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师及其他

2015-06-17于海涛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工意图教育者

于海涛

社会上对从事教育的人的评价向来不过是诸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类美丽的词句,且不说这些评价背后的现实意义,至少表明,教师这一职业还是受到一些尊重的。

若从教育本身的层面来看,并不能说从事这一职业就可以称得上是教师。且以为,目下之教育人者,除了任行政职务的所谓“教官”不论,至少还有“教工”“教匠”“教师”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在教育这事中,只可称之为“工”

在教育体系中,自最高层的教育意图,到按其意图制订的教育纲要、教育目标,再到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附加的规定、要求,到最后执行这些意图和要求的人时,这个事情的意义已被放大得非常重要,它的性质已被认定为是非常重要的,于是,被要求完成这些任务的人,也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执行这些要求、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能忠实地将层层级级的要求按照教学工作的流程执行出来,实属不易,现实中稀有其人。实际情况是,很多人在宏伟的目标下、繁琐的要求中逐渐丧失了激情、动力、耐

心……直至机械地工作,所谓照本宣科是也。上班在此,上课在此;下课走人,下班走人。

就是个最简单的执行者,是为“教工”也。教给学生什么呢?书本上的东西。如何教呢?读、说、写、算而已。工作最后如何落实呢?不知道。

第二种境界:在教育这事中,可称之为“匠”

此种境界,或由于慧心、用心,或由于多年的熬炼,对所教内容已至纯熟,对易难偏正之处,轻重缓急之法,皆有认识,甚至可以对工作中的年轻后辈给予一定的指导了。

但是,教匠者,再怎么好,也如教工,其地位、性質是一样的,是执行者,只不过教育的“输出能力”更高一些罢了。

能做到这一步的教育从业者,已是目下较为成功的了。他有动力、有耐心,更有自豪感、自信心,虽然还是“机械地”工作。

此两者,止于技艺的传授,即知识内容、技术能力的传授,尚不可成为“师”。

第三种境界:在教育这事中,才可称之为“师”

所谓教师者,古人已有云:“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比之于前两者,多出了一个“道”字。“道”字在中华文明中蕴义颇丰,此不赘述。只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受教育的人可以从“教师”处学得“为学之道”“为人之道”等等。也就是说,做教育者做到第三种境界,不仅应当具备前两者的优秀方面的业务素质,好好教书,还得要多出一块“本事”——育人,是为“教师”。

做教育的人,追求第三种境界固然是最好的,然而现实中为何愿意付出、奉献,愿意追求、拼搏、以“师”立身的人少呢?

或许利、义失衡,教育者身上被附加的东西太多,以致其失去探索本业的激情。更不能忽视的,是教育者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从事教育的价值观、专业观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教师,由于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的大环境,在实际的工作中,被赋予的角色太多,要参加各种形式的被学习、被培训、被开会、被提升、被实验、被再教育、被检查……越来越多的“被动式”工作,这些从客观上冲击了单纯的教书育人的活动;从主观上大大打击了教育者本身的那种“向好”的欲求;教师职业本身的“义”,被教师行业领域的各种“名”“利”冲击,人人有忧,各怀心思。故而,有欲成为“师”者,叹而求其次,“匠”也可;有欲成为“匠”者,退而求其更次,“工”就可以了。那些坚持“为师”的人,就显得尤为可敬,境界尤高了。(人都是有惰性的,但是,懒汉不在此处讨论之列。)

但那极少数成名成家者,利、名、义全有了,却反过来说教众生,这在现实层面上,就颇显滑稽。岂不知自然的规律是众木成林,秀于林者少;众山成峰,绝于顶者一。故不可以此来号召全众,不符合自然之规律也。

就教育这事本身来说,我们清楚地知道,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如熟能生巧、百炼成钢,更不如传道解惑、授人以渔。然而,为何现实是如此局面?恐怕真不是一个止于讨论一下的问题。

此道漫漫,岂“修远”二字可道!

编辑 郑 淼

猜你喜欢

教工意图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
燕山秋意图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