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实践中应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2015-06-16刘瑞军
刘瑞军
摘要: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学困生转化与特长生培养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此矛盾,减少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教育消耗才能够降低,教育才能够向纵深发展。反之,教育实效性就会被削弱。
关键词:教育实践 制度建设 思想建设 关系 素质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事物,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只有处理好这此矛盾,减少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教育消耗才能够降低,教育才能够向纵深发展。反之,教育实效性就会被削弱。
一、教育管理中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制度化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思想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十分重要,教育管理中重视两者的有机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但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责任目标.还要在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上下功夫,重视精神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使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就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把工作量、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在评模、评级、晋级的工怍中要与教师的考评结果相联系,减少随意性,体现公正性。在制度建设中要本着公正、公开、民主、实用的原则。思想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同样小可忽视,在学校思想建设中要用环境熏陶人,用榜样影响人。作为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学生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做到,欲正人必须先正已,无论是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识水平都应是全体教师的楷模。只有做到公正无私、克己奉公、关心他们的生活,才能使全体教师工作尽心,生活放心,活的舒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追求的是以“静”体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师生间教师引导和顺畅的师生问答。而新课程理念追求的是学生的“动”,倡导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改变往往使一些教师走极端入误区,不能很好调控课堂,结果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动”和“静”的关系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确需要纪律,但也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自由表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允许课堂教学中的适度“混乱”。当然这种学生的乱要看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关键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心中有数,动静有度。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学生广泛参与的“乱”中见“静”的教学活动也是可取的,因为,这种“乱”只是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已进入到了一种深度探求状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调控课堂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组织课堂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行为,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当下我们提倡终身教育,提倡学和做的统一,有些知识是从学校的书本中不能得到的,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获得的。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追求教学的终极目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责无旁贷的担负起育人的使命,力争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三维目标。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真正的转变。
四、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选拔教育,片面地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发展,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淘汰教育和选拔教育,是一种狭义的教育。它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考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结果往往造就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需要。由于应试教育是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忽视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长远与未来,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也并不是对立的。应试教育要考试,素质教同样需要对学生的综台素质进行评判和检测,因为,考试是检查教育教学日标完成情况的一种手段,评价的标准取决于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素质教育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怎样考”和“考什么”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培养选拔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能尽已所能为社会献力的人,使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使不同的人都能从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考试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广大一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领会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学困生转化与特长生培养的关系
从“后进生”“学困生”“暂差生”这几个称呼的变化中,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成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认识的转变。“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的含义应当这样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差别反映在不同方面,有的学生在文化知识的掌握上有所欠缺,但他们可能在其它方面有超常之处,关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我们的学生。我们应当具备开发潜能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学困生的转化不能对知识单一补缺,而是要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找出其长项和优势,激发其学习兴趣,分级培养,区别对待,适当降低学困生的作业量,适时表扬和激励,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从不良的“自我意象”中走出来。教学中可采取“异质结组”的方式,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成学习小组。让那些特长生有发挥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在“帮带”中教,“帮带”中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到班级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提高贺驭课堂,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引领全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都有体验成功和成长快乐的机会。让我们的课堂更阳光、更和谐。
参考文献:
[1]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当今世界出版社.