媳妇的过程里,只送过一次端午节粽子粑。说来可笑,那次都是舅舅家为我准备的粽子粑,我家全是旱地,没有一寸水田,那些年糯米也不好买,真的难为了呢。

取草帽

农村那时候男方讨媳妇肯定要毕恭毕敬,一点儿马虎不得的,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有可能宣告婚事破灭。男方要礼节的地方多了。择定婚期之前就有“三回九转”之说。这是男女双方家庭就婚嫁一事在礼仪上的往来方式。待到信茶——书纸——头道茶(亦称头书)——二道茶(允书)——三道茶(讨庚书)——“催茶”——“发庚”等等“三回九转”完了,这才延请八字先生根据双方生辰八字定婚期。这些都是要经过台面上的礼仪。

平时呢,细节就在平时。逢年过节,双老诞辰(有爷爷奶奶的也同等)男方都得备好礼物去送节或拜寿。

端午节取草帽不属于“三回九转”范畴,最多只算整个婚姻过程中的花絮。订了婚的男青年精心打扮一番,头发梳洗的油光铮亮,新衬衫新裤子新鞋袜,背着丰厚的礼品——寻常的都是些糖包包面粑粑,当然鲜肉和粽子粑是少不了的——去女朋友家拜访送节,以示对未来岳父岳母的尊重和孝敬。

端午节前夕,那未婚女青年就得到市场上去,精心选购一顶编制精美的草帽,放于家里。心上人来送节后,就把这一顶凝聚着深深情意的草帽送给他。这既是传统,也包含着女青年关爱心上人,让他在酷暑中躲过烈日的暴晒。

这个过程,乡民们叫做“取草帽”。端午节的时候,乡民们往往爱问订婚的女青年“取草帽”的来没有?其实就是打探男朋友来送节没有!

在记忆里的那些年,端午节前夕用刚刚脱粒后的麦秸编制的草帽已经上市了,觉得这新草帽特别好销,长大后才知道这其中缘由。

不过,这么些年过去,这些传统习俗,似乎也在日渐消亡,真的怪可惜的。我国实行传统节日放假已经好几年了,然而,好多传统习俗也不见起死回生的迹象。

猜你喜欢

雄黄酒乡民草帽
一顶花草帽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路遇乡亲
遥控草帽
草帽歌
五毒五黄,御百毒侵袭
编草帽
切莫乱饮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