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礼中的智慧
2015-06-16苏清涛
苏清涛
在近代文明来临之前,国与国之间交往,会送牛羊、送女人、送奇珍异宝;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与外邦交往的时候都送些什么礼物呢?人家又送我们什么呢?对收到的礼物,如何处理的呢?
“外交无小事,送礼有学问”。在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看来,各国间如何互赠礼物,虽然看似国家交往中的小事,但却有着大智慧。甚至,国礼的吸引力还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从土特产到“中国智造”
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各种手工艺品巧夺天工,成为最初国礼的首选。陶瓷、景泰蓝等工艺品是礼单中的常客;丝织和陶瓷的领袖像也时常被列入。
新中国送出去的第一件大礼,是给斯大林的70寿礼。礼品送出的时间是1949年12月,距新中国成立仅80来天。礼品政治规格之高,估计在我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分别以党、政、军的名义一起给一位外国元首送寿礼。其中党中央的礼品是大元帅丝织像、景泰蓝茶具等,外加祁门红茶、上等绿茶和龙井茶;政府的礼品除大元帅陶瓷盘外,还有“中国农民所献蔬菜果品”———山东胶东和济南产的白菜、莱阳梨等;军方的礼品是大元帅丝绣像1帧和大元帅陶瓷像1对。
论礼物之贵重,“国宝”大熊猫更不逊色。从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间,中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有意思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宝”的去处反映了与别国关系的冷热:和苏联关系亲密的1950年代,中国向苏联赠送了两只熊猫;在1960年代,除了向朝鲜赠送之外,没有向任何其他国家赠送。到了中美关系解冻的197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西德、墨西哥和西班牙相继获赠大熊猫,这一段历史被称为“熊猫外交”。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礼的结构开始多元化,除了昂贵的“土特产”之外,出现了很多“务实”的礼品,而且政治色彩淡了,经济、文化的味道越来越浓,礼品的科技含量也在提升。
2013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李克强总理赠送给他的礼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高铁模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于君认为这个创意非常好,“中国高铁正在快速发展,这个礼物给世界传递出了非常强的信号。有了领导人的推动,高铁的国际市场更容易打开。”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高铁外交”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过去中国领导人与发达国家领导人互访是“买得多卖得少”,花上百亿美元从欧洲进口飞机,大宗买入美国农产品,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2014年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与会者送出的礼物是国产的中兴手机,这是第一次。但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礼物的选择并不让人意外:中国智能手机正在国际市场占据越来越高的份额,也已经成为展示中国科技制造实力的一张名片。
中国领导人送出的“中国智造”,除了展示中国形象外,其中的广告效应不可忽视。这些“国货”中不少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领导人将其作为国礼送出,也算是扮演了一回“推销员”。
送国礼因“国”而异
从“熊猫外交”到“高铁外交”,是一种纵向上的变化;那么,给不同的国家送礼,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1992年4月,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日本。这次活动意义重大,在准备赠礼方案时,考虑到不少老一代日本政治家对中国文化造诣颇高,鲁培新等相关人员向部领导建议,一是请我国一些著名国画家画些国画;二是请篆刻家为每位日方领导人刻一枚印章。两件礼品既贵重,又高雅。在随后的访问中,江泽民与福田赳夫、铃木善幸等6位日本前首相共进早餐时,向各位前首相赠送了画和印章,印章上刻着的是首相们的中文名字。这些特意准备的精心之作,让前首相们兴奋不已,赞叹其艺术价值甚高。
再譬如,2009年奥巴马总统来访,中方赠送给他的国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精品《奥巴马总统合家欢》。胡锦涛主席用十多分钟的时间,向奥巴马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与艺术特色。绣像栩栩如生,工艺巧夺天工,令奥巴马非常感动,惊叹不已。这些“私人订制”的国礼,有一个共同特点:价值在于象征意味,并不实用。当然,不实用,是因为大国不差钱。
还有一份量身定做的国礼值得玩味,就是给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的寿礼。2011年2月,金正日70岁生日,中国送去的礼物是奇岩怪石、陶瓷寿桃和4张DVD。其中,怪石是按照平壤万景峰的样子雕刻的;寿桃是长寿的象征;4张DVD应该是为电影迷金正日准备的中国电影。北京的一位专家说:“金正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北韩的稳定,礼物或许含有这方面意思。”
如果是给非洲国家送礼,就更适合送一些实用的东西,比如送给第三世界国家一些电器。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也向古巴、委内瑞拉、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送过中国自产的电脑等数码产品,一些轻工产品如衬衫、手表等也很受欢迎。
给大国送礼重“内涵”,给穷国送礼重“实用”,这算是国礼中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一个灵活运用。
国礼去哪儿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的外交更重视跟大国的关系,而大国们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也颇具心意。
奥巴马访华期间,拿出一副围棋作为礼物送给胡锦涛。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了解中国人、尊重中国文化,才会送出这样的礼物。
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12位俄罗斯汉学家送了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习仲勋当年访问苏联时的图片册。可谓用心良苦。
这年的12月初,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他送给习近平的是英格兰男子足球队的球衣,送给彭丽媛的是英国品牌迈宝瑞手套,还送给李克强一把网球拍,以及一系列英国书籍。这些礼物都是由随行的英国公司提供的。对于这些希望与中国做生意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推销”。
那么,国礼究竟是怎么个收法,而这些礼物,最终又去哪儿了?
鲁培新介绍说,礼品最早都是由双方国家领导人当面交换,后来变成事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一个客厅里,由双方的礼宾人员负责交换。我方收到礼品后,就给礼品受赠对象(一般是国家领导人)电话报告一下。后来礼品交接手续越来越简化,外国赠送的礼品,礼宾司只有极为简单的记录。实际上很多礼品,领导人都没有看过。
国礼会被送到专门的收藏机构。国家友谊博物馆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收藏来自全世界的“国礼”。博物馆会定期更换藏品,让更多人通过国礼了解中国的外交。到20世纪末90年代初,日本、韩国等国家会送一些音响器材、电视机等电子产品,国家领导人一般会转送给学校。
国礼除了赠送给国家领导人,随团访问的工作人员也会得到礼品相赠。外交部对此有明确规定,接受的礼品无论价值大小一律上交。“除非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工艺品上刻着受礼人的名字,还有一些小巧的手工艺品,不值什么钱,才会让人当场领走。”鲁培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