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5-06-17张文华
张文华
摘 要: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适时、适度、适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教材,紧扣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探索历史;也可以创设情境,催生学生情感,诱导学生感悟历史。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历史。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历史教学
我们应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探索历史,以彰显历史课堂魅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这方面的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谨请批评指正。
一、利用多媒体活化教材,紧扣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历史
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动态的画面、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等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原本生硬的、枯燥的历史知识激活,活化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逼真而又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历史。
例如,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十送红军”片段,让学生在悠扬凄凉的歌声与生动感人的画面中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体验长征的艰难历程,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再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思考:当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人间天险,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愉快地走进了历史课堂,最后我在屏幕中打出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让学生集体朗诵这首诗,从中理解长征精神内涵。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催生学生情感,诱导学生感悟历史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往往学生明白了道理却不能产生共鸣,难以震撼人心,使历史的德育功能徒有其名,难有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善于运用多媒体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培养历史的亲近感。
例如,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我先播放一段当年日本法西斯血洗南京城,大肆屠杀中国军民的画面,让画面的烙印深深刻在学生的记忆中,震撼学生的心灵,催生学生的情感,顿时学生的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看到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马上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南京大屠杀的事实铁证如山,我们能够忘记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能)面对日本右翼否认战争的行径,我们能够答应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能)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面对学生的各种观点,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于是我用大屏幕展示2014年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讲话片段:“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历史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搭建平台,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历史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空性、地域性的特点,学生很难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久远的年代去亲身感悟历史,理解历史的概念,认识历史的规律。而多媒体技术能简便快捷地制作二维、三维动画或模拟历史场景,为学生的学习架设起多种信息交流的渠道,使原来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让原本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细致、直观地观察历史现象,剖析历史内容,探索历史规律。
比如,我在讲到《香港回归》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鸦片战争》电影片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接着大屏幕展示《南京条约》内容,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丧权辱国之痛,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英国割占香港的过程,学生对清政府腐败无能之恨油然而生;紧接着通过播放一段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现场盛况,再引领学生走进现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当看到香港回归的场面时,学生都有一种扬眉吐气之感,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探究欲也越发强烈,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我马上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切入点,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旧中国会丧失香港,而新中国却能收回香港?诱发学生从感性世界走向理性思维,学生探究历史的精神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了,再通过老师的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尽管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舍本逐末”“越俎代庖”“浓墨重彩”等现象出现,影响历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时,一定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白板”代替不了黑板,“鼠标”代替不了粉笔,“课件”也代替不了课本,我们一定要从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坚持“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彰显多媒体的魅力,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