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5-06-16杨志刚
杨志刚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时代特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人文教育的 “种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改革后的人教版教材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关怀。如:《军神》《金色的鱼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以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赞颂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学生或体会到坚强、或体会到乐观,又或体会到勇敢。
二、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人文教育的“土壤”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和伙伴关系,使儿童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以情感的课堂,动情的教师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有了这样的前提,进行深层次的人文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三、语言训练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催化剂”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而这一切都应该在听、说、读、写中去落实。
“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教学《向命运挑战》时,我引领学生感悟到霍金面对厄运毫不气馁,凭着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勇敢地承担一切痛苦。我立即出示霍金的有关照片,满怀深情地说:“此刻,假如霍金就在你的面前,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霍金爷爷,你真坚强,你永远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你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你的行为将时时激励我遇到困难勇于面对。”我便顺水推舟,让学生以《霍金爷爷,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小议论文。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最重要的是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文教育是精神的,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