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助我成长

2015-06-17杨春霞

新课程·中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杂谈读书艺术

杨春霞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是看着学生在自己教育下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是看到自己的充实与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也逐渐增强,有的学生甚至在某些方面懂得的知识比教师还要多,作为现代教师,一定要明白我们必须获得的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常识和学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用以传道授业解惑,而读书便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捷径。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觉得学校给青年教师安排的一系列培训没什么意义,尤其是没有必要讲那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感觉学校多提供几堂骨干教师精彩的示范课,能有“立竿见影”的做法或模式让我们参照就好了。于是,我非常勤奋地去听每一节新课,回来后按照听课记录来整理自己的教学提纲,这样做果然省劲。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在比较认真地听讲之外,其他学生表现出很淡漠的样子,有的在下面偷偷地聊天、看课外书、做小动作,甚至有的学生干脆趴在课桌上打起了瞌睡。每当我提问时,下面几乎是一片沉默。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我十分沮丧却束手无策。再去听老教师的课,看到人家课堂上那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我感到不解: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讲解,为什么效果却差这么多?师傅刘老师告诉我:“教师和教师不同,学生和学生也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再者,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和取舍。别人的教案和课例,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教学还是得有自己的东西。”

找到症结所在后,我仔细地比较了一下与老教师的差异:老教师们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他们的授课计划总是以学生为中心,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并能准备好一套或几套解决方案;他们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语言生动,讲解详略得当;他们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始终在前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掌握起来也不感到困难。而我总是搞不清楚一节课到底能讲多少内容,唯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总像是被人追着似的赶进度;课堂上我虽然也想讲出点新意,可就是不知道有什么新方法、新手段、新角度。通过对比,我终于明白,干工作只凭热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刻需要心灵的介入。仅靠简单模仿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读书。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当时,让我得益最深的一本书就是潘景峰的《教学艺术杂谈》。它让我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由于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须成为一个特殊形式的艺术家。教学是一门使学生高尚和聪明的艺术,每一位有志有为的教师都应该成为教学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提高修养、探求知识、陶冶情操的艺术殿堂。这本书由于不属于系统、完整、严密的教材和讲义,而是一种杂谈,因而更像是朋友跟自己唠家常一样,将教学中的言、行、神、态、情等各个方面的艺术都展现在眼前。我又以早前模仿老教师上课的那种劲头来按照书中的指点去尝试在教学中融入艺术的手段,果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拒绝诱惑”一课时,有一个男生非说吸烟能提神、有好处。我如果立即驳斥他显然效果不好,我忽然想起了书中“正话反说”的艺术,于是我说:“的确是这样,连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烟民呢?那就是因为吸烟是有好处的。”此时,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看来反响很大。我又说:“第一大好处是吸烟能引起剧烈地咳嗽,这样夜里小偷就不敢来你家偷东西;第二大好处是咳嗽导致驼背,将来做衣服就省布料了;第三大好处是可以当特型演员,从小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就不用化妆了;第四大好处是令人永远不老,因为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这样,用一个归谬法来进行总结,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吸烟的危害:咳嗽、驼背、脸黑、短命。这比我直接告诉他们不要吸烟有用得多。

带着《教学艺术杂谈》给我的启发,我又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最好的老师》《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等名著,我发现,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踏进了这扇门我的备课变得容易了,课讲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教与学从来就不是分离的,而是互相促进的。一般教师会觉得,成为教师以后,就不用再读书学习了。其实相反,成为教师,恰恰是读书和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对知识的渴求是最神圣的欲望,学生如此,教师亦该如此!

编辑 郑 淼

猜你喜欢

杂谈读书艺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螺栓紧固杂谈
纸的艺术
本月杂谈
我们一起读书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