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2015-06-17刘海
刘海
课改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课改浪潮中,我校也推出了“二案五环节”课改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角色定位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到位不越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听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一直延续传统的“满堂灌”,生怕学生没听懂,不停地讲,不停地灌,内容总是面面俱到,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听一个老师讲《爱莲说》,一开始就翻译课文,从一字、一词,再到一句,然后到整段,最后用整堂课的时间也没翻译完这篇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总是不停地写呀、抄呀,不停地记笔记。我问了几个学生:“这节课学懂了什么?”他们无奈地摇了摇头。试想,有这必要吗?书上不都有注释吗?学生难道不會认字?好多句子他们都能翻译的,如果确实有不懂的,学生还可以相互讨论,实在都讨论不出来,老师再点拨也来得及。比如,针对莲、菊、牡丹它们对比的作用?文中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等等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再讲解。这样的老师,就是明显没能给自己定好位,没能把握好原则,有严重的越位之嫌。这样的做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心生厌倦之感。
二、参谋不代谋
按照新课程理念,老师只是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引导作用,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但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否则,学生就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形成一种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面对问题,不爱积极思考,懒得认真思考,当然也就没有创造性。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学生根本就应付不了灵活多样的中考、高考。我们常说,当老师一定要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出现不爱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这种情况,多半都是老师造成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做一个参谋。
三、指导不诱导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做的很多题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少有学生都会做,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知识面太广,涉及内容丰富,尤其是近几年来流行的“综合性学习”题,难度比较大,很多都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这就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去寻找答案,但万不能用设定好的固定答案去“套”学生,而应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事实上,语文很多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要求言之成意即可。比如说,要求学生说出对某某事的看法等这样一类的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说出理由来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得设置什么参考答案,甚至标准答案。否则,学生最终众口一词,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不都是由于教师角色没定好位吗?有的老师把自己当作万能的指导者,千方百计给学生诱导,生怕自己说不出答案,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其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创造性比什么都重要。
课改容易,但怎样才能改好,如何才能打造卓越课堂,真正把课改理念落实到实处,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我们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好位,找准自己的角色,把握好原则。不断尝试,方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